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教弩台
古教弩台
古教弩台
史載,三國鼎立時期,魏主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台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點將台,台基陡峭,邊緣勒以磚石,東漢末年曹操在此“教強弩以御吳舟師”,故名“教弩台”,1981年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弩台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迹。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松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周圍松拍挺拔,濃蔭蔽日。后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蔭”即此。梁武帝時又在台上建有鐵佛寺。唐大曆年間(公元776年前後)又重修擴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為明教寺。后毀於戰火。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6年)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法名通元上人)雲遊募化,按原樣重建。
古教弩台
明教寺建於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監年間,原名鐵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興建百年後,毀於兵亂。唐人吳資曾寫詩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歷史演變:“曹公教弩台,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隨著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戰火中,明教寺屢經盛衰,到清代咸豐五年全部毀於戰火。現在的明教寺主體建築為光緒年間所建。明教寺門前原為南向直上台階,33級,後為便利街道交通,直階改為東西雙向。在台階前面,立著兩隻高達數米的石獅。石獅線條粗獷,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屋上井:教弩台上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地面平房屋脊而名“屋上井”,井口石欄拙樸古老,鐫刻“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字樣,此井曾是供士兵解渴用的,水味甘美,四季不竭,經長年累月提水,井口石盤上還有23道光亮的提水繩溝。井欄口遺下汲水繩磨成的23條深溝,堪為千年歷史之見證。
聽松閣:著名的聽松閣在小花園的東南角。聽松閣舊址原為一土堆,傳說曹操曾站在此處操演水軍,後人便在此砌台紀念,取名“聽松閣”。原來教弩台上並無松樹,因為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后,清風襲來,松濤陣陣,從此,“教弩松陰”便成為合肥的一個著名景點,聽松閣也由此得名。
歸西冢:位於聽松閣西側的“歸西冢”,因葬有頗具神話色彩的一龜一雞而得名。明教寺現存主體建築是清光緒年間所重修。傳說當時主持通圓上人除了傳經佈道,最大的業餘愛好便是以養龜為樂。他所養的這隻龜與其相伴時
古教弩台
天王殿:沿台階進入前殿天王殿,殿東廂建有“三國文物陳列室”,陳列著當年魏、蜀、吳軍隊旗幟,戰場上使用過的刀槍劍戟,以及與教弩台有關的強弓硬弩。牆壁上有詩人劉夜烽手書的絕句:“貔貅百萬舉刀弓,誓奪江東氣似虹。橫槊高歌雄一世,騎兵無奈遇東風。”
古教弩台
卧佛殿:往後是地藏殿,東南角為寺內花園。花園雖不大,但築於園內高台上古亭之內的古井和聽松閣兩處古迹卻很有來歷。相傳古井是當年魏軍汲水所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稱為“屋上井”。此井在晉代得到整修,井欄周圍現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井沿內周的20多條深溝,是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它彷彿在向人訴說著屋上井的歷史滄桑。
教弩台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時候,合肥城擴建,台址才被圈入城內。此後,合肥城雖經歷了無數風雨,但教弩台始終屹立,並成了合肥興衰沉浮的歷史見證。教弩台,亦名點將台,在合肥市內淮河路東段北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的明教寺即聳立在高5米,面積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
古教弩台興建百年後,毀於兵亂。唐代大曆年間,有人在古教弩台遺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鐵佛,當時的廬州刺史裴絹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詔令重建,定名“明教寺”,並沿用至今。現在的古教弩台主體建築為光緒年間所建。
住宿:
交通:搭乘1、3、9、101、103、106等公交車至小東門站向北步行,或搭乘2、102等至逍遙津站,向南步行10分鐘可達。
購物:淮河路步行街以及南邊的長江中路為合肥市的商業中心,同時合肥的物價水平較低,絕對是遊客們購物的好地方。
最佳旅遊季節:合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5.7℃,最冷1月,平均氣溫2.4℃,最熱7月,平均氣溫28.4℃。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春秋兩季與夏季相交時期雨水較多。年平均無霜期228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主要自然災害為旱、澇、寒流、低溫、淫雨、倒春寒、大風、晚霜凍。
南朝南北朝清代三國唐代宋朝
[1] 九游網
http://www.9tour.cn/Scenic/City2/10685_Content/[2] 樂程旅遊網 http://www.loour.com/destination/scenery_detail.asp?id=8635
[3] 同程網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cenery_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