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呂超的結果 展開
呂超
民國時期川軍上將
呂超(1890.3.9—1951.7.20),名平林,字漢群,四川宜賓人,國民黨川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同盟會會員,曾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川軍第五師師長。
后反熊,自任川軍總司令,兼任川滇黔聯軍副總司令,兵敗後退至廣州。1923年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軍長。呂超曾經發起恢復“四校同學會” (即北洋時代在北京成立的將弁、陸軍小學、陸軍中學、保定等四校),以與蔣介石的“黃埔同學會”相抗衡。不久,被蔣介石解散。1945年辭國民政府參軍長,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國民政府監察院檢查委員。1949年留居大陸,策動西南將領起義,促成成都和平解放。建國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1年7月20日在重慶病故。
1890年3月9日(清光緒十六年二月十九日)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金城鄉(今屬宜賓市翠屏區思坡鄉),出生於書香門第,幼時隨父就讀。在家中排行老四。父親呂和定,字方中,是清朝的貢生;母親蔡氏,是清朝處士俊卿先生的二女兒。蔡氏去世以後,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闓為其撰書《呂母蔡太夫人墓誌銘》,以紀念她的母儀不凡。
1908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學習。1909年畢業后入南京陸軍第四學堂深造,結識革命志士,同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春入保定軍校入伍生隊。平易近人,能詩詞、工書法,尤好篆書,留存宜賓縣內墨跡不少。
光緒三十四年(1905年),呂超考入四川陸軍小學第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以優等生從陸軍小學堂畢業,繼續考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此間結識革命志士,加入同盟會,經常聚會討論革命大事,聯絡校內外革命同志。1911年春考入保定陸軍軍官速成學校入伍生隊,吳祿貞曾派人與呂超暗中聯絡起義事宜。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吳祿貞派人到保定聯絡起義,事泄,吳被刺身死,清廷下令搜捕餘黨,呂超被迫離保定軍校去上海,經同盟會中部總部介紹與陳其美聯繫。11月後,呂超受陳其美派遣去北方從事革命,他攜幾千元先赴天津,與彭家珍、黃復生、夏斗寅、趙鐵橋等人策劃,后赴北京晤李石曾、汪精衛等。12月與汪精衛、彭家珍、黃復生、李石曾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天津分會”,呂超分工負責運動曹錕第三鎮官兵,在排、連長中發展四十餘人、士兵中發展千餘人加入同盟會。
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炸良弼殉難后,呂超繼任同盟會天津分會軍事部長,曾策動清兵革命,晚間常在僻靜處分班召集官兵,曉以革命大義,聽者深受教育,表示願為革命效力,請早發動。2月29日,袁世凱借口(北)京、(天)津、保(定)“兵變”,捉拿革命黨人,呂超立即通知軍中的革命同志趕快隱蔽,並以軍事部長名義簽發證書,介紹他們入革命隊伍,自己也將京津同盟分會結束,離京南下。
5月呂超回四川,在宜昌與同盟會戰友馮中興相遇。馮亦四川人,奉黎元洪命護送步槍數千支入川,以償付鹽款。四川都督胡景伊和川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都想獲得這批武器。熊克武先派人與呂超商議,派人迎呂超於夔府,囑呂勸馮以所運武器建立川軍第五師第二團,事成,馮中興為團長,呂超為團附兼第一營營長。1913年2月,呂超任四川陸軍第五師第二團團長,移駐重慶。
1913年7月12日江西“二次革命”爆發,8月4日熊克武、楊庶堪通電討伐袁世凱,呂超被派赴成都,說服了川邊經略使尹昌衡、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反袁,后經樂山、宜賓、瀘州返重慶,沿路說服聯繫駐軍反袁。8月中下旬被派到永川龍光旅任第一支隊右路司令,主攻隆昌、瀘州,皆獲勝,討袁頗有戰績,繼又率部援渝,至壁山縣馬坊橋,得悉重慶失陷,熊、楊出走,乃將部隊分散匿於山野,隻身潛回重慶面晤黔軍司令黃毓成和參謀長楊傑,責其背信棄義助敵攻友,並曉以袁氏竊國罪在必討,黃也是同盟會員,答應暗中相助,又至萬縣向盧錫卿告以黔軍義舉。9月陝軍張鈁圖川,兵至夔府,呂超冒險過火線,以反袁大義說服張,達成互不侵犯協議,呂超正準備赴重慶聯絡黔軍時,討袁聯軍已破裂,“二次革命”失敗,胡景伊下令拘捕“肇亂人犯”,呂超乃隻身東下,至上海,得悉熊克武、楊庶堪等已去日本,亦隨即東渡。
1914年2月黃興在日本成立“浩然廬”,呂超入內講學,7月加入中國革命黨。同年秋,孫中山決定再次發動武裝反袁,任命呂超為中華革命軍川南區司令。12月呂超回國,在上海與其三哥呂輔周會合,二人由湘西至宜賓沿途聯絡革命同志,秘密布置反袁任務,發展革命黨員。1915年春,呂超再去上海準備槍彈。本年秋,帶槍彈、炸藥乘船入川,船至涪陵,得知袁在渝爪牙已探悉其行蹤,便派其五弟呂一峰密將槍彈運至宜賓,自己繞道回宜,在宜賓秘密發展中華革命黨黨員。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制,25日雲南首先掀起護國起義。1916年1月16日,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入川前鋒抵縣鳳儀新場,呂超以“中華革命軍川南區司令”名義在牛喜場舉兵響應,收編民團和接納慕義而歸者達數百人,又奪得江防軍槍支近百,遂於蕨溪整編成軍,向北洋軍伍祥禎部側后出擊,有力支援了護國軍劉雲峰部攻入宜賓城。1月底熊克武、但懋辛等由滇抵宜,眾勸呂擁熊,呂超應允,所部被熊克武改編為兩個支隊,呂超任第二支隊隊長。2月,呂超率部與川軍朱敦五、周占鴻部激戰於牛喜場西北高地,大勝。3月又克筠連,殲巡防軍,懲附袁的縣知事,敘南六縣望風而順,之後又乘勝前進,兵不血刃攻下自流井、貢井。6月袁世凱死,新任川督周駿繼續與護國軍對抗,熊克武採納呂超的建議,下令分三路圍攻隆昌,又獲大勝,護國戰爭結束,呂超任川軍第五師第十八團團長,駐忠州。
1917年8月唐繼堯組織川、滇、黔軍組成三省靖國聯軍,1918年1月9日,熊克武就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呂超任第一縱隊司令,討伐依附北洋軍閥的四川督軍劉存厚。2月20日率部首先佔領成都,27日呂超被孫中山任命為成都衛戍司令,兼代理四川督軍,但這個命令沒有得到唐繼堯的認可,他複電力辭未就任,推熊克武擔任,自己則率部逐劉存厚至陝西寧羌(今寧強)。5月19日,四川靖國軍熊克武、呂超佔領川北昭化,敗劉存厚、鐘體道。5月被廣東政府任命為川軍第五師師長。6月10日呂超再敗劉存厚、鐘體道,佔領廣元,劉存厚等退陝邊寧羌,呂超率第五師駐綿陽,部隊編為三個旅加一個獨立團,於此創辦軍官教育團,以三民主義思想訓導官兵,培植幹部。7月劉存厚在漢中設四川督軍署,11月呂超進兵漢中,12月5日將漢中包圍,7日攻佔陝西褒城,但圍攻漢中十餘日不下,21日城將破,劉部援軍賴心輝趕至,呂超部彈盡糧缺,乃退回綿陽。1919年5月2日,廣州的護法軍政府授呂超為陸軍中將,此時陳炯明、趙恆惕、熊克武主張聯省自治,國民黨內有人借聯省自治詆毀孫中山,嘲弄呂超等人為“孫大炮之信徒”。
1920年2月,由於熊克武在整編川軍時對孫中山支持的石青陽、黃復生民軍限制、排斥,促使四川國民黨內部矛盾激化。當時唐繼堯企圖控制全川,對不聽話的熊克武也很不滿。3月唐繼堯、呂超聯絡在四川的滇軍、黔軍、川軍各部聯合倒熊,唐繼堯自任總司令,4月16日熊克武被迫辭職,各方仍不罷休。4月30日,四川第五師師長呂超、二師劉湘、三師向傳義、四師劉成勛、六師石青陽、七師顏德基、八師陳洪範、司令黃復生、盧師諦合組同盟軍,宣布川督熊克武勾結政學系等罪狀,出兵討伐,推呂超、劉湘為川軍總副司令,劉湘不滿退出。5月4日熊克武以得劉湘、劉成勛、陳洪範、向傳義之支持,宣布復職,呂超被唐繼堯正式委任為四川靖國軍副總司令,指揮部隊進攻熊克武。7月9日熊克武自內江等地退回成都,10日熊克武退潼川、保寧,18日呂超率部進駐成都,就任川軍總司令,呂超雖然佔領成都,滇黔軍卻凌駕於呂超之上,並設立了三省聯軍總部,以唐繼堯為統帥,要把川省軍、民、財各政統歸聯軍總部管理,川省中央稅收及地方財政收與四川兵工廠、造幣廠全歸聯軍總部支配,呂超形同傀儡,事事都不由自主。
8月1日呂超電邀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等入川組織政府,8日呂超正式就任川滇聯軍副總司令兼川軍總司令,但熊敗退後又聯合劉湘、鄧錫侯、劉存厚反攻呂超、石青陽、顏德基、盧師諦、黃復生。8月24日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電復唐繼堯、劉顯世、呂超等,即赴重慶設立政府。9月5日呂超被熊克武和劉存厚驅出成都,10月15日重慶也被攻佔,孫中山入川組織政府已不可能,呂超乃出走上海。
1921年秋,呂超奉孫中山命赴廣州,負責對外聯絡事宜,12月至桂林協孫組織大本營,準備北伐。12月23日,呂超被孫中山特任為大元帥府參議。1922年5月任大元帥府參軍長。本年冬,呂超又奉孫中山命赴湖南在趙恆惕部發展國民黨員,至河南、山東聯絡胡景翼、岳維竣、孫岳、徐永昌等人,密商北方革命計劃,接著又赴北京聯絡馮玉祥,再取道上海聯絡浙江督軍盧永祥,以上策動均獲圓滿成功。1923年2月3日,孫中山派呂超為國民黨本部軍事委員會委員。5月呂超返廣州,時四川一、二兩軍戰起,6月呂奉孫中山命回川參加四川討賊軍(總司令熊克武),任第一路司令。9月14日四川討賊軍總司令熊克武、賴心輝軍自內江大舉南進,17日討賊軍第一路呂超、第三路石青陽猛攻瀘州。11月25日被任命為四川討賊軍(總司令熊克武)第一軍總司令,率舊部由溫江經成都、簡陽、資中、內江,進佔瀘縣,收編了楊森所部楊春芳師。1924年2月楊春芳叛變,扣呂超於瀘州,軟禁了一個時期,后得袁祖銘相助獲釋,熊克武戰敗退出四川。1925年2月,四川督理楊森企圖統一全川,劉湘、袁祖銘組織“川、黔聯軍”拒之,7月呂超應劉湘、袁祖銘所邀任川、滇、黔聯軍總指揮,聲討依靠吳佩孚的楊森,9月楊森敗走,呂超部擁眾萬人,得敘府“南六縣”(包括宜賓、高縣、珙縣、長寧、興文、筠連等縣)為防地,乃從事整編,並編《三民主義淺說》以為官兵學習讀物。
後來劉湘和袁祖銘因分賬不均而發生戰鬥,楊森重回四川,另一軍閥劉文輝防區以敘府為中心,對川黔邊防軍總司令呂超盤踞敘南六屬早覬覦多時。他探知劉湘與楊森合力驅袁已成定局,遂搶先發難,派遣費東明師及覃筱樓混成旅分兵三路向呂超發動突襲。變生意外,一向以劉文輝為友軍的呂超倉猝應戰,一觸即潰,劉軍以破竹之勢席捲敘南六縣。呂超收容殘部,退守合江。1926年7月9日廣州革命政府出師北伐,呂超召集旅長、團長們開會,欲率部出川參戰,而將領不從,呂超遂隻身南下廣州參加北伐。
11月,呂超被任命為四川宣慰使,鼓動川中各將參加北伐。 8月6日彭漢章在辰州軍次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職,呂超為該軍黨代表,轄第一師(師長賀龍)、第二師(師長楊其昌)、第三師(師長毛鴻翔)。8月14日兼任北伐軍左翼軍黨代表,26日蔣介石電催左翼軍總指揮袁祖銘、黨代表呂超、第九軍軍長彭漢章、第十軍軍長王天培,令其急占荊沙,後來袁祖銘被扣上勾結北軍的罪名被在宴會上被火併后,呂超隨之去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製造事變,反革命真象畢露,18日更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8月下野后,呂超登希望李宗仁幫助自己圖謀四川,未果,武漢國民政府令拿辦王陵基、呂超、石青陽、向傳義,乃回川潛居中江,閉門臨篆,怡情書畫。1928年11月7日任四川省政府委員。1930年4月馮閻桂軍閥聯合反蔣,李、白撥兵一團及軍械交給呂超,呂超在漢口組織舊部成立“後援司令部”,自任總司令,軍事失敗后所部被收編。1931年11月蔣介石下野,經陳銘樞推薦,呂超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參軍長。1932年1月11日,呂超正式就任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長,長時間參贊中樞。1936年11月12日給予二等雲麾勳章。
1937年1月8日,國民政府令呂超任為陸軍中將,並特加陸軍上將銜。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呂超堅持抗戰立場,反對蔣介石獨裁,為蔣所嫉。1939年春夏間,呂超與毛澤東、朱德通書信,商議團結抗日、反對投降事宜,受到毛澤東讚許。10月,呂超在成都成立“中國抗建墾殖社”,以開發邊區、安置難民、實行耕者有其田為宏旨,開發雷波、馬邊、屏山、峨邊、沐川等縣荒地,后該社具體負責人倒行逆施,廣種鴉片,與呂超原意背道而馳。1942年春,宜賓縣私立菁莪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校於信義街雲南館,呂超被聘為董事長。
1943年8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呂超也辭去參軍長職,大力募款捐資興辦教育,親任學校董事長,或兼任校長,為重慶清華中學、建川中學、樹人中學、精益中學、西南美專等學校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45年9月17日呂超被免參軍長,調任為國民黨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0月10日授予抗戰勝利勳章,李濟深自香港函約呂為西南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籌備負責人,呂允以暗中從事聯絡工作,而不負其名義。
1946年12月7日,國民政府令“陸軍中將特加上將銜呂超晉任為陸軍上將,並退為備役”,其後公開與共產黨人接觸,在重慶家中與延安代表宴會酬答。1947年9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5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雲貴區監察委員行署委員,回宜賓縣,在上層人士中宣傳成立地方武裝,保境安民。1949年4月4日任川康區監察委員行署委員,在成都設立監察使署,負責監察川、康兩省。全國解放前夕,呂超曾與劉文輝等策動四川國民黨起義成功。1950年2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6月28日呂超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1年7月20日,呂超在四川因腸癌病逝,終年六十二歲,葬於重慶南溫泉白鶴林村。呂超是辛亥革命元老,長期追隨孫中山,為西南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