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魴魚的結果 展開

魴魚

鯉形目鯉科動物

魴魚,中文名叫海魴、日本海魴。屬海魴目,海魴科,海魴屬。俗稱月亮魚、月亮鯧、{競魚、鏡鯧、馬頭鯧。魴魚產於我國南海、東海與黃海,日本、大西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均有分佈。魴魚是鯉科鯿屬的一種動物,分佈於我國黑龍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梁子湖等湖泊中。

形態特徵


魴魚體扁平,橢圓形,側扁而高;口大斜向上,下顎突出;體側中部上方有一黑斑;背鰭棘較細長,棘間鰭膜延長成線狀,沿背鰭及臀條的基部各具1行棘狀骨板,頭似馬面。肉白色。近底層魚類。體型較大,大者長達50厘米以上,生息在100米~800米水深的大陸架斜坡及海溝周圍泥沙質地帶。冬至春季產卵。 
鯿魚體高,側扁,頭小,呈菱形,頭後背部急劇隆起。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整個體側呈現出一行行紫黑色條紋,腹部銀白。
體形略顯方形,它的身體扁平,尤以漢河為多。頭小頸短,脊背隆起,腹部寬闊,鱗細,色青白,腹內有脂肪,味道最為肥美。 
三角魴,體高而側扁,頭後背部隆起,體呈菱形,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頭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頜等長,其上蓋有堅硬的角質,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后經級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6-22。側一鰓54-60。背鰭3,7,起點位於腹鰭基部稍後方,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可達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臀鰭3,24-32,基部長,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鰭深分叉,下葉較上葉稍長。鰾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體呈青灰色,頭背面及體背部較深,側面為灰色,常有淺綠色澤。腹面銀灰各鰭呈現灰色。

棲息環境


生態環境

屬中下層魚類。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或石礫的敞水區,雜食性,而以植物為主。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其次是淡水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幼體,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魚主要食物是工苔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綿、絲狀綠藻、馬來眼子菜、菹草和聚草。個別的也攝食水生昆蟲、螺蜆類、蝦和小魚。3冬齡性成熟,5-6月份產卵。冬季不大活動,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
在天然水域中,魴魚多見於湖泊,較適於靜水性生活,為中、下層魚類、冬季喜在深水處越冬。其食性為草食性魚類,魚種及成魚以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為食,也喜歡吃陸生禾本科植物和菜葉,還能攝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遊動物,因此食性較廣。在水草較豐茂的條件下,魴魚生長較快,一般1冬齡體重可達200克,2冬齡能長到500克以上。最大個體可達3~5千克。它具有性情溫順,易起捕,適應性強,疾病少等優點。
資源分佈
除西北等高原地區外,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佈。
食療價值
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魴魚又稱鯿魚、平胸鯿,法羅魚。分佈於我國黑龍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梁子湖等湖泊中。獲得后,去鰓、鱗、內臟,洗凈鮮用。性味甘微溫。

分佈範圍


除西北等高原地區外,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佈。

生長繁殖


魚苗繁殖

魴魚
魴魚
魴魚2~3齡性成熟,產卵期為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底。在水底有淤泥、腐殖物且有豐茂的水生植物,水溫19~28℃的緩流中於午夜一次產卵,產卵量15~40萬粒,卵粒呈灰白色或淡黃色。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魴魚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22千卡
蛋白質19.6g
脂肪4.2g
膽固醇55mg
脂肪酸3g
飽和脂肪酸1g
多不飽和脂肪酸0.9g
單不飽和脂肪酸1g
水分75g
灰分1.3g
葉酸5μg
αE0.5mg
110mg
34mg
200mg
380mg
42mg
0.05mg
0.4mg
0.04mg
0.5mg
維生素A9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09mg
維生素B2(核黃素)0.15mg
煙酸(煙醯胺)5mg
泛酸0.82mg
維生素B60.44mg
維生素B122.2μg
維生素C(抗壞血酸)3mg
維生素D3μg
維生素E0.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