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
清末宗社黨首領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1月29日),性別男,字賚臣,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是道光年間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的大學士伊裡布之孫。
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后,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升司長。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
以知兵自詡,他參與清廷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幹將。在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武昌起義”后,堅決主張鎮壓,反對起用袁世凱。1912年1月與溥偉、鐵良等皇族成員組織“宗社黨”,被推為首領,反對與革命軍議和,反對清帝退位。
1912年1月26日被彭家珍炸傷,搶救兩日後去世。享年36歲。
遺像
光緒三年(1877年),生於成都,及長,寄籍湖北。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二期畢業回國,入練兵處。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練兵處軍學司監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補軍學司副使;八月,袁世凱延攬其為調充陸軍第八標統帶官。
右一是良弼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兼參議上行走。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獲選修訂法律館諮議官,參與編撰新律;十二月,授禁衛軍第一協統領,實際負責管理禁衛軍。
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清廷“從良弼等之建議”,仿日本參謀本部設立軍諮府,以統籌全國陸海軍事宜,軍諮大臣載濤不諳軍事,凡事皆以良弼為“謀主”;十月,擢升禁衛軍訓練大臣。
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隨載濤赴日、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陸軍;同年秋,參與組織灤州秋操。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后,良弼既反對起用袁世凱,又反對革命,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十一月,袁世凱進京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調馮國璋任禁衛軍統制,良弼被奪去統領禁衛軍實權;十二月,授軍諮府軍諮使,兼鑲白旗漢軍副都統。
1912年1月19日,宗社黨發布宣言,主張罷黜袁世凱,組建“戰時皇族內閣”,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忠於清室的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此時良弼的禁衛軍協都統一職雖已被馮國璋接替,但在禁衛軍中仍廣有人脈,鐵良更是久歷行伍,在軍中的影響大約僅次於袁世凱,因此宗社黨聲勢不小。
26日,議事畢回家,在光明殿衚衕家門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紅羅廠街),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四川武備學堂畢業生)向其投擲炸彈,被炸傷左腿。
軍照
1912年2月1日,以副都統陣亡例從優賜恤。良弼死後十餘天,清帝遜位,撫恤之事無人再提。良弼家中並不富裕,只留下三個女兒,日子十分艱難。秋瑾好友、清末女傑吳芝瑛聞此,寫就一篇言辭極為懇切哀怨文章,呈交有關部門,撫恤金一事,總算有了下落。
關係 | 人物 |
十世祖 | 清顯祖塔克世 |
九世祖 | 篤義貝勒巴雅喇 |
八世祖 | 鞏阿岱 |
七世祖 | 棍古渾 |
六世祖 | 宗寶 |
五世祖 | 額爾金 |
高祖父 | 雙寶 |
曾祖父 | 阿克盛克 |
祖父 | 伊裡布伊裡布 |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中的畫像
年份 | 電影 | 飾演者 |
2011年 | 《辛亥革命》 | 呂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