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採茶的結果 展開

採茶

中國民間的歌舞

採茶是一種中國民間歌舞體裁。流傳於中國南方產茶區,如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省地區。亦稱“茶歌”、“採茶歌”、“唱採茶”、“採茶歌”、“採茶燈”、“茶籃燈”等。

採茶傾注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豐富精生活起到積極極作用。

歌舞起源


“採茶”本為中國南方一種茶農的生產活動,采者多為手巧的村姑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這種富於詩意和藝術形象的勞動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中國一種民間的歌舞體裁,流行於我國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最早見於明。
採茶
採茶
王驥德《曲律》(1624年初版),雲:“至北之濫,流而為《粉紅蓮》、《銀紐絲》、《打棗桿》;南之濫,流而為吳之《山歌》,越之《採茶》諸小曲,不啻鄭聲,然各有其致。”至清代採茶的發展更趨完整。清李調元《粵東筆記》中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彩女,每隊十二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明?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這說明採茶早在17世紀時已盛行於南方諸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為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農村中更廣為流傳,並經加工整理,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龍岩的《採茶燈》、雲南的《十大姐》等。

歷史傳承


其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採茶歌
採茶歌
①單純的“茶歌”,為茶農勞動時唱的歌。茶歌的體裁,有山歌、勞動號子民間小調等。音樂結構比較簡單,多由兩個樂句或4個樂句構成。
②載歌載舞的“茶燈”,即茶農將勞動動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邊歌邊舞。其音樂南方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多為mi、re、do、la的四聲羽調式。各地採茶又與當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結合,形成各省的獨特風格。如雲南採茶融匯了花燈曲調,流暢而富於歌唱性;湖南採茶,吸收當地花鼓戲中七度大跳的音樂特點,曲調活潑跳躍;福建採茶燈則取各地所長並加以發展,使抒情性和歡快的歌舞性相結合,並運用調式、調性轉換的手法,使音樂富於對比。茶歌有“正採茶”與“倒採茶”之分,兩者除在唱詞上形成由1——12月順序的倒轉變化外,音樂上常形成對比和發展。一般來說,正採茶較為抒情、平穩、歌唱性較強;倒採茶曲調歡快、跳躍,襯字、襯詞的大量運用,使音樂打破正常均衡的結構,而顯得更富有生活氣息。此外,採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調很多,常用的有《剪剪花》、《玉美人》、《五更調》、《水仙花》、《紅繡鞋》、《十杯酒》、《賣雜貨》、《石榴花》等數十首。因此,採茶音樂受小調影響很大,有些曲調甚至被小調所代替。
③有簡單情節的小戲。如贛南採茶戲,就是在採茶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板腔體音樂。它以富有茶歌特點的“茶腔”、“燈腔”為主,保留了大量採茶山歌、茶燈的曲調,並吸收了湖南花鼓戲、廣西彩調的曲牌,形成鄉土氣息濃郁的地方小戲。

表演形式


山歌藝術

採茶歌
採茶歌
通常為1男1女,或1男2女,后發展為數人至十數人的集體歌舞。表演者身著彩服,腰系彩帶,男的手拿錢尺(鞭)以做扁擔、鋤頭、撐船桿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籃、雨傘或盛茶器具,或紙糊的各種燈具,載歌載舞。表演內容為種茶的全部過程,如《桂南採茶》中有“恭榮、參拜”,預祝茶葉豐收;“十二月採茶”、“摘茶”、“炒茶”、“賣茶”等,表現從種茶到採摘加工等過程。《浙江採茶》還包括“花採茶”、“順採茶”、“倒採茶”、“揉茶”、“盤茶”、“販茶”等。有的地區在表演過程中,穿插演唱與茶無關的小調,所唱的曲調和數量,視採茶表演的時間和內容而定,一般為2——4首;亦有加入民間傳說故事。

音樂

採茶的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嗩吶和大鑼大鈸等,過門或過場音樂以嗩吶為主。

舞蹈

採茶的舞蹈動作一般是模擬採茶勞動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盤茶、送茶等動作。有時也模仿生活中的動作,如梳妝、上山以及表示青年男女愛慕之情。常用的道具除茶籃外,還有笠帽、涼傘、花扇等。福建地區的採茶舞步輕盈跳躍,略帶顫動。舞蹈的隊形有:“水圈花”、“籬笆花”、“八字花”、“螺旋花”等。根據福建採茶燈改編的《採茶撲蝶舞》在1953年第4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集體舞2等獎。

地方舞曲


舞曲

採茶
採茶
浙江茶歌。[周大風作曲]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讚美。)歌舞曲。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后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1987年,《採茶舞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作為亞太地區優秀民族歌舞保存起來,並被推薦為這一地區的音樂教材。這是中國歷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榮譽。

山西民歌

採茶:管子獨奏,山西省民間樂曲,描繪了人們緊張而歡快的勞動場面。既可獨立成曲,也可用于山西八大套中。引子以散板奏出帶有前倚音的一串同音和長音,雄偉、寬廣,表現了鬱鬱蔥蔥的茶山美景。
主題由五個富有歌唱性的樂句組成,樂句間採用頂真的手法(即前樂句的末尾是后樂句的開始),曲調連綿不斷,猶如山歌此伏彼起。然後是主題的六次變奏:前二次變奏主要採用特殊的技巧,模仿簫的音色,圓潤柔美,配以顫音,好比隨風飄蕩的歌聲。后四次變奏速度漸快,旋律簡潔,節奏緊湊,音區陡變,偶爾出現由“涮音”技法模仿的笑聲,生動地表現了緊張而歡快的勞動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