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管制
物價管制
物價管制是由政府規定並在全國範圍內強制實行統一的工資物價準則,其目的是制止工資和物價的螺旋上升。
物價管制是老百姓生活的基本保障
政府的初衷顯然很好,限制漲價后,老百姓至少能夠買到限價商品。這些商品關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因而,價格管制政策的民生蘊含不言自明。並且,管制物價的一個結果是物價水平的確可能得以控制,考慮到限價商品在消費物價指數中所佔的比重,價格干預的效果會很快在cpi指標上得到反映。
2009年8月30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廣電總局發文要求全國各地“加強有線電視收費管理”,其中明確對用戶申請辦理開通、移機、過戶等手續的不合理收費項目要予以取消,對城市低收入用戶,要實行收費減免等。
這已經是發改委8月份以來,第四份關於“價格”規範的文件,這些文件涵蓋水價、油價、液化氣、電視收費等,據稱,其總體思路是“物價需穩定,提價要謹慎”。在發改委8月份連續下發的通知中,多次要求各地切實加強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監管,要審慎出台調價方案,避免出現集中提價、提價幅度過大,增加群眾負擔的現象。8月30日的通知還強調,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採取提醒、告誡、警示等手段,引導經營者合法行使自主定價權,遏制跟風漲價和不合理漲價。重點開展食品、液化氣、遊覽參觀點門票、交通運輸、停車收費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監督檢查。然而發改委管價格沒管住自己,就在第四次發文穩定物價的兩天之後,9月1日晚9點發改委發布通知,決定自9月2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300元。
一方面,人們把“保護本國農業”放到一個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的高度;但另一方面,人們對農產品價格幅度的忍受力極小,稍有漲價即呼籲政府進行價格管制。2007年豬肉價格上漲,國民對政府動用“國家儲備肉”來平抑價格的呼聲眾口一詞,他們忘記了“保護本國農業”,更忘記了中國的豬肉價格其實漲價以後仍然是全球最低。
人們已經對幾十年來享受本國廉價農產品的特權習以為常,而在管制農產品價格的呼聲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始終是最好的理由。的確,中國的低收入人群消費能力極為脆弱,但農民憑什麼必須以低收入者能承受的價格賣出農產品?這只是政府將本該自己負擔的民生責任轉嫁於農民肩上。
而犧牲農民收益來換取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穩定”效果如何?稍加思考即會發現,對農民的不道德行為並不會帶來額外的收益,。我們不能不考慮農產品消費的機會成本,當國際市場的糧價高於國內,其實可以認為國民仍然是以國際市場的高價、而不是以國內市場的低價格在消費這些糧食,因為這些糧食本來可以在國際市場獲得更高的收益。倒不如放開價格,使農民在收益上不吃虧,同時給難以承受糧價上漲的低收入人群以充分的補貼,以一國為單位來說,其總體利益並不受損。
農產品必須便宜,以免CPI全面上漲,這樣才可以維護市場穩定,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但無數人卻都成為它的信徒。人們對2009年上半年物價的上漲感受深刻,央行針對50個城市的2萬名儲戶的月度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物價水平的滿意度自今年上半年以來不斷惡化:至2009年6月,消費者對物價水平的滿意度指數已達-39.8%。然而同時,CPI卻連續下降。
原因其實只出在CPI統計本身,我國CPI商品和服務“籃子”的組成及其比重分別是:食品為33.2%,煙酒及用品為3.9%,衣著為9.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為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為10%,交通和通信為10.4%,娛樂教育文化為14.2%,居住為13.2%,顯然,穩住食品價格對穩住CPI意義重大,其實上半年CPI走低也與豬肉價格下降關係明顯。
我們的CPI計算方式,顯然過分“輕視”了教育、醫療等占人們支出大頭的部分,而雖然它也計入了居住價格這一項,但“居住價格”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央行公布的房貸利率,但房貸利率與房價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向波動的,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房價上漲,然而此時居住價格在CPI中的表現卻是下降。這使得人們所說的教育、醫療、住房“新三座大山”的壓力在CPI中無法展現。
食品作為所有八大類商品中權重最大的分類項,豬肉又是食品分類中最重要的子項目,約佔CPI整體9%的權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CPI對房價、油價、水價的上漲極不敏感,而對豬肉價格的反映卻分毫畢現的原因。所以,“控制食品就控制住了CPI”,這確實是“有效”的政策思路:只要控制住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哪怕交通、醫療、能源、通信、住房的價格滿天飛漲,CPI仍然可以有“好看”的數據。
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一個貨幣數量問題,這已經是一個共識。國家貨幣發行速度過快,超過商品的增長速度,就會造成通脹,反正則造成通貨緊縮。因此,在通脹的問題上埋怨農產品漲價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貨幣不是豬身上長出來的,也不是農民和商人自己製造出來的,國家發行了過多的貨幣去追逐過少的商品,當然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將物價上漲作為通貨膨脹的原因,很可能來自於一個感性經驗,即人們一般將CPI指數快速上漲作為通貨膨脹的標誌,而如上所示,農產品尤其是豬肉價格對CPI影響顯著,使得人們在農產品價格上漲,CPI指數升高和產生通貨膨脹三者之間劃上了等號,更得出“管住肉價有助於管住通脹”之類的荒謬結論。
長期來說,通貨膨脹本身並沒有降低人們的實際購買力,因為每一個人在市場中都不是一個單純的購買方,同時也是一個勞動或者商品的售賣方,人們在支付更高的賬單的同時,收入也相應的提高了。在理想狀態下,如果國家發行了超過現有數量一倍的貨幣,所有人只需要把自己的收入和賣出商品價格乘以二,就可以平穩渡過這一輪通漲,這被稱為達成了“貨幣中性”。
然而真正的麻煩在於,貨幣中性在短期內是難以達成的,先得到貨幣的部門總是對后得到貨幣的部門造成掠奪,因為價格是一步一步傳導的。這也可以部分的解釋中國的房地產業為什麼比任何一個行業都產生更多的富豪,因為它是熱錢和貸款的主要流入方,率先得到了通貨膨脹以後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