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松發

鄭松發

鄭松發,男,51歲。現任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紅樹林項目組首席專家、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2年7月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畢業分配至熱林所工作至今。先後參加和主持紅樹林研究課題10多個。被稱為華南沿海的“紅樹林人”。

個人榮譽


先後參加和主持紅樹林研究課題10多個,其中“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和經營技術研究”分別獲林業部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海南清瀾港紅樹林發展動態研究”獲廣東省林業局和廣東省科技進步第二、三等獎。發表論文5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兩本,譯著一本。其中“三種紅樹林喬木樹種在灌木群落中定居和競爭的研究”獲廣東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珠海市紅樹林資源調查報告”獲珠海市首屆優秀科技論文“三等獎”。曾被評為中國林科院先進工作者,2008年榮獲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主要成就


紅樹林是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肩負優化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使命,有著無可比擬的生態價值,在防浪護岸、維持海岸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凈化水質、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是我國沿海區域生態平衡最重要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之一,尤其紅樹林生態系統產生的生態學、經濟、社會、文化、再造功能及其他價值,已在我國和世界受到廣泛的重視,被譽為“海底森林”,“水上綠洲”。
鄭松發堅持走理論聯繫實際、研產結合的道路,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他對科研與生產相結合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必須首先找到一個穩固的結合點,而這個結合點存在於社會綜合文明程度較高的地區。近十年來,他率領課題組奔走於廣東沿海發達地區,努力實踐這一理念,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如科技宣傳活動月、學術研討等積極呼籲、宣傳保護和發展沿海紅樹林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獲得廣東多個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和資助。1998年至今,累計獲得不同地區政府部門資助金額達850多萬元,同時充分發揮自身課題組的技術優勢和團隊協作精神,運用紅樹林生態工程學方法精心規劃設計,在廣東珠海、番禺南沙中山台山電白等地示範推廣紅樹林15000多畝。其中,珠海淇澳島約8100畝,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連片人工紅樹林區,1999年以前,淇澳島只有483畝天然紅樹林,現以成為熱帶林業研究所集基礎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的紅樹林綜合研究基地,成為珠海市的生態品牌。跟蹤調查顯示,該地紅樹林生態恢復重建僅過兩年,鳥類就增加了5種,吸引各界人士前往參觀、考察、研究和學習,觀后無不拍手稱讚。電白水東灣營建連片紅樹林5560畝,目前也已成為沿海紅樹林生態建設的典範,2007年4月,廣東省委副書記和廣東省林業局局長在電白縣支持召開了全省沿海防護林建設工作會議,全面推廣電白縣水東灣困難立地條件下建立大面積紅樹林的成功經驗。到目前為止,在其它地區輻射推廣紅樹林10000餘畝。
大面積營建的紅樹林每年都在發揮著很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有國外學者研究全球16種生態系統產品及服務的經濟價值時,得出紅樹林濕地排第4位,產值為9930美元/hm2•a(僅包括廢水處理、娛樂、食品、生境與避難所、原材料等價值)。我國學者於2000年估算廣西紅樹林濕地的木材、果實、近海漁業、減少風暴潮損失、維護海堤、保護耕地、防止侵蝕、保持肥力及綠肥、產生氧氣、凈化空氣水體、維持林區動物等效益為59458.98元/hm2•a。按此推算,鄭松發與其課題組成員一道直接和輻射推廣的兩萬多畝紅樹林每年可為社會創造效益8000萬元以上。
近幾年來,在進一步推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大面積推廣紅樹林進程中,鄭松發不斷開展技術創新,在解決“外來災害性植物大米草的控制、人為控水條件下的基圍魚塘造林、深水裸灘造林、高鹽度環境下的造林”等難題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時迅即應用於生產實際中,實現了研究成果轉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高度壓縮。
1962年,我國派員赴荷蘭英國考察后,引入大米草草苗和種子種於我國海灘。大米草繁殖力極強,從南到北正以驚人的速度滋生、蔓延,所到之處,很少有其它生物生存空間,致使紅樹林濕地資源的保存和發展受到威脅。鄭松發等觀察發現,鳥類也不喜歡在純凈、茂密的大米草群落中停留,採用剷除、壓埋、除草劑噴殺等方法都無法把其根除,成為眾所周知的控制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鄭松發深入草海實地調研,與協作人員風餐露宿,經反覆對比試驗,終於找到了利用人工引入速生紅樹植物的方法,可以成功控制大米草的生長與蔓延。此法簡單、有效、無污染,能給鳥類提供健康生境,促進海洋生物增長,對保護海岸帶、創造海岸帶美麗景觀,解決多年來關於“大米草影響海洋生物和鳥類棲息環境、誘發赤潮和諸多種紅樹植物生存”等突出生態問題起到了關鍵作用。
眾所周知,在基圍魚塘控水條件下營造紅樹林,目前尚屬新課題。鄭松發與其課題組成員一道,通過兩個實驗地點約200hm2基圍魚塘的造林試驗得出:對基圍魚塘內部的灘地進行改造,調節魚塘水位到適當高度,可以解決養殖需要的水深條件與紅樹林生存的矛盾,還能美化環境,保護魚塘堤圍,紅樹林產生的凋落物又能增加海產品的產量,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目前,此技術已大面積成功地應用於廣州市南沙區基圍魚塘的紅樹林營造中。
同樣,採取“平均海平面–1m的深水裸灘造林”的技術方法,可大幅度增加紅樹林的發展面積。篩選及推廣抗高鹽度的速生紅樹林樹種拉關木,使高鹽度地區造林不成問題。這些創新成果在華南沿海紅樹林的大規模恢復與重建中發揮重要的科技支撐與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