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象街的結果 展開

白象街

位於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

白象街,重慶老街,在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這一條小街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名人,有陳毅、王芸生、周恩來等。有大清郵局、李耀庭公館等建築。

歷史沿革


白象街
白象街
白象街上的很多事物和重慶的發展密切相關。
史料記載,南宋淳佑年間(1241年—1252年),四川安撫制置使(相當於南宋長江防線軍區司令)兼重慶知府余王介曾在這裡開設招賢館,廣納人才商討抗蒙方略。
1886年,這裡成立了重慶最早的有線電報局。
1891年重慶開埠后,英、美、日等家在這裡開設洋行,形成“金融街”。
白象街15號是1897年宋育仁主辦的《渝報》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筆的《新蜀報》報社舊址。1905年左右,卞小吾、楊滄白、朱叔痴等人集資在白象街上創辦了東華火柴公司。以前這裡還有碼頭,人煙稠密,是重慶的鬧市區之一。

文化


得名說法

白象雕塑已成為白象街的標誌性建築
白象雕塑已成為白象街的標誌性建築
一說是這裡有一尊漢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壇廟一對青石獅相對,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青獅白象鎖大江”;另一種說法是,當地原有為白象洗沐的白象池,所以取名白象街。

代表建築

開埠時期老建築:白象街166號。建於19世紀末,中西結合折衷主義特風格,重慶開埠時期的沿江街區建築。
重慶海關報關行(大清郵局)舊址:白象街154號。建於19世紀末,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高三層,青磚外牆,立面簡潔,門窗採用券式結構,木質門窗,細部有西式風格的裝飾。
美國大來公司舊址:白象街142號。始建於1850年,整體呈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是白象街最具有特色的老建築,歷史上,這裡也曾是汪全泰號絲綢商鋪。
白象街吊腳樓民居:街沿白象街往東前行,穿小巷,至白象街街背面,可見典型吊腳樓結構。繼續下行可至長江濱江路。
李耀庭公館:李耀庭公館——卜鳳居,是一座被高大黃葛樹蔭遮蔽的小樓,坐南朝北,正對長江,正面三層,背面四層,錯落有致。卜鳳居整座建築形態似“船”形,其磚木青瓦、圓弧形牆角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在開埠時期尤為常見。
藥材工會:羊子壩15號藥材公會——白象街曾經最高的建築。這是一棟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三層洋房,三個近5米高的拱券造型門洞氣勢十足。建築外體牆面精美的浮雕、到每層拱廊和窗檯的羅馬柱,都已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復原。
私立興華小學:建於1953年,是一幢近代折衷主義風格建築,主體建築共三樓一底,正立面呈“三三制”的布局,大樓外觀裝飾以浮雕為主。由民國重慶頭號藥商朱君南籌資在羊子壩修建,舊址分為教學樓和辦公樓兩部分,以解決葯幫子女的教育問題。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反省院舊址:建於民國十九(1930)年,原為晉商會館,會館內供奉關公,故也被稱為”武聖公“。上世紀30年代初,山西會館在抗戰時期被日軍轟炸損毀,重慶建成反省院,至今牆上的磚還有”武聖公“字樣。

代表人物


除了老舍,在白象街的路上還出現過很多“名人”:
1922年,陳毅在重慶《新蜀報》任主筆,和報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
1938年《大公報》遷到重慶后,《大公報》第二任總編輯王芸生便居住在白象街的一個小寓所里;
1941年皖南事變后,周恩來在白象街舉行愛國工商界人士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