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劉慶昌的結果 展開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
- 天津市河東區市政管理局原局長
-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
- 會昌縣珠蘭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山東鄒平籍烈士
- 遼寧省東港市水利局副局長
劉慶昌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
劉慶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作物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甘薯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作物學報》和《分子植物育種》編委、《作物雜誌》副主編。
1984年畢業於山東萊陽農學院,獲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1986年-1993年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留學,獲碩士、博士學位,並從事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后研究
1993年回國並被聘為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
1996年晉陞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慶昌[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
劉慶昌1984年畢業於山東萊陽農學院,同年考取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1986年到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深造,相繼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成為該校第一位獲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的博士后。
1993年回北京農業大學任教,1996年破格晉陞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農業部作物基因組學與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市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及其青年工作委員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作物分會副秘書長,國際園藝學會會員,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生物技術育種崗位科學家, 《作物學報》、《分子植物育種》、《作物雜誌》編委等。
劉慶昌主講“普通遺傳學”、“植物細胞組織培養”、“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生專業英語”、“作物遺傳育種專題”、“作物科學研究進展”等課程,十分注重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學效果頗佳。學生評價為:“重點突出,條理清楚,特別投入,沒有廢話”。
1998年以來,他連續6次獲學校“課堂教學效果優秀獎”;指導了30餘名碩士、博士生,多人次獲學校優秀畢業生、杜邦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主持、參加6項國家、部及學校教改項目;主編、編寫了21世紀課程教材《植物細胞組織培養》、《遺傳學(第三版)》,編寫了《作物育種學各論》的甘薯育種部分;完成了農林主要課程國家試題庫遺傳學;製作了《普通遺傳學課件》。
1997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1999年被評為中國農業大學優秀教師;2001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獲教育部教學科研獎勵計劃優秀青年教師獎;2003年獲首屆北京市和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同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2004年主持的《普通遺傳學》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劉慶昌一直從事甘薯細胞工程和分子育種研究,先後主持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攻關及教育部各類基金、國際合作項目21項。
通過這些項目:
(1)建立了甘薯及其近緣野生種的細胞組織培養有效植株再生體系和原生質體培養植株再生體系;
(2)建立了甘薯及其近緣野生種的體細胞雜交技術體系,首次獲得甘薯組種間體細胞雜種植株;
(3)首次建立了甘薯細胞水平輻射技術體系並獲得數個甘薯優異突變體;
(4)首次將甘薯胚性懸浮細胞應用於甘薯基因工程研究,大大提高了甘薯遺傳轉化效率;
(5)初步建立了甘薯莖線蟲病抗性等性狀的分子標記;
(6)探明了低倍體種間雜種與甘薯雜交低結實的原因,選育出高產、高澱粉含量、高抗病的甘薯新材料。
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收錄28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育成國家鑒定甘薯新品種‘農大6-2’。主編《Proceedings of the 1st ChineseJapanese Symposium on Sweetpotato and Potato》等著作5部。,合著《甘薯育種學》。
1995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六屆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999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先後主持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合作項目等近30項,現為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生物技術育種崗位科學家。
1、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生物技術育種崗位科學家
2、國家“863”課題
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育成國家鑒定甘薯新品種‘農大6-2’。主編《甘薯育種學》等著作5部。
He XQ,Liu QC, Ishiki K, Zhai H, Wang YP(2006): Genet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sweetpotato landraces revealed by RAPD and AFLP markers.Breeding Science, 56:201-207
Guo JM,Liu QC, Zhai H and Wang YP (2006):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Ipomoea cairica L. protoplasts and production of somatic hybrids between I. cairica L. and sweetpotato, I.batatas (L.) Lam.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87:321-327
Wang YP, Wang F, Zhai H andLiu QC (2007): Production of an useful mutant by chronic irradiation in sweetpotato.Scientia Horticulturae, 111:173-178
Yu B, Zhai H, Wang YP, Zang N, He SZ,Liu QC (2007): Efficien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using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ultures in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90(3): 265-273
He XQ,Liu QC, Ishiki K, Zhai H and Wang YP (2007): ISSR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andraces in China.Plant Genetic Resources Newsletter, 150:35-41
He SZ, Han YF, Wang YP, Zhai H,Liu QC (2009): In vitro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plants tolerant to NaCl.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96: 69-74
Zong XX, Redden RJ, Liu QC, Wang SM, Guan JP, Liu J, Xu YH, Liu XJ, Gu J, Yan L, Ades P, Ford R (2009): Analysis of a diverse global Pisum sp. collection and comparison to a Chinese local P. sativum collection with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118:193-204
Zong XX, Liu XJ, ·Guan JP, Wang SM, Liu QC, Paull JG, Redden R (2009): Molecular variation among Chinese and global winter faba bean Germplasm. Theor Appl Genet, 118:971–978
Yang YF, Guan SK, Zhai H, He SZ, Liu QC (2009):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storage root-bearing sweetpotato somatic hybrid between Ipomoea batatas (L.) Lam. and I. triloba L. 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99:83-89
Zang N, Zhai H, Gao S, Chen W, He SZ, Liu QC (2009):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using the bar gene for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sweetpotato.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22:64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