谷蠹
貯藏穀物的重要害蟲
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也叫“米長蠹”,貯藏穀物的重要害蟲,長蠹科。成蟲體長約2.3-3毫米,暗赤褐色至暗褐色,略有光澤,頭部隱藏於前胸下面與胸部垂直,觸角末端三節膨大呈鰓片狀;前胸圓筒形,背面有小瘤突。幼蟲無足性,體形彎曲,頭部細小,胸部肥大,全體疏生淡黃色微毛。一般年生2代。成蟲及幼蟲為害穀粒、豆類、麵粉等。防治法:降低貯糧水分及溫度,進行糧食貯藏的科學管理,必要時用氰酸氣、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等葯熏蒸。
長蠹科昆蟲的1種。分佈於南北緯40°以內地區。中國發生在淮河以南地區。貯糧的主要害蟲。食性複雜,吸食禾穀類、粉類、穀類、乾果、中藥材及竹木器材等均能危害,以稻穀、小麥、麵粉最嚴重。幼蟲在倉庫內喜尋木質板壁,蛀孔化蛹,造成倉木的嚴重破壞。此蟲在取食穀粒時大量咬碎顆粒,使貯糧遭受更多的損失。在野外,它生活在樹木內。
成蟲體長約3毫米。圓筒形,有光澤,深赤褐色至黑褐色,除后胸腹板前半部外腹面色淡。頭被前胸背板覆蓋,從上方不可見。觸角10節,端部3節向內側擴展。前胸背板前半部有一列彎成弓形的鈍圓形的齒,後半部有許多大而密的顆粒狀突起。鞘翅具數條縱列小刻點,並著生稀疏黃色毛。
谷蠹
幼蟲體略彎曲,乳白色。頭部小,褐色。3對胸足細小,氣孔小,環形.性喜溫暖,能在較高的溫度發育。幼蟲為蛀食性。成蟲產卵於糧粒表面或糧屑內。最適溫度為34℃。產卵量高,發育快。成蟲不能破壞完整的稻粒,只能從有傷口的地方侵入,能鑽到糧堆的底部。氣候溫暖時則多飛翔。
在華中地區一年發生2代。在廣東可發生4代。以成蟲越冬,越冬場所常在發熱的糧堆,或當糧溫降低時會向糧堆下層轉移,蛀入倉底與四周木板內,以倉板和儲糧接觸處最多。也有潛伏在糧粒之中或飛至野外樹皮裂縫中越冬。越冬成蟲與下年四月開始活動,交尾產卵,至7月間變為第一代成蟲,八、九月變為第二代成蟲,此時蟲害最為嚴重,以九月份為甚。
谷蠹
每頭雌蟲一生平均可產卵200-500粒,每天產卵一般不超過10粒。卵單產或集產於穀粒裂縫之中,產在粉屑中或穀粒外面的較少,有時也會產於包裝物或牆壁縫隙中。卵的孵化率極高,一般能達100%。孵出的幼蟲會鑽入穀粒取食,直至羽化成為成蟲鑽出。
谷蠹耐干耐熱性很強,即使糧食含水量在8-10%或溫度在38-40℃,也能發育繁殖。但對低溫抵抗較差,在0.6°C以下,最多只能存活7天。
在我國南部地區分佈廣泛,特別是華南地區(廣東、江西、廣西、雲南等省份)。
此蟲在7~9月份,糧溫達30℃以上、相對濕度60%左右時發育一代僅需25d。若溫度在30℃以上、濕度增加至70%~80%繁殖加快,在最適宜溫濕度條件下每月的蟲口增長率可達15~20倍。成蟲壽命長達5~6個月。
1年發生2代,廣東可發生4代。以成蟲越冬,越冬場所常在發熱的糧堆中,糧溫降低時向糧堆下層轉移,蛀入倉底與四周木板內。也有的潛藏在糧粒內或飛至野外樹皮裂縫中越冬。越冬成蟲於翌年4月開始活動,交尾產卵,至7月間變為第1代成蟲,8~9月間變為第2代成蟲,此時為害最嚴重。卵期11~13d,幼蟲4齡共28~71d,預蛹期1~4d,蛹期3~7d。其耐寒能力較差,溫度在0.6℃僅能生存7d,0.6~2.2℃時生存不越過11d 。
1.農業防治注意糧倉清潔衛生。
3.物理機械防治利用此蟲不耐低溫的特點,採用冷凍殺蟲。冬季把庫溫降至0.6℃以下,持續7天以上,也可將蟲糧在倉外薄攤后冷凍。也可以採用高溫殺滅,把糧庫內溫度升到55℃,即可殺死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