凼仔魚

鯉形目鯉科魚類

凼仔魚背部的顏色為黑褐色、鱗片邊緣為深褐色,胸、腹鰭為灰黃色,側線平直,肉白嫩,骨刺少,其體較長,略呈圓筒型,腹部無棱。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端位,呈弧形,無須。下咽齒二行,側扁,呈梳狀,齒側具橫溝紋。背鰭和臀鰭均無硬刺,背鰭和腹鰭相對。體呈茶黃色,背部青灰略帶草綠,偶鰭微黃色。

簡介


名稱:凼仔魚、氹仔魚
產地:粵西地區
保護: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給廣東省信宜市凼仔魚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該局向農業部申請對信宜市“凼仔魚”產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該產品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序和條件,農業部給予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這是該省第一個被頒發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的水產品。

簡述


其實就是鯇魚,當地的群眾在屋邊地頭挖一口小魚塘(廣東話叫“凼仔”),養殖,便叫作“凼仔魚”。由於山裡水質清純,用山上芒葉野草、或木薯、番薯葉作飼料餵養,是純綠色環保食品,一般養殖二三年,每條魚出產時都有八到十斤,大的十五六斤。這種魚肥而多肉,肉質堅韌嫩滑,刺大易剔,且久煮不爛,沒有腥味,宰殺后斬成塊狀,煮熟時放入醬油、黃酒、姜蔥、豉汁、陳皮、五香粉等佐料,濃香撲鼻,味道十分鮮美。
山區農民生活或生產灌溉所需儲水,於是在房前屋后的田間築挖小水池(當地人稱叫氹仔或曰凼)。
引山泉經年流入,建壩口源源排出,有源頭活水,池水清澈非常,其水質是足可令人嘖嘖不已。
信宜山區農民善於利用現有資源,山區千泉百溪終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經處引水築氹放養鯇魚,投喂青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微流水綠色食品養殖,肉質鮮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氹仔魚生長的時間長,山裡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特徵


凼仔魚實為鯇魚種類,是山區的一種獨特的養殖方式,因口感與一般的鯇魚有別,受人們推崇。
中文學名:鯇魚
拉丁學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別稱: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亞科:雅羅魚亞科
屬:草魚屬
英文名:Grass carp
肉性味甘、溫、無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鯇魚性情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性貪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其魚苗階段攝食浮遊動物,幼魚期兼食昆蟲、蚯蚓、藻類和浮萍等,體長約達10厘米以上時,完全攝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為多。鯇魚攝食的植物種類隨著生活環境里食物基礎的狀況而有所變化。

養殖


選擇在房前屋后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凼仔”或稱“氹仔”。“凼仔”的大小、形狀、深淺因地制宜,一般為方形,面積40~60㎡,水深0.8~1m。進、出水口設在“凼仔”的兩對角,利於池水流暢,保持良好的水質。較淺的“凼仔”可在其中央挖一個數平方的深坑,使水深保持在0.8m以上,並在“氹仔”上方搭設小涼棚,供魚遮蔭棲息,以彌補池淺、水清等不利因素給魚類生長帶來的影響。主養草魚(或倒刺䰾),搭配適量的鱅魚魴魚,同時每個“凼仔”放養數尾鯉魚、鯽魚以清潔池底。
草魚的放養密度一般為1-2尾/平方米。“凼仔”養殖的草魚一般要達到4~5千克/尾以上的規格,消費者才喜歡且售價高,因此放養規格宜1-2公斤/尾以上。
魚種投放前用生石灰清塘,用食鹽水消毒魚體。“凼仔”養殖的水質調節有別於普通池塘養殖,水的透明度保持在60~80cm之間,根據地下泉水冬暖夏涼,溶氧量低的特點,引用時應適當延長引水管,並在“凼仔”進水口處設置橫板,形成落差,使水流形成水花散落池中,達到增加水中溶氧的目的;
根據地上泉水的水溫特點,在冬夏季節可採取增加進水量的措施,調控池水水溫,以利於養殖魚的生長。如引用山溪水養殖,其溶氧充足,但水溫偏低,且易受山洪的影響,在寒冷季節應適當減少進水量,避免池水水溫降低;
在雨季,暫停進水,保持池水的水質清爽。以青草、青菜為主。
飼料來源一是利用山區豐富的草類資源,收割天然水草和旱草;
二是利用山區土地廣博的優勢,種植優質牧草如黑麥草苦麥菜、春菜、象草等;
三是以投喂生谷芽和熟紅薯拌少量精飼料的方法,解決冬季青飼料短缺問題。
投喂的青飼料應清洗乾淨,並堅持“四定”原則,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以4~5h吃完為宜。在每次投喂前應及時清除池中殘留草渣,保持池中的清潔。

優勢


“凼仔”或稱“氹仔”魚有異於其他魚塘養的鯇魚,這種優勢與以下因素有關:
首先是魚生長時間長;
其次是魚長期吃青草飼料;
三是長期流動的山坑水水質純凈,沒污染;
四是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
五是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