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孫和大利拉
根據《聖經·舊約·士師記》的故事改編而成
《參孫與達麗拉》是根據《聖經·舊約·士師記》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中有關希伯萊英雄參孫的故事改編而成。以參孫的故事為題材創作音樂,音樂史中除聖-桑的這部歌劇非常著名外,亨德爾創作的清唱劇也同樣具有很大影響。
作者介紹
音樂愛好者知曉與熟悉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名字,大多是從他所創作的器樂曲《天鵝》、《第三“管風琴”交響曲》、《骷髏之舞》、《引子與迴旋隨想曲》以及《奧法爾的紡車》等標題音樂中。由於聖-桑的音樂富有非常濃郁的浪漫抒情色彩,加之其旋律也格外優美動聽,因此深受大眾的喜愛。然而,許多人卻不知道聖-桑一生除了創作有大量的、不同題材與體裁的器樂作品之外,還在歌劇的寫作方面也創作頗豐。聖-桑一生曾創作有13部歌劇,其中最為著名、至今仍為世界各大歌劇院作為保留劇目的則是他於1887年創作的三幕歌劇《參孫與達麗拉》。就聖-桑的歌劇創作而言,他的貢獻一點也不遜於他在器樂領域中的藝術成就,而《參孫與達麗拉》則代表了他歌劇創作的最高水平。
歌劇介紹
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是根據《聖經·舊約·士師記》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中有關希伯萊英雄參孫的故事改編而成。
故事內容
聖-桑的歌劇講述的是公元前1150年,希伯萊英雄參孫
參孫和大利拉
參孫和大利拉
評價
千百年來,《參孫與達麗拉》一直都是《聖經》中流傳最廣、且感人至深的悲劇故事。作曲家聖-桑在其歌劇《參孫與達麗拉》的創作完成後,囿於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及時在法國獲得上演的機會。後來還是在鋼琴大師李斯特看到該劇的劇本之後,對其備加推崇並大力協助之下,該劇才於1877年12月2日在德國的魏瑪做了世界首次公演。此後的100多年以來,歌劇《參孫與達麗拉》便一直受到全世界歌劇迷們的推崇與喜愛。歌劇《參孫與達麗拉》不僅故事情節起伏跌宕,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同時,這部歌劇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很少幾部以女中音為主角的經典劇作。而其中幾首旋律優美情感動人的詠嘆調,如“春到人間”和“輕輕喚醒我的心”等則更是成為當今音樂會舞台演唱與國際聲樂比賽中,女中音歌唱家們爭相鬥妍的經典曲目。
不標榜的塑造個人英雄形象
參孫和大利拉
結合史實的深刻現實意義
缺乏智慧和向善的心仍舊可能面臨失敗。參孫在同非利士人的鬥爭中就是如此。非利士人直到《士師記》結束時,也就是參孫在世時,方才強大起來。他們尋求擴張,起先打擊了但族,將他們趕到其他的居住地。非利士人當時分為五個支派或稱之為“侯國”,其首都分別是亞實突(Ashod)、迦薩(Gaza)、亞實基倫(Askalon)、迦特(Gat)和以革倫(Ekron)。非利士人同樣是大陸移居民族,他們雖非閃米特人,卻接受了迦南人的預言和古閃米特人的神,尤其是主神巴力、阿施塔特(Astarte)和半人半魚神大袞(Dagon)。阿施塔特是主豐饒和愛的女神。巴力代表“至高無上的巴力神”。後來,希伯來人有意將這個名字變成“巴力—塞卜”(Baal-Sebub),意思是“飛翔的巴力”。新約又把這個名字改成“別西卜”(Beelzebub),意指魔王或撒旦。19世紀初期歌德在《浮士德》中也借鑒了這個術語,稱摩菲斯特是“飛來飛去的神”。20世紀時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s)繼承這個傳統,將自己的暢銷小說取名為《飛行先生》(Herr der Fliegen)。以色列人經常稱那些享有“奴隸販子”惡名的非利士人是一些墮落的未行割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