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申國的結果 展開

申國

申伯國

周宣王時,為了加強對南方局勢的控制,封母舅申伯徠在淮河上游地區,申國的封地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門戶重鎮。宣王還派召伯虎去為申伯經營首都謝邑(今河南南陽市宛城),撤取村社土地的一部分作為公田,還派遣近臣傅御把申伯的私人(申伯原有的臣民)遷去,以便他迅速建立統治地位。

申國開國之君公子誠,本是周厲王的妻舅,后因輔佐自己的外甥周宣王中興有功,而被封為申伯。

周宣王分封


申伯
申伯
申伯本為周厲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家族世代為西周的卿士,文武兼備,在輔佐周宣王“中興”的過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增封申伯。當時周宣王“餞送申伯還南,防禦夷楚,保衛南土”。當時的西周賢相仲山甫稱讚申伯為:“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周平王東遷以後,申國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為了防備荊楚侵犯,周在此駐紮了軍隊。申國也加強了與中原內地諸侯的聯繫,曾將申女嫁於鄭武公。春秋早期,楚國北上,地處要衝的申國成了攻擊目標之一。

考古發現


1徠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周墓中,曾出土南申國青銅器。
1975年清理的一座春秋中期墓,出土了楚國申縣縣公的青銅器。楚滅申后,曾將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遷往東面的信陽一帶安置,成為楚之附庸。這就是春秋時期信陽之申的由來。信陽之申稱東申。《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東申被遷往楚地,楚平王時申又在信陽恢復。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武公夫人娶自申國,稱為“武姜”。

被楚國滅亡


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國於春秋初年開始擴張,楚文王討伐申國,楚申之間有鄧國(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須假道於鄧。然而鄧楚為姻親,即當時的鄧君祁侯為楚文王之舅。
據《左傳》記載,討伐途中經過鄧國,鄧祁侯說:“楚文王是我的外甥”,於是讓他停在鄧國,設宴款待他。騅甥、聃甥和養甥請求鄧祁侯殺掉楚王,鄧祁侯不許,於是三人說:“亡鄧國者,必是此人。等到他滅了申國,再來滅鄧國,就好像咬噬您的肚臍一樣,再也來不及圖謀應付了。要殺他,只有乘這個時候。”鄧祁侯不聽,最後鄧國、和申國同歸於盡。
申國[申伯國]
申國[申伯國]
前 687年春,楚師來了個順手牽羊,在自申返楚的途中滅了鄧國。

族群發展


申國被楚文王親率大軍所滅以後,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一部分南申國貴族移居到山西晉城澤州的洞八嶺村。這是一座房屋上下暢通、戶戶貫通、院院連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禦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統。列入我國第一批共646個傳統村落保護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