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庶堪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勛

楊庶堪(1881年—1942年),字滄白,晚號邠齋,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勛、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孫中山革命事業最重要的助手之一。1906年春,中國同盟會重慶支部(中國同盟會全國設五大支部,重慶佔一席)創立,楊庶堪為負責人。此後,楊庶堪成為四川的革命派領導人之一,投身革命思想宣傳及組織武裝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后,楊庶堪、張培爵、朱之洪一起領導了重慶辛亥起義。此後參加了護國、護法鬥爭,先後任四川省省長、中國國民黨本部財政部長、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廣東省省長、北京政府司法總長等要職。參與了中國國民黨的改組、中國國民黨一大的籌備等重要活動。抗戰爆發后,拒絕汪精衛的拉攏利誘,拒不出任偽職,拋妻別子,轉抵重慶參加抗戰。1942年8月6日,楊庶堪在重慶南岸病逝,享年六十一歲。逝世后舉國哀悼,並按國葬禮儀,將楊庶堪的遺體安葬於巴縣東溫泉。1943年7月19日,國民政府在楊庶堪事業發源之地重慶府中學堂舊址,建立楊滄白先生紀念堂,並將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為滄白路,將其出生地巴縣木洞鎮改名滄白鎮,以紀念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人物生平


楊庶堪
楊庶堪
1900年楊庶堪以重慶府試第一名選為秀才,早年曾創辦《廣益叢報》並任主編,1903年與朱之洪等秘密組織公強會,此為四川省的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在重慶設立中國同盟會支部並擔任領導人。1906年春,中國同盟會重慶支部(中國同盟會全國設五大支部,重慶佔一席)創立,楊庶堪為負責人。此後,楊庶堪成為四川的革命派領導人之一,投身革命思想宣傳及組織武裝起義。1906年到1909年間先後在川南敘永的永寧中學、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任教,並以中學監督、教員的身份為掩護,傳播革命思想,開展反清活動。
1909年回重慶在重慶府中學堂任監督,並將中國同盟會重慶支部設在學校內。1911年黃花崗起義后,領導重慶中國同盟會支部積極籌劃重慶起義。5月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后,在重慶與黨人共組重慶保路同志會,並被推為主盟。
1911年11月22日,與張培爵一起領導重慶同盟會及被中國同盟會控制的清軍巡防軍、巡防營、水道巡警、民團等和平起義,宣布重慶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並推張培爵為都督,自任高等顧問。川蜀合併後任大漢四川軍政府外交司司長。
孫中山贈送給楊滄白的照片
孫中山贈送給楊滄白的照片
1913年當選四川省第一屆省議員。 1913年8月,與熊克武響應孫中山二次革命號召,在重慶成立討袁軍,被推為四川民政總廳長。失敗后避走日本,次年加入中華革命黨,為中華革命黨政治部副部長兼中華革命黨四川主盟人。
1918年在四川靖國之役勝利后,被孫中山主持的護法軍政府特派任四川省長。
1920年辭省長職赴上海,被孫中山任命為中國國民黨本部財政部長。1922年奉孫中山之命招撫滇、黔軍擊敗陳炯明叛變。
1922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並為臨時中央執法委員。
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改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4年3月任廣東省省長,6月辭職。11月在段祺瑞北京臨時政府中任司法總長,三個月後辭職。
1930年10月,到上海,並任國民政府委員。因與蔣介石不合,閉門讀書。抗戰時期,為避開汪偽政權強邀參政,帶病離滬經香港返重慶,以病辭謝各種政府要職。
1942年8月病逝於重慶南岸大石壩寓所,終年61歲,蔣介石親自為其主持追悼會。逝世后舉國哀悼,並按國葬禮儀,將楊庶堪的遺體安葬於巴縣東溫泉。
1943年7月19日,國民政府在楊庶堪事業發源之地重慶府中學堂舊址,建立楊滄白先生紀念堂,並將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為滄白路,將其出生地巴縣木洞鎮改名滄白鎮,以紀念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革命經歷

父楊兆南,營商,愛好書畫。楊庶堪幼讀私塾,聰穎勤學,他在少年時就打下中文基礎,十六七歲時,入重慶經學書院,從名師呂翼文學,19歲應府試,取秀才第一名。時值維新運動失敗,楊庶堪目睹清廷政治腐敗,國事日非,民族危難,遂反清思想日濃。楊庶堪認為欲國家富強,非吸收西學、革新政治不可,於是偕鄒容去重慶日本領事館,向日人成田安輝、井戶川辰三學習日語,又與譯學館英國牧師巴克相約互教中、英文,意在以掌握外文為手段,達到博採新知識之目的。
光緒二十八年,為了宣傳民主思想,傳遞國內外信息,楊庶堪與朱必謙等創辦了《廣益叢報》,並任主編。時孫中山在海外倡導民主革命,風氣所至,舉國趨從,光緒二十九年,楊庶堪與梅際郇、童憲章、陳崇功、朱之洪等人秘密組成民主革命小團體公強會,楊庶堪與梅際郇為主要負責人,會址設重慶五福宮桂香閣,宗旨為“以尋求富國強民為標誌,以啟迪民智為作用”。公強會為重慶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光緒三十一年年底,童憲章、陳崇功奉孫中山之命,攜同盟會章程自日本返重慶,進行組黨活動,楊庶堪、朱之洪首先加入。次年春,中國同盟會重慶支部成立,楊庶堪為負責人。時楊庶堪在重慶府中學堂任教,支部機關即設於該校。
光緒三十三年,川南敘永廳創辦永寧中學,楊庶堪受聘前往任教,不久,轉赴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教英語。楊庶堪借教學之便,進行革命宣傳,並在學生中發展了張頤、楊伯謙、王野若、劉經文以及校外青年楊鼎、鄧恆昌等為中國同盟會會員。
宣統元年(1909年),楊庶堪返渝任重慶府中學堂監督。時成都起義已告失敗,省城中國同盟會機關遭到破壞,於是重慶黨人群集,成為革命中心。楊庶堪、張培爵力肩重任,與眾黨人籌謀舉事大計。因鑒於成都失敗教訓,楊庶堪主張積蓄力量,待時而動,尤應掌握武器及爭取工商界、會黨中開明人士的支持。當時重慶府中學堂有供學生軍訓用的九子快槍200支,中國同盟會支部即將這一批槍械掌握利用。又由楊庶堪、張培爵往訪重慶幫會頭領況春發,說動其參加革命,並得到楊庶堪的姻親、重慶富商李湛陽的大力資助,為起義創造了條件。
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各省紛紛響應,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高潮。重慶中國同盟會支部見起義時機成熟,加緊與各州縣革命黨人聯絡,並公推楊庶堪、張培爵為起義領導人。在重慶革命黨人的策動下,川東、川南的涪陵、忠縣、豐都、彭水酉陽秀山黔江、江津、合江等地先後舉事。11月21日,楊庶堪密約各界代表到重慶總商會商議重慶獨立事宜。22日,發動重慶辛亥起義,同盟會支部在朝天觀召開大會,宣布重慶獨立並通電全國。蜀軍政府成立,張培爵、夏之時為正、副都督,楊庶堪、朱之洪為高等顧問。
民國2年(1913年),四川省第一屆參議會選舉,楊庶堪和梅際郇當選為議員。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8月,四川討袁軍總司令部在渝成立,熊克武任總司令,楊庶堪任民政總長。9月,在討袁軍即將失敗的情況下,熊克武、楊庶堪為了使重慶免遭戰火,分別於11日晚和12日晨離渝,楊庶堪經湘西過武漢至上海。討袁失敗后,川軍第一師師長、重慶鎮守使周駿巴縣、江北實行“清鄉”,以搜捕“亂黨”,楊庶堪、熊克武家被抄沒,受株連者達300餘家。民國3年1月,袁世凱下令全國通緝楊庶堪、熊克武等100餘名討袁骨幹人員,楊遂逃亡日本,並著《癸丑遇難紀事二百韻》長詩記述這段經歷。
民國3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下設黨務、軍事、政治、總務四部,楊庶堪任政治部副部長,並被指派為中華革命黨四川負責人。
民國4年夏,陳其美在上海策劃肇和軍艦起義,電邀寓居日本的楊庶堪來滬協助。楊遂回上海,以家庭教師為掩護,與陳合作。“肇和”起義旋告失敗。
民國5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國會,楊庶堪由四川省選出為國會議員。民國6年,廣東護法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元帥,電邀楊庶堪、向楚至廣東,楊庶堪被任命為大元帥府秘書長。次年,被任命為四川宣撫使,偕向楚返川。途經武漢,適逢鄂督王占元大肆搜捕革命黨人,二人化裝為輪船工人,方混出武漢。
民國7年,經護法之役,四川納入南方護法軍政府勢力範圍,廣州護法軍政府任命楊庶堪為四川省省長。10月22日,楊庶堪離渝去成都赴任。后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傾向於政學系(由中國國民黨右派組成的派系),與孫中山不合作,使楊庶堪政令不暢,事事掣肘。民國9年5月18日,楊庶堪在重慶通電辭去四川省長職務,稱“擬暫養痾重慶”,實為參加“倒熊”活動。後於10月14日離渝去滬,復奉孫中山命,在滬主持南北軍民代表洽商事宜,曾兩次入浙,與浙督盧永樣聯繫,即世稱所謂“孫、盧、段三角同盟反對曹錕賄選”事。民國11年6月,陳炯明叛變,攻佔廣州,孫中山抵滬,楊庶堪、盧師諦向孫中山面陳聯合滇桂軍收復廣州之策。孫中山採納此議,即派楊庶堪與滇、桂軍將領聯絡。事成,將陳炯明擊敗,孫中山返回廣州,宣布楊庶堪、廖仲愷等9人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
民國1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楊庶堪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3月,受孫中山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初,廣州收復,滇、桂軍自恃助戰有功,在廣東任意橫行,致使前任廣東省長廖仲愷被迫謝職。楊庶堪接任后,亦被蔣介石、戴季陶等散布流言中傷,謂楊挾滇軍以自重。楊憤而辭職,去上海。
同年冬,馮玉祥領兵推翻曹錕政權,迎孫中山北上共商大計,並勸楊庶堪出任段琪瑞臨時執行政府司法總長。楊庶堪向孫中山請示,孫中山答說:“我們有一個人在裡面也好。”楊庶堪遂就職。僅三個月,即因與段政見不和辭職。此時四川為吳佩孚所控制,暫不能返鄉,遂閑居北京。民國19年10月,赴南京任國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旋移家上海,深居簡出,不與蔣介石合作。
民國28年,大漢奸汪精衛在南京組織偽政府,強邀楊庶堪參加。楊庶堪堅不從命,遂扶病潛往香港,轉抵重慶。此後即以衰病杜門不出,謝絕陪都國民政府給予的要職及一切政治活動。民國31年8月6日,病逝於重慶市南岸大石壩寓所,終年61歲。楊庶堪病逝后,葬於巴縣東溫泉。為紀念楊庶堪,民國32年,國民政府將重慶市中區的炮台街改名為滄白路,巴縣的木洞鎮改名滄白鎮。

軼事典故


巧籌經費

1924年,楊庶堪擔任廣東省長,並對國立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的籌建給予了大力支持。當時國立廣東大學的籌備主任鄒魯,因資金短缺,三天兩頭找楊庶堪解決大學籌款問題。楊庶堪苦笑:“這個省長難當啊!日日夜夜都有人來找我要錢。當然,辦教育很重要,一定要解決。”
隨後,楊庶堪靈機一動向孫中山寫了一份報告,建議將廣東當時的“筵席捐”的三分之二撥為國立廣東大學經費,三分之一作為地方教育經費。所謂“筵席捐”,就是針對宴會筵席而徵收的,目的是崇尚儉樸,限制奢侈。1924年3月12日,大元帥訓令第九十六號落實此事,自此國立廣東大學的經費才得到解決。

與蔣介石軼事

結義不成,反生間隙
1913年,楊庶堪(字滄白)當選四川省第一屆省議員。1913年7月,二次革命發生,各地紛起討袁。8月3日,響應孫中山二次革命號召,時任四川民政廳廳長的楊庶堪與熊克武通電各界重慶獨立,討伐袁世凱。9月12日討袁軍敗,楊庶堪及但懋辛、向楚等均遭抄家,全國通緝,被迫離川,歷經滄桑,經上海逃往日本,見到孫中山先生。
1914年7月,孫中山先生為重振革命,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楊庶堪與謝持同時被指派為革命黨四川主盟人,楊庶堪又被委為中華革命黨政治部副部長。
1915年,楊庶堪受孫中山先生指派返上海,推動倒袁及護法運動。陳其美任中華革命黨上海地下組織負責人,楊庶堪任顧問。因楊庶堪系四川反清領袖人物,功成不居,道德文章滿天下,孫中山先生都很欽佩,陳其美對他也十分敬重。
這時,蔣介石在光復會領袖陶成章被暗殺后曾避往日本,1914年7月,蔣介石也被派往上海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早在辛亥革命爆發時,蔣介石在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很受陳其美器重。
袁世凱復辟帝制后,1915年10月27日,孫中山委陳其美為中華革命軍淞滬司令長官,主持上海討袁軍事。陳其美電召楊庶堪、蔣介石、丁人傑、余祥輝等人到上海,會同吳忠信、周淡游、邵元沖等人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籌組討袁總機關,楊庶堪任顧問,蔣介石被分派擔任軍事工作。12月楊庶堪與蔣介石等人在陳其美主持下與楊虎發動肇和兵艦起義,炮轟製造局,並分別派人進攻電報局、電話局、巡警總局、工程總局等,因袁軍反撲後援無濟而失敗。楊庶堪在陳其美遇刺后寫的《陳其美墓誌銘》中,詳細描寫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壯舉:
“於是召余及蔣介石、丁仁傑、余祥輝諸人歸。至則謀襲海軍,攻製造局,奪吳淞要塞,據上海發難,為天下先。”
“於十二月五日薄暮,令楊虎縱炮攻陸,巨聲隆隆震天地。”
“公率蔣、吳、丁、周,躬至城中督戰。而留余與邵元沖、周日宣居守。”
失敗后,軍警追捕,“公(指,陳其美)與余(我)及吳(吳忠信)蔣(蔣介石)蹬登屋而逸,”可見當時楊庶堪與蔣介石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本來,楊庶堪與蔣介石均為陳其美所倚重。楊比陳其美小3歲,比蔣長6歲。王養生有文記載他們這段交往的結束:
“蔣介石此時追隨英士甚密,對楊滄白禮敬為師,常求楊教學英語。繼又進呈金蘭譜一份,求與滄白先生結義為弟兄,先生笑而納之,未置可否。不久,蔣攜一僕從,投宿楊寓,請容短期下榻。蔣恆早出晚歸。一日楊蔣俱外出,蔣仆收拾房間,失手將古瓷花瓶落地打碎。楊夫人聞而責詰曰,楊先生室狹,書物零亂,已無從位置,僅此一書房,那容上客局促其間,我真難為作此主人也。當夜蔣歸,其仆似誇辭報之。次晨絕早,即攜仆卷被而去。滄白后始察知,頗亦歉仄。但各以事牽,一時未有機會向蔣解釋”二人生隙自此始。
蔣介石亦從未就此事說過什麼。但從前那種“同在一個屋檐下”吃、住、學英語等親密狀況,終二人一生再未出現。
拉楊助力 漸得器重
楊庶堪離開上海后,四川靖國之役勝利,由孫中山特派任四川省長。1920年辭省長職赴上海,被孫中山任命為國民黨本部財政部長。1922年奉孫中山之命招撫滇、黔軍擊敗陳炯明叛變。1923年中山先生已開始決定採取聯俄聯共的革命政策,於2月21日自滬返抵廣州,旋復任大元帥職。隨同回粵者為廖仲愷、楊庶堪、蔣介石、張繼等。分別以廖仲愷任大本營財政部長、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蔣介石為行營參謀長。
為招蔣介石,還有一段小插曲。
蔣介石畢業於東京振武學校,頗有軍事才能。1920年11月29日,孫中山到了廣州,恢復軍政府。1921年1月12日,孫中山電蔣介石,請其來廣州。同日,楊庶堪也有信給蔣:
介石兄台鑒:……頗聞前日(二月二十九日)兄來滬,以讀某函不快而歸,方欲作書婉勸。……尤欲持以勉兄,共襄其業。且見兄之關涉重要,過於一般同志。中山先生從事創造,自當仗兄為前驅。然則先生撒手則已耳,如猶奮鬥,吾輩安忍作壁上觀?故無論如何拂逆,皆當含忍而為之。兄此時固萬萬不能遽息。……何時來粵?先示極幸。弟庶堪手啟 一月十二日。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介石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蔣介石著《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
為出任訪蘇代表團 拉楊說情
其實,“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關心的不只是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孫中山也極為關注。1919年12月3日,蔣介石日記中記有孫中山派蔣訪俄的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楊天石認為,這很可能是孫中山派遣蔣介石訪問俄國的最早記載,可惜由於日記字跡漫漶,不能確定。
1923年2月蔣介石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侍衛長)。蔣4月20日抵達廣州,因為不稱心,又於7月12日“憤而辭職”,前往香港。然而當聽到孫將派代表團赴蘇,乃於7月13日自港寫信給大本營秘書長楊庶堪,希望向孫提出自己的要求:
“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如不允我赴俄,則弟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馬林是共產國際代表,荷蘭人,1921年初由共產國際派來中國,推動組織中國共產黨,促進國共合作。蔣介石在和馬林等商量之後,組織孫逸仙代表團一事最後定案。蔣介石任團長,成員為:沈定一、張太雷、邵元沖、王登雲。代表團中的唯一中共黨員張太雷,時任青年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
蔣介石作為“孫逸仙代表團”團長訪問蘇聯,在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背景下,得到極大好處。在蘇聯援助下,孫中山“以俄為師”,準備成立包括共產黨人如周恩來、葉劍英做教官的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校長,對蔣介石來說,是生平重大的轉折點。1924年5月3日,蔣介石正式被孫中山任命為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他以黃埔校長為跳板,躍向權力的高峰,最後成為民國的最高統治者。
起初孫中山想要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兼軍官學校校長,負責籌備,但許崇智力不從心。因蔣介石奉派到蘇聯考察軍事,回國后奉孫中山先生之命,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可見,蔣介石作為“孫逸仙代表團”團長的重要。而為了得到這一職位,蔣介石曾經不惜委曲求全,以“消極獨善”作說詞,請楊庶堪代為說情。
此後,1924年10月,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繼兼廣州衛戍司令。成為廣州軍政府舉足輕重的人物。
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改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楊庶堪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同年,由於滇、桂軍恃助廣州收復之戰有功,在廣東任意橫行,致使前任廣東省長廖仲愷被迫辭職。楊庶堪於3月接任后,亦被蔣介石、戴季陶等散布流言中傷,謂楊挾滇軍以自重。楊庶堪於6月憤而辭職去上海。這是楊庶堪和蔣介石最後一次共事,此後二人再無往來。
尾 聲
此時北洋軍閥直皖兩系鬥爭激烈,皖系段祺瑞內閣被直系吳佩孚等推倒后,仍力圖掙扎。由於一時利害關係,逐漸形成孫中山、段祺瑞之間暫時性的諒解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楊庶堪辭職后,孫中山命他入京,以審時定勢。段祺瑞出任北洋執政府執政,請楊做農商部長,他堅辭不就,后在孫中山授意下,於11月在段祺瑞北京臨時政府中就任司法總長,1925年2月辭職。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廣州軍政漸由蔣介石執掌。楊庶堪從此寂居舊京與蔣介石不通聞問。
1930年10月楊到上海,並任國民政府委員。因與蔣介石不合,閉門讀書。
抗戰時期,為民族大義,楊庶堪避開汪偽政權強邀參政,帶病離滬經香港返重慶,又不願與蔣介石合作,以病辭謝各種政府要職。在1942年8月病逝於重慶,終年61歲。
國民政府為紀念楊庶堪,褒揚其革命事迹,1942年11月22日,楊滄白追悼會在重慶夫子池舉行,蔣介石主祭,送輓聯:“抗戰方殷吾黨又弱一個 言行不朽先生獨有千秋”
林森送輓聯:“高風亮節 自有千秋”
接著,國民政府將原重慶府中學命名為楊滄白先生紀念堂,將原炮台街改名為滄白路,以資紀念。

個人作品


楊庶堪在經史詞章書法上造詣很高,有《滄白詩抄》、《天隱閣集》、《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楊庶堪詩文集》等著作傳世。

後世紀念


桑梓故人憶滄白
作者:林永蔚
參觀了在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的“書生仗劍起西陲——紀念楊滄白先生誕辰130周年文物展覽”后,思緒萬千,心潮翻湧。作為楊滄白老先生桑梓故里的晚生後輩,不由得升起對這位先賢先哲的無限緬懷。
先生長眠東泉
滄白先生生前,民國元老于右任曾題詩讚其“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滄白先生去世后,于右任又奉上了:“萬鋤春影一蓑犁,人草方生日又酉。九死難忘為國意,月明如水杜鵑啼。”的悼詩。
楊滄白是近代“巴縣”籍最傑出的名人代表,他的一生是在革命和奮戰中度過的,充滿了傳奇色彩,飽含了愛國主義情愫。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今日重慶市巴南區東部地區,舊稱“巴縣東里”,木洞、五步、東泉、豐盛、麻柳諸鄉鎮皆為東里所轄,其中以木洞鎮居首。
木洞是明清以來的川東四大名鎮之一。舊時巴、涪(陵)、南(川)三縣山區乃至黔北、湘西商貿、往來貨物多經木洞出河進山。由於交通的水陸之便,上世紀初,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思潮恰如陣陣春風,拂進了千年古鎮。
筆者祖上世居木洞,先曾祖盛祥公與楊滄白父親輝之公不僅是商界搭檔,而且有通家之好。筆者總角之年,亦親耹先曾祖盛祥公說起昔年楊滄白出生及歸葬之情景,至今猶有記憶——
1881年12月9日,木洞澗上老街一個叫做侯治洞的民宅里喜氣盈盈,原來此宅主人,儒商楊輝之喜得貴子,取名“先達”,又呼為“品璋”,表字滄白,后稱“庶堪”。
“先達”百日酬賓謝客這天,楊宅張燈結綵,闔家歡慶,熱鬧非常,四鄉耆紳,地方賢達,三親六戚,鄰里婦姑,盡皆攜禮來賀。
其時我先曾祖雖恰屆及冠,亦然忝居席上,觥箸之間眾親鄰“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耳聰目亮,顯貴之相”等讚美之詞不絕於耳,然當時只是應景客套之詞,內心誰也不以為然。殊知,這個幼兒長大之後,確真的成了功勛卓著,摧毀巴蜀清廷政權的辛亥革命元老。
楊滄白追隨革命先驅孫中山,畢生致力於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組織領導了推翻重慶清政府的偉大鬥爭。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先生歷任四川宣撫使,四川省長,中國國民黨本部財政部長,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廣東省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候補監察委員,國府委員等要職。
1942年,滄白先生拒為蔣介石政府張目效力,當面拒絕了蔣邀其出山接任四川省長的請聘,依然回到重慶南岸彈子石大石壩“霞庄”賦閑隱居。此間由於藍社袍哥頭子石孝先的姐夫、中統特務潘純嘏父輩曾是先生學生,他假孫弟子禮,常侍先生左右。潘純嘏行狀詭譎,心懷不測,然而先生總以君子之腹度之,亦未在意其宵小鄙劣之肝腸。
這年8月4日,恰逢先生亡妻詹淑則周年忌日。這天潘純嘏派人給先生送來了一盤冰鎮水果,並說“給太老師解暑” ,先生信手接過,吞吃下去。當天白晝無事,殊知深夜先生便上吐下瀉,周身不適,雖多方醫治終無效應,延至8月6日下午6時,巴渝一代英傑,徠竟自不明不白,魂歸九天。
椐傳,先生死後身有青斑,舌吐唇外,顯然是中毒體征。然而當時世事紛繁,正義難申,醫術落後,法制不張,當局僅以“霍亂”症敷衍輿論,卻給後世又留下了一個撲朔迷離的難解公案。
滄白先生畢竟為辛亥元勛,死後自當舉國公祭。追悼會在市區夫子池舉行,蔣介石親臨主祭,于右任、朱之洪襄祭。黨政要人中無論真情假意,盡皆銜孝佩青。
次月初,先生靈柩奉歸故里木洞,墓地擇址巴縣東溫泉。
國葬禮由上將呂超代表國民政府主祭。
奉靈盛況
筆者幼時課讀之暇,先祖父亦曾對我說起當年奉靈盛況。先祖父林達邦時任木洞鎮公所襄理,先伯祖父林宅安乃木洞商會會長,兄弟二人接到通知后,即行組建恭請滄白靈柩歸鄉的“木洞各界百姓奉靈團”。木洞商會為此籌集經費,租賃專船,船身舷邊艙外,遍掛青紗素麻和鄉人輓聯唁匾。奉靈團一路鞭炮鼓樂,紙錢買路,泊舟彈子石王家沱碼頭后,前由隨行前來的木洞萬天宮、禹王廟眾多僧侶開路。石梯上完,無論童叟婦孺盡皆下轎步行,先祖父、伯祖父領頭前趨,至靈前百步,乃行傳統大禮。靈柩前雖不乏達官貴人,社會名流,然桑梓情重,盡然自覺留出一條通道,讓桑梓奉靈團一行人得以匍匐靈前。
奉靈前一天夜裡,在渝官紳、先生故舊紛紛前來披麻守靈,眾人跪地祭拜,靈前幾無空地,悼念之詞通宵不絕於耳,百餘高僧誦經超度。
次日,先生靈柩在居正、張群、熊克武、朱之洪等護送下運抵木洞河邊碼頭。木洞大沙壩高搭靈棚,數百鄉人,盡皆擁簇而至,祭奠香燭幾乎插滿整條河街。
第二天,起靈南行,前面由兩排士兵開路,滄白先生之子楊詢端靈引導,儀仗居中。從木洞水溝街至澗上埡口,市民門前香案沿街比比皆是,楊詢皆一一大禮回敬,以表孝子之情。
昔年木洞至東泉並無車路,僅靠步行。送靈一行過埡口、下箭橋,穿過竹林塘、轉到楊家峒,攀上菩薩灘、橫穿五步場,一路鼓樂不斷,紙錢遍撒沿途。五十餘里路程,下午三時許方才到達。進入鄉市,官紳一律下轎步行,到墳地后儀式循禮,至五時靈柩落井,然後居正手書銘文入槨,國旗覆蓋木棺,正點封墓立碑。當此之時,扶櫬送靈之人盡皆伏跪墓前,悲號之聲,驚山映谷,響徹雲天。
啊!從此之後,楊滄白先生的忠骨丹心便將長眠於這裡的蒼翠群嶺之間,與東溫泉的潺潺碧波,永世相伴了。
滄白陵園
滄白陵園坐落在東泉木耳山北麓,離木南公路約100米,佔地200平方米,陵園與公路“鮮花大道”之間有石徑相通。滄白陵園依田舍,枕遠山,左傍關津口,右倚木耳寨。墓前良田數頃,遠眺五布河水錦鱗騰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讓人留連忘歸。
滄白墳塋前端一壁堡坎,墓外建有白石護欄,四周香樟、松柏、黃楊等樹木綠蔭聳翠,靜謐安詳。走上寬約5米的17級石階,迎面是6株刺柏,分植於左右,宛若衛士執崗,守護著長眠的英烈忠魂。墳墓長4.6米,寬3米,系青砂條石砌成;墓前有隸書“楊滄白先生之墓”幾個大字的墓碑,碑高1.5米,寬0.95米;墳塋左側豎刻有980餘字的《楊滄白生平簡介》大理石碑。
“文革”狂潮之中,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喧囂聲中,滄白墓橫遭毀損,墓中珍貴殉葬物品被盜。
1984年7月,為告慰先生在天之靈,重慶市文化局、巴縣人民政府重新修葺了楊滄白墓。1992年,滄白墓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滄白先生垂範百年,他是家鄉的驕傲,後生的楷模,先生的德操勛績,永遠感召著無數的巴渝兒女、炎黃後裔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勇向前。
滄白路
國民政府為紀念楊庶堪,褒揚其革命事迹,在1943年7月將原重慶府中學堂舊址改建為楊滄白先生紀念堂,所在炮台街改名為滄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