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鉤花

番荔枝科銀鉤花屬植物

銀鉤花(學名:Mitrephora thorelii Pierre)是番荔枝科銀鉤花屬植物,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50厘米;樹皮灰黑色至深灰黑色,韌皮部淡赭色,略有香甜氣味。葉近革質,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達15厘米,寬7-10.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圓形,葉面除中脈外無毛,有光澤。花淡黃色,直徑1-1.5厘米,單生或數朵組成總狀花序,腋生或與葉對生。果卵狀或近圓球狀,成熟時有環紋;果柄細長,密被褐色絨毛。花期3-4月,果期5-8月。

分佈於中國廣東海南和雲南南部;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等地也有分佈。生長於山地密林中。

木材堅硬,適於作車輛和建築用材。銀鉤花樹形優美,是熱帶地區優美的庭院觀賞樹種,適於種植為庭院風景樹或行道樹。

形態特徵


銀鉤花
銀鉤花
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50厘米;樹皮灰黑色至深灰黑色,韌皮部淡赭色,略有香甜氣味;小枝密被銹色絨毛,老漸無毛,灰黑色。葉近革質,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達15厘米,寬7-10.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圓形,葉面除中脈外無毛,有光澤,葉背被銹色長柔毛,沿中脈上更密;中脈上面凹下,下面凸起,被銹色長柔毛,側脈每邊8-14條,上面凹陷,下面凸起,網脈扁平;葉柄粗壯,長約7毫米,密被銹色絨毛。
花淡黃色,直徑1-1.5厘米,單生或數朵組成總狀花序,腋生或與葉對生;總花梗、花梗、萼片、花瓣均密被銹色柔毛;總花梗短,有脫落的小苞片痕迹;花蕾圓球狀;萼片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內面無毛;外輪花瓣卵形,長約為萼片的3倍,內外面均被柔毛,內輪花瓣菱形,下部漸狹成爪,兩面均被柔毛,邊緣粘合成一帽狀體;雄蕊楔形,葯隔盤狀;心皮被毛,花柱圓柱狀,每心皮有胚珠8-10顆,2排。果卵狀或近圓球狀,成熟時有環紋,長1.6-2厘米,直徑1.4-1.6厘米,密被褐色絨毛;果柄細長,長於果的2-3倍,密被褐色絨毛。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生長環境


為海南半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的組成樹種。散生於海拔500米以下山地緩坡的密林中,常與沙欏貓尾木、華楹、海南蘋婆、海南菜豆樹白格雞尖等喬木混生。
在分佈區,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1500-2 000毫米,相對濕度80%左右。對土壤要求較嚴格,性喜深厚肥沃疏鬆而濕潤的砂壤土,在陰濕的立地上生長良好,旱瘠地上少見生存或生長不良。能耐庇蔭,在鬱閉度中庸的林分中多為優勢木,樹冠為廣卵形,枝葉濃密而平展;在疏蔭而濕度適中的環境,天然更新良好。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海南(儋州白沙昌江東方、樂東、瓊中、保亭、陵水、三亞等地)和雲南南部;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等地也有分佈。

繁殖方法


銀鉤花主要採用播種方式繁殖。成熟的果實為黃紅色。果實採回待果皮軟化后取出種子,經沖洗后便可播種。若用低溫貯藏,可在1-2年內保持發芽力。苗圃地宜選擇土壤肥沃、疏鬆的砂壤土,深耕細作,床面平整。新鮮種子不需催芽處理,經久貯藏的種子,一般用40-50℃溫水浸種24小時,撈起洗凈,稍晾乾即用條式點播或撤播均可,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用遮光網搭蔭棚遮光,淋足水保持床面濕潤,約1個月開始發芽,發芽率達90%。用芽苗移入營養杯中或分床育苗均可,並適當遮蔭,每天早、晚各淋水1次,以後按苗圃常規加強管理。1年生苗高約40-50厘米,可出圃栽種。

栽培技術


種植

栽種地要選擇在低海拔的丘陵下部、山腰下部、山谷、背風的環境,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地方為宜。先砍雜灌煉山,進行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侏行距2米×3米,雨季栽種。

撫育

幼林初期生長較緩慢,栽種后2-3個月,進行穴狀除草、鬆土、擴穴、施肥1次,每株施複合肥50克。以後每年撫育管理2-3次,除草鬆土、施肥1-2次;幼樹鬱閉后仍要毎年砍雜、除草、修枝整形1-2次直至成林。

病蟲防治


未見病害。蟲害主要有蚜蟲夜蛾等危害葉子及嫩枝芽,採用滅殺斃(21%增效氰馬乳油)6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溶液1000-15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細緻而均勻,材質硬而重,加工容易;干后少開裂,不變形、較易被變色菌浸染;縱切面略具光澤,材色一致。適作梁、柱、門、窗、農具、傢具、器具等用材。注意防止變色菌浸染。

觀賞

銀鉤花樹形優美,花大黃色而芳香,花期早,是熱帶地區優美的庭院觀賞樹種,適於種植為庭院風景樹或行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