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蕭江的結果 展開
- 揚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紀委副書記
- 地理區域
- 肖義璞
蕭江
地理區域
蕭江氏,簡稱蕭江,但有別於濟陽江(濟陽江出於贏姓,贏玄仲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江,其地域大約在長江與漢水之間,於是便以國為姓。玄仲傳48世,有一位名叫江貞的遷徙到濟陽,形成郡望,故稱濟陽江)
蕭江巨族
那麼,蕭氏又是怎樣變為江氏的呢?
“八葉宰相”之一的蕭遘之仲子蕭禎(蕭江一世祖),在任江南節度使時,父蕭遘所輔佐的南唐在唐朝末年的“朱溫篡唐”戰爭中失勢,蕭遘被殺,蕭禎為避風險,隱居安徽歙縣篁墩,為避禍害,又“念先世從北渡江而來,遂易蕭姓以為江氏。凡江氏宗於蕭者,此其鼻祖也”。自蕭禎易姓江后,江禎即為蕭江一世祖。
蕭江氏的名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江澤民的祖籍地是江西省婺源縣的江灣村,經考證,江澤民是蕭江第三十八世。2001年,江澤民來到江灣視察,一下
江澤民
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濟陽江為正統的江姓,而蕭江是由它姓演化而來,故在中國很多地方,人們分別以“真江”和“假江”來區別濟陽江和蕭江。
一世祖江禎為避難,隱居於歙縣篁墩村。其子江董(二世祖)南遷至江西婺源的東皋徑(今水路村)。六世祖江文采遷入江灣鎮旃坑村的馬槽塢。旃坑村的蕭江不知哪一代生了九個兄弟,九兄弟分別傳江灣一支,龍尾(屬今婺源溪頭鄉)一支,山茶(屬今婺源秋口鎮)一支,桃源(屬今婺源溪頭鄉)一支,古坑(屬今婺源江灣鎮)兩支,旃坑留村兩支。鎮頭的那兄弟因不成正果,旃坑蕭江對鎮頭那支不予承認,有“蕭江九兄弟,不認鎮頭江”之說。但從江灣蕭江宗譜及綜合分析,對於這話應持有疑問。
江灣鎮的蕭江宗祠
旃坑村的蕭江大宗祠
蕭江墓
即“蕭江一世祖墓”,位於安徽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村。
話說唐朝廣明年間,蕭遘為宰相。後來,皇帝聽信讒言,蕭遘慘遭賜死。其後,朱溫篡唐,蕭遘之子蕭禎帶兵北上討伐,但是屢遭失敗。蕭禎不得不避難於篁墩。奸臣欲斬草除根,繼續追殺宰相蕭遘之子蕭禎。蕭禎為了“留得青山在”,他便渡過新江安來到南溪南村避難。在渡江時,蕭禎從長計議,他指江為姓,即由“蕭”姓易為“江”姓。這就是“蕭”改“江”的由來,從此蕭禎就叫江禎了。這是唐朝廣明年間——即公元881年的事情。從此,南溪南村就有了“江”姓,距今已有1116年的歷史了。
據明都御史汪道昆為《溪南江氏族譜》作的“序”中記載:“始祖蕭禎,唐宰相遘公之子,廣明庚子避難,始易江姓。卒於昭宗景福二年癸丑,葬溪南亭子埠,荷花出水形。乾亥向生子三,董、鄭、威。董遷婺源,威遷開化,鄭從公墓而居,是為溪南江氏及江姓宗蕭此其鼻祖也。”
《溪南江氏族譜》記載:“始祖墓——南溪南村水口。土名:亭子埠,荷花出水形。彼字五千九百六十四號,原額地稅六分五厘八毛九徐三忽,積平地一百八十四步五分”。
《溪南江氏族譜》又載:大明景泰元年,江氏裔孫存義、志懸、士寧對“江氏始祖墓”進行了重修。
《溪南江氏族譜》還記載:“始祖蕭公元墓”繼大明景泰元年庚午風重修之後,還大修過二次。
現有一塊青石大墓碑為證,這塊青石墓碑長約176厘米,寬約70厘米,厚約12厘米,重量大約為400斤左右。碑文尚清晰,中間是‘江氏唐始遷祖蘭陵蕭公之墓’,‘蘭陵蕭’三字已漫漶不清,左邊小字是‘通奉大夫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裔孫珍’,‘通政大夫總督漕運□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裔孫□。’”這塊青石大墓碑被當地一農民收藏著。
蕭公墳磚
以上就是“蕭江一世祖墓”的歷史。(程華達)
根據《新安名族志》、明隆慶三年江珍撰修的《溪南江氏族譜》(黃山市博物館藏)、萬曆三十九年江旭奇撰修的《蕭江全譜》(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一年江永撰修的《蘭陵蕭氏二書》(黃山市博物館藏)、乾隆三十七年江如松撰修的《蕭江復七公房支譜》(上海圖書館藏)和筆者所藏的《蕭江氏世系源流》等譜牒記載,“蕭江”,本姓蕭,以漢丞相蕭何為始祖,世襲侯爵。至蕭衍,仕齊,因治亂有功,召入相國,初封“梁公”,後晉為“梁王”,再自稱帝,為梁高祖,在位四十八年。高祖長子曰統,即昭明太子,“仁孝博雅”,嘗著《文集》二十卷,編《文選》三十卷,衣被後學,以儲位終。厥後代有聞人,至唐時,曾出八位宰相,與唐祚平終始,稱“八葉宰相”。至蕭遘,相唐僖宗,生七子,仲曰禎,唐廣明年間,因破黃巢有功,授護軍兵馬使,官至柱國上將軍,鎮守江南。當黃巢兵犯宣歙時,奏請駐兵歙州,因家焉。后朱溫篡唐,蕭禎曾起兵北上,終不能克,因念唐室舊主,指江為誓:若不能復唐業、斬朱溫,當改蕭姓為江姓。后避地居歙縣水南篁墩之溪南,易蕭為江,卒葬溪南。是為“蕭江”氏起始,蕭禎即為蕭江氏一世祖,此後,“凡江之宗於蕭者,此其鼻祖也”。蕭禎生有三子,季曰威,遷浙江衢州,為浙江蕭江氏始遷祖;仲曰鄭,仍居溪南守廬墓;伯曰董,遷婺源,為婺源蕭江氏始遷祖,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婺源之蕭江,分別在江灣、旃源和龍尾,發展為巨族。其中,江董遷婺源后,先是居婺源水路皋徑;傳三代,有一名叫江文寀的遷旃坑;文寀的孫子名江敵者,於宋元豐已未(1709)又從旃坑遷居江灣,江敵即為江灣蕭江氏始遷祖,亦為蕭江氏八世祖。蕭江氏在江灣以後瓜瓞綿綿,代有人出,如明代的右都御史兼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的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戴震的老師江永,清末民初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20世紀70年代的農業專家、全國勞動模範江鴻志等。
明代三朝元老、太子太師許國萬曆時撰《江灣新建宗祠碑》中記:
新安保介山谷,婺猶深阻,不被兵燹,故多世家著姓,江灣江姓則最著。江本蕭氏,唐廣明中,故相遘子禎,避地歙之黃墩,始渡江來,遂以江姓。而禎子董徙婺,董孫文寀居婺之湔源,其後有進賢尉敵者,乃卜江灣。宋岳將軍軍鄱陽,而尉孫致恭以助軍賜級進忠翼郎,卒為忠裔祠。祠墓下,其後世滋大…其間稱詩書、力孝弟、重月旦,而表裡閭者,肩相摩也,踵相接也。
清翰林院清書庶吉士、新安程氏族人程恂乾隆五年撰《蕭江始祖唐上柱國江南節度使府君贊》的序中載:節度使府君蕭公諱禎,字德熹,唐宰相遘之子,蕭梁昭明太子之苗裔。而江氏之鼻祖也……唐之季避居歙之篁墩。值巢寇俶擾,延及歙州,公率義旅保障一方,戮力破賊。策勛晉秩秉鉞江南,武功文德后先焜耀。無何,遭家不造,指江易姓。則造物者復鍾美於府君昌。厥後,以酬其庸而椒聊,瓜瓞未有艾矣。公三子,仲鄭廬墓,季威遷衢,而伯董始遷婺源。公以別子為始遷祖,婺為繼別之大宗,今為巨族者三,曰江灣,曰旃源,曰龍尾,皆科第相望,簪笏相踵,或發解,或開府,或守牧,或扦疆。文章勛業炳烺烺,而潛篤德行,宗法紫陽,立言不朽者亦多,若而人吁:“蕭江氏明德遠矣!”
婺源的蕭江氏族人至遲在清朝時就建有表彰族內先賢的“里賢祠”,其《議立里賢祠書》、《複議里賢祠書》、《復膳部里賢祠議》等,就列舉了許許多多蕭江氏族人的先賢、仁人、達士,其中尤以教育家、學者、名宦最多,令人感慨。
據實地調查,蕭江氏傳至今天,在江灣已發展有四十代。200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曾來江灣視察,並題了字。
在蕭江氏分遷的婺源、溪南、衢州三大支中,惟溪南和婺源的兩支聯繫最為密切。江永編《蘭陵蕭氏二書》中,就曾引了明左春坊汪仲撰《洪武癸丑江灣族譜序》。在所引之後,江永緊接說道:登此序,俾後人知江灣族譜系洪武癸丑我房裕祖公手編次也,明朝以前俱與旃坑、溪南共統譜。(劉伯山)
地名蕭江,處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的一個小鎮。盛產編織袋。
蕭江全景圖
蕭江
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