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豐鄉

乾豐鄉

乾豐鄉因與涪陵區龍潭相接,清代初年叫“接龍場”,后按“八卦定為乾”,又因為地處高峰的自然現象,故取名“乾豐”。乾豐在民國前無記載,1919年設聯保屬土溪鄉,1940年8月改聯保設乾豐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乾豐人民公社為乾豐鄉。與涪陵區新村鄉、明家鄉接壤,和石溪鄉、土溪鄉、太平場鎮相臨。

鄉鎮簡介


全鄉幅員面積34.09平方公里,耕地1.09萬畝,森林覆蓋率51%,有大小河流2條、各類水庫4座。鄉政府所在地距城區48公里。全鄉下轄5個行政村,總人口0.92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570人。建有黨支部7個,有黨員314名、流動黨員49名。鄉機關有行政編製人員16名、工勤編製人員1名、事業編製人員9名(不含教育、衛生系統)。鄉黨委有7名委員,平均年齡42歲,女同志1名。
南川市轄鄉,1940年設乾豐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市境北部,距市府48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0.9萬。轄九台、接龍、順豐、四合、新華、新元、東山、雲台、農化、勝利1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茶葉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薴麻。養殖業以生豬、家禽為主。

城鎮建設


200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764萬元,增長33%;財政總收入5.2萬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3835元,增長35%。亮點工作:一是對九台、農化村長達7.1公里的通村公路實施了硬化;二是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1處,新建改造分散式供水微型水利工程100處,受益覆蓋550餘戶、2350餘人、2890餘頭大牲畜。
總體思路:突出“三農”、“民生工程”。開拓招商引資,利用優勢,壯大重點產業、特色產業,發揮品牌效應,打造茶葉名鄉。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儘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強力推進“固本強基”工程。紮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強力抓好隊伍建設,堅持“寧肯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為打造政治民主,經濟社會快速升位,社會更加和諧的新乾豐而努力奮鬥。
預期目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17萬元,增長20%;財政總收入6萬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4602元,人平增收770元。
重點工作:一是硬化6.5公里通村公路;二是完成新元村扶貧開發工程;三是新栽無性系優質茶園500畝。茶葉3500畝,到2011年達到6000畝;生豬16000頭,到2011年達18000頭;榨菜1000畝,到2011年實現3000畝。

經濟發展


產業規模

乾豐鄉
乾豐鄉
乾豐鄉按照“農業穩鄉,特色富鄉,招商興鄉,邊貿活鄉”的工作思路,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正朝著打造茶葉之鄉的既定目標,紮實邁進。茶葉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乾豐鄉的龍頭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乾豐鄉現有茶園2034畝,年產茶葉300噸,產值500萬元。眼下又到了採摘春茶的好時節,在乾豐鄉順風村的茶山上,漫山遍野一派新綠。幾十位村民正興高采烈地在茶山上忙碌著,最近幾年,這一片片綠油油的茶葉讓他們嘗到了甜頭。
區“三會”召開后,乾豐鄉認真貫徹會議精神,調整產業發展思路,加大對企業的投入,鞏固發展基地,引導群眾大力種植茶園,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將乾豐鄉打造成遠近有名的茶葉之鄉。
在突出抓好茶葉支柱產業的同時,乾豐鄉也把保水抗旱工作拿在手上。去冬今春,乾豐鄉實施人飲工程11處,涉及3個村9個農業組,解決了396戶,1465人,大牲畜2000多頭的飲水困難,總投資達57.6萬元。
乾豐鄉還計劃重點完成民心工程8項:完成第一期農網整改下余的5個村,23個農業組2063戶的農網改造;實施土地整治項目400畝;擴建良種茶園500畝;完成各類水利設施工程項目105處,其中維修整治小二型水庫1個,集中式供水工程1處,分散式微型水利供水工程100處,灌溉渠堰、電排3處;維修改造通村公路幹道2條15公里;完成村級規範化陣地、公共服務設施1處;啟動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戶參合率達到85%以上;擴容光纖電視100戶,固定電話100門,行動電話300門;爭取實施鄉中心校寄宿制學校規劃建設。

發展計劃

2007年,乾豐鄉經濟社會發展初步計劃:地區生產總值達5800萬元,農業總產值達48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4600萬元,工業總產值達380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5.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435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人平增收255元,增長10%。計生率保持92%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乾豐鄉的各項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全鄉幹部正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努力確保既定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

黨政建設


完善行政管理體系
要通過建成高效、開明的行政體系,讓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競爭,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務,大幅度降低“人際關係成本”。
乾豐鄉
乾豐鄉
要建成高效、開明的行政管理體系,則要從四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樹立“時間就是金錢”的執政觀,並讓這種觀念紮根於公務員的頭腦中。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政府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就得掌握企業對時間的需求。
二是要做到政務公開,保障企業的知情權。包括出了哪些政策,以及政策有何變動,相關部門會對企業提供哪些服務,這些都應對企業及時告知。
三是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有的企業家說:“我不怕競爭,就怕競爭不公平。”政府對企業的考核以及獎懲都應該同一標準,不能搞差別對待,無論是內資、外資企業還是國營、民營企業,都應在發展起點上、發展壯大過程中享受到均等的機會。
四是政府不僅要“噓寒問暖”,還要干實事。政府提供服務,不僅是“微笑”、“端茶”、“引路”等簡單的事情,還應該多干實事,做些實質性的工作,包括審批前置以及審批完成後的後續服務等。不僅在企業找上門時要服好務,還要主動走出去提供服務,比如對重點項目進行全程“陪護”等。
建立“一站式”並聯審批服務制度
政務服務中心是政府面向基層、群眾的窗口、橋樑和紐帶,只有加強規範管理,規範行政審批行為和收費行為,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才能在短時間內把南川打造成為思想最開放、管理最規範、服務最優、效率最高、最能體現優良發展軟環境的一張名片。但在行政審批相關手續辦理過程中,一些投資者和辦事群眾反映存在“程序繁、環節多、用時長、服務差、成本高”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區的發展環境。行政審批中心不能一次性辦結,沒有真正起到集中審批的作用。
簡化投資手續、暢通融資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是外來企業對南川投資環境的主要願望。全委會提出要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做到簡政放權、精細高效、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
加強制度化建設,從工作紀律、收費管理、辦事效率、服務質量、監督管理、服務對象評議、目標考核、責任追究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規定和工作程序,使中心管理更加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推行首問負責、服務承諾、一次告知、限時辦結、並聯審批、預約服務、一表受理等制度,切實方便投資者和辦事群眾。
提升服務質量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理念,搞好前期諮詢、事中指導、事後跟蹤、辦證延時、辦事預約、預期提醒“六個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窗口服務為上門服務,變大廳服務為基層服務,做到當天的事情當天辦、能辦的事情馬上辦、困難的事情提前辦、可能有問題的事情超前辦。
搞好六個領域的一條龍聯合審批服務(房地產開發、基本建設項目、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項目、企業登記註冊、辦理房地產權證衛生許可證),不斷擴大聯合審批範圍,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投資環境;為重大項目提供“綠色通道”,確定專人實行全程代辦服務,做到“零關係辦事、零利益服務、零距離指導、零停留辦公”,努力實現服務零距離、辦事零投訴、滿意百分百,紮實推進服務型、責任型、法治型和廉潔型政府建設。
提高辦事效率
乾豐鄉
乾豐鄉
強化政務公開,實行陽光操作。加強對政務信息、政策法規的公開公示,特別是強化對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審批事項的公開力度。以電子政務為中心,大力建設行政審批與電子監察系統,做到審批流程化、網路化,逐步實現網上申報、協同辦公、電子監控、電子評價、實時通知、統計分析,不斷提高行政效能。
開放思想
大膽解放思想,創新審批模式。積極借鑒外地的先進管理經驗,遠學崑山,近學豐都,創新審批服務模式,實行“兩集中、三到位”的行政許可集中辦理制度(即:各部門行政許可項目、服務項目、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集中,成立行政許可服務科,各部門行政許可服務科成建制集中進駐政務中心窗口辦公;各部門行政許可項目、服務項目、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進政務中心到位,對政務中心窗口授權要到位,政務中心窗口負責人按要求配備到位),有效解決群眾“跑審批”、“等審批”的現象,竭誠為辦事公眾提供規範、高效、便捷的服務;優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對行政審批項目的實施程序、申報條件、審批時限和收費依據、收費標準進行認真清理,製作辦事指南,對外公開公示,減少申報材料,優化辦事程序,縮短辦事時限。

相關政策


一是依託茶葉產業優勢,打造茶文化基地,遊客親自參與採茶、制茶、品茶,感受茶文化的內涵。二是依託良好的生態植被,發展中高檔農家樂。三是宣傳打造西南地區保存較好的袍哥莊園—德星垣,吸引遊客遊覽。四是引資修建集養殖、休閑旅遊、發電為一體的斯栗坪水庫。五是大力發展以優質水稻、晚季節優質綠色蔬菜為主的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