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逵

明朝戶部尚書

師逵(1365~1427),明朝大臣,官至戶部尚書。字九達。明代兗州東阿(今地屬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南市村)人。

人物介紹


幼年聰敏,8歲讀書,日記千言。20歲入太學,從御史到遼東視察,因剛直不阿,觸犯上司,被誣陷,逮至京城。明太祖見其長相非凡,問明真相,擢為御史。後任陝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內,即將千餘積案審理完畢。成祖即位,升兵部侍郎。仁宗即位,升戶部尚書。居官40餘年,為政清廉,家無積蓄。宣宗常與群臣議論:“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宣德二年(1427),卒於任所。

人物故事


師逵是建造故宮的重要功臣
北京故宮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宮殿群,但是關於其設計者究竟是誰卻一直沒有定論。不過,記者今天在平陰縣採訪時獲悉,在這座宮殿群修建時,有一位濟南人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名叫師逵,其陵墓至今保存完好,他的後人也保存有完整的《師氏族譜》,上面記載了其為故宮採運木料的事。為此,記者深入採訪了師逵的後人和文史專家。
師逵墓地被埋於黃河淤土下
記者今天與師逵的第19世孫師本發和平陰縣博物館副館長馬文平來到了位於平陰縣城西部的南市村。在狼溪河的西岸、東阿古城的北側,師本髮指著一片小樹林和一大片農田告訴記者,這就是師逵的陵墓所在地,但由於這裡是黃泛區,以前經常被黃河淹沒,經年年淤積,墓地已經被埋在地下兩三米深的地方了。
在樹林一處水窪旁,馬文平指著兩通石碑給記者看,上面刻有捐贈者的名字,並沒有落款,因年代久遠,以及受風雨侵蝕和人為原因,很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馬文平說,這是原來黃石公祠的石碑,而師逵的陵墓就在這座祠堂的西北方。我們又找到村中70多歲的張長祥老人,他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在農田的南側還存有師奎墓碑,大約高有3米多,上面還有碑帽,但後來斷成了兩截。到上世紀70年代石碑就不見了。以前這裡還有石羊、石馬等,但是在1959年“大躍進”時期就沒有了。師本發也說,他從本族老人那裡聽說師逵墓佔地面積達40畝,規模很大,現在這片土地已成為農業用地。另外,在明清一直到民國時期,墓地的最南側還曾經有過一條南北向的“師家街”,與狼溪河并行,街里住的都是師姓人家,可見當時師姓家族的規模是很大的。
率十萬民眾入深山採運木料
那師逵與故宮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師本發拿出了3冊《師氏族譜》,上面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3冊族譜中最早的是清嘉慶十一年木刻版的《師氏世系宗圖族譜》,在《序》之後有《戶部尚書師忠孝廉公傳·載明史名臣列傳》,其中記載:“師逵,字九逹,東阿人。少孤,事母至孝……永樂四年,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北,以十萬眾入山,辟道路,召商賈,軍役得貿易事以辦,然頗嚴刻,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左中允周干劾之。時仁宗監國,以帝所特遣置不問……”
馬文平對這段歷史曾進行過深入研究,他告訴記者,這段話除了說明師逵是東阿人外,最重要的就是說明了時任兵部侍郎的師逵為建造北京故宮而奉命前往湖北採運木料的史實。據文獻記載,故宮中的宮殿所用木材,多為師逵所採伐。尤其是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當時那裡常常有虎豹蛇蟒出沒,師逵和採伐民工冒著危險進山采木,很多人丟失性命。後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永樂時期為建造宮殿而進行的采木工作,據說持續了整整13年。而師逵也就成為此項工作的最大功臣。也就是說,師逵等人為故宮的修建打好了部分物質基礎。
馬文平還解釋,兵部侍郎是明朝時中央六部及都察院一級的首要成員,到了地方上則要凌駕於布政和按察二司(地方行政、司法負責官員)甚至巡撫之上。而且這種采木督官本身就是“欽差大臣”,有權驅使所至省份的民力。
師逵一生清廉且善於斷案
另外兩冊族譜分別是民國時期手抄的《師氏宗 譜 》和1988年重修的《師氏族譜》。師本發說,他對於師逵的史實非常重視,所以才經過多年苦心尋覓收集到了這幾冊族譜。師逵有8個兒子,但除了第8個兒子的後代散失外,其餘7個兒子的後代都聚居在東阿,而他屬於長子師宗禮一支。
馬文平告訴記者,其實為故宮採運木料是師逵最重要的功績之一,而其少時孝順、一生為官清廉且善於斷案等事迹也非常重要。這在《明史名臣列傳》也有記載:“明永樂八年,隨成祖北征,命總督饋餉。逵在吏部二十年,人不敢幹以私。仁宗時,逵進戶部尚書兼掌吏部,宣德二年卒於官,年六十二歲。逵一生清廉,俸祿皆分族黨。有子八人,至無以自贍。成祖在世,常語左右,六部扈從臣不貪者,唯逵而已。”“還有,明洪武年間,師逵以國子生從御史出京按事,被御史所劾,逮捕下獄。朱元璋見他相貌奇偉,便消除了他的罪名。之後,他升任御史,改任陝西按察使。到任時,當地監獄關押了千餘人,師逵用10多天就按犯人的罪行輕重審定處理完畢,且判罰非常準確。對於一些事出有因或查無實據的人,他不搞逼供,大膽釋放,很得人心,得到世人非常高的讚譽。”
現在,師逵的陵墓被埋在深深的淤土中。師本發說,讓先人的陵墓就這樣埋在原地吧,因為這樣才是保存這位有重要功績的祖先陵墓的最好方式。馬文平也表示,師逵是平陰也是濟南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名人之一,其歷史事迹和遺跡應該花費大力氣進行保護和挖掘,以對濟南歷史文化的豐富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史籍記載


《明史●師逵傳》
師逵,字九達,東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餘里求得之。及歸,夜二鼓,遇虎。逵驚呼天,虎舍之去。母疾尋愈。
洪武中,以國子生從御史出按事,為御史所劾,逮至。帝偉其貌,釋之,謫御史台書案牘。久之,擢御史,遷陝西按察使。獄囚淹系千人,浹旬盡決遣,悉當其罪。母憂去官,廬墓側,不飲酒食肉者三年。成祖即位,召為兵部侍郎,改吏部。
永樂四年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萬眾入山辟道路,召商賈,軍役得貿易,事以辦。然頗嚴刻,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左中允周干劾之。時仁宗監國,以帝所特遣,置不問。八年,帝北征,命總督饋餉,逵請量程置頓堡,更遞轉輸。從之。
逵佐蹇義在吏部二十年,人不敢幹以私。仁宗嗣位,與趙羾、古樸皆改官南京,而逵進戶部尚書,兼掌吏部。宣德二年正月卒官,年六十二。
逵廉,不殖生產,祿賜皆分宗黨。有子八人,至無以自贍。成祖在北京嘗語左右曰:“六部扈從臣,不貪者惟逵而已。”古樸,字文質,陳州人。洪武中以太學生清理郡縣田賦圖籍,還隸五軍斷事理刑。自陳家貧,願得祿養母。帝嘉之,除工部主事。母歿,官給舟歸葬。服闋,改兵部,累遷郎中。建文三年擢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改戶部。永樂二年,朴奏:“先奉詔令江西、湖廣及蘇、松諸府輸糧北京,今聞並患水潦,轉運艱難,而北京諸郡歲幸豐。宜發鈔命有司增價收糴,減南方運。”從之。營建北京,命采木江西,以恤民見褒。七年,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召還,佐夏原吉理戶部。仁宗即位,改南京通政使。明年就拜戶部尚書,出督畿內田賦。師逵病,命朴代之。宣德三年二月卒於官。
初,戶部主事劉良不檢,乞中貴人求上考。朴不可。良遂誣奏朴罪,朴就逮。
成祖察其誣,得釋。他日,吏部奏予良誥。仁宗曰:“此人素無行,且嘗誣大臣,不可與。”良後果以贓敗。朴在朝三十餘年,自郎署至尚書,確然有守,不通干請,與右都御史向寶,俱以清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