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

報刊活動家

馬達,(1925-2011),回族,安徽安慶縣人。中國著名報刊活動家,中共上海市委原副秘書長,傑出的黨的新聞工作者。

基本信息


中國著名報刊活動家,中共上海市委原副秘書長,傑出的黨的新聞工作者,《解放日報》原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匯報》原黨委書記、總編輯,《東方早報》首席顧問馬達,2011年9月6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人物簡介


馬達出生於1925年,1937年抗戰爆發后從家鄉安慶逃難到上海,寄居在親戚家中。在上海讀初中時,馬達就開始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
1941年初皖南事變發生,16歲的馬達離開上海,來到新四軍蘇中根據地,當年加入共產黨。第二年,蘇中根據地創辦油印的《濱海報》,馬達被調到報社,由此開始了六十年的新聞從業生涯。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起從事新聞工作,歷任《濱海報》、《蘇中報》、《群眾報》記者。
馬達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曾兩次立功受獎。1952年任《勞動報》總編輯、社長,1958年起到上海市委工作,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粉碎四人幫后,馬達任《文匯報》黨委書記、總編輯。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積極宣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方針,對新聞改革作了一系列創造性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業績。
在他主持工作期間,《文匯報》發表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作品,最先報道話劇《於無聲處》,刊登小說《傷痕》,為新時期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作出了貢獻。離職休養后,馬達同志仍然關心新聞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撰寫了大量新聞理論和業務論文,為新聞改革貢獻智慧。
縱觀馬達60年的新聞從業生涯,他創造了很多輝煌:曾在9張報紙工作,其中在5家報社任總編輯;擔任總編輯時《文匯報》發行量達到170多萬份高峰。

生平經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華社高郵分社副社長,蘇中二分區《人民報》主編,華中《新華日報》主編,《蘇南日報》副總編輯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上海《勞動報》社總編輯、社長,《解放日報》總編輯,1978年任《文匯報》總編輯,發表了許多有關新聞改革的文章,對新聞界較有影響。並擔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1982年起為上海新聞學會會長。1983年起為全國記者協會理事,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副會長。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的黨的新聞工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原副秘書長,解放日報原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匯報原黨委書記、總編輯,第九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新聞學會原副會長,上海新聞學會原會長馬達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6日14時10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馬達同志1941年參加革命並投身抗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兩次立功受獎。1952年任勞動報總編輯、社長,1958年起到市委工作,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粉碎“四人幫”后,馬達同志任文匯報黨委書記、總編輯。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積極宣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方針,對新聞改革作了一系列創造性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在他主持工作期間,文匯報發表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作品,最先報道話劇《於無聲處》,刊登小說《傷痕》,為新時期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作出了貢獻。離職休養后,馬達同志仍然關心新聞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撰寫了大量新聞理論和業務論文,為新聞改革貢獻智慧。
馬達同志告別儀式將於9月10日下午2時在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