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鰲江的結果 展開

鰲江

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是浙江省獨流入海的最小水系。其名稱幾經改變,在西晉時稱始陽江,旋改名橫陽江,又稱錢倉江,因海水漲潮時,江口波濤狀如巨鰲負山,故稱鰲江。其幹流發源於文成桂山,總長81.52公里,流域面積1544.92平方公里,注入東海。

河流簡介


鰲江,源頭在文成縣桂山鄉桂庫村。《江南靖士詩稿·桂庫村》詩“澗流縱出廊橋下,高落鰲江是首源”,正是鰲江源流出山的形象寫照。源泉地南雁盪山脈吳地山南麓,海拔高程835米,位於北緯27°35′39″,東經120°3′24″。
鰲江水系圖
鰲江水系圖
鰲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中最南端的一條水系,也是全國三大涌潮江(另外兩條是錢塘江與閩江)之一。鰲江在西晉平陽建縣時稱始陽江,旋改名橫陽江,又稱錢倉江,又俗名青龍江。因海水漲潮時,鰲江江口的波濤狀如巨鰲負山,在鰲嶼地方,舊有鰲山堂,后改鰲鎮堂(見《民國平陽縣誌·神教志二》),含有巨鰲鎮浪、壓邪保安之意,故改名鰲江。
鰲江在平陽、蒼南二縣境內,被譽為平陽縣和蒼南縣的母親河。其流域面積1544.92平方公里,河長81.52公里。分南北兩支:北支為幹流,經平陽縣順溪、山門至水頭感潮區,然後經麻步、蕭江、錢倉、鰲江鎮注入東海;南支稱橫陽支江,為最長支流,經蒼南縣莒溪、橋墩、靈溪,然後分別從滬山內河至夏橋水閘,蕭江塘河至蕭江水閘,橫陽支江至朱家站水閘三處流入鰲江。幹流流域稱北港,橫陽支江流域稱南港,南北港在鳳江匯合后,東流注入東海。
鰲江入海口原來在平陽縣墨城長崗仙人岩下江道的獅子口與蒼南縣龍港新美之間。1939年(民國28年),為阻止日本侵略軍艦艇進港,縣長徐用下令在獅子口拋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樁,以封港禦敵,結果造成河口內外逐漸淤積。1959年至1961年鰲江航管所組織力量,由何經濟工程師主持,用爆破法清樁除障。但河口已向前移10公里。現河口在平陽縣西灣陽嶼山與蒼南縣舥艚鎮琵琶山之間連線上,位於北緯27°34′7″,東經120°37′47″。

流域概況


鰲江[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流域在浙江省東南部,總流域面積1544.9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50.2萬畝。自河口上溯26公里是平陽與蒼南縣界。廣義上的鰲江流域包括溫州市的文成、平陽、蒼南、泰順等4個縣,狹義上的鰲江流域僅是指平陽、蒼南兩縣。整個流域與福建省相鄰,又與飛雲江流域交錯。
鰲江主流流向是由西向東,西部多為高山、丘陵,地勢高,僅在峽谷地帶有小片零星水田。東部大都是濱海平原,有大片水田。鰲江幹流總落差835米。整條水流發源地為順溪。
鰲江幹流發源於南雁盪山的吳地山南面,主峰海拔為1124米。關於源頭,歷來有發源於泰順九峰、瑞安大尖、平陽獅子岩和文成桂庫之爭議,為了確定源頭,溫州市、平陽縣有關部門曾於1987年夏組織專家專門考察,最後認定為桂庫。
鰲江[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幹流從河源到平陽順溪為上游,長19.1公里。由於受兩岸山岩所制,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曲折,河床塊石巨岩犬牙交錯,河道彎曲狹窄,河寬50至100米,坡降較大,為39.8‰,屬山地溪流。
順溪鎮至詹家埠(北岸)與小南下崢(南岸),為鰲江中游,長24.7公里,平均坡降2.9‰。兩岸逐漸離開山岩控制,但水流仍湍急,河道多曲折。河寬在100至200米,河谷處寬200至500米。河床多系卵石覆蓋,但陡峻,洪枯比變化常有擺動,造成多次改道,而形成苔湖、東門、水頭等河間台地。
自詹家埠、下崢至河口,為鰲江下游,長48.67公里,為感潮河段,全段受潮汐影響,河床亦受潮汐控制,地勢仍西高東低,平均坡降0.1‰。兩岸為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河床覆蓋由砂卵石漸向泥沙質淤泥過度,河寬在200米上下,岱口橋至河口河寬達350至1200米。
鰲江[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浙江省獨流入海河流(溫州入東海)]
鰲江之水貫穿了南雁盪山的整個景區。鰲江從桂庫的源頭髮源,經過平陽吳垟山,有一條長長的浙南大峽谷。架在峽谷之上的戈場廊橋,建於清代,是浙南最為險峻的廊橋之一。水到順溪古鎮,溪床頓時開闊。這裡是南雁盪山主要景區之一,有元代的百僧堂、氣勢磅礴的三折瀑、風光宜人的知音澗、人文積澱豐富的國家級文物陳氏古屋、終年雲霧繚繞的畫眉峰。鰲江至南雁鎮,這裡山巒疊嶂,溪寬水緩,碧溪匯流,蘆蒿遍地,是南雁盪山的中心景區。五代時景區已得開發,歷史上名人紛至沓來,有觀音洞、仙姑洞、會文書院、棣萼世輝樓等眾多 景觀。
鰲江流經的地方逐漸發展了不少重鎮,主要有平陽縣的水頭鎮麻步鎮蕭江鎮、鰲江鎮,蒼南縣的靈溪鎮龍港鎮等。水頭鎮因鰲江涌潮至此而得名,是鰲江鹹水和淡水的交匯點。古代以運麻為特色,江邊因此有了一個麻步鎮。橫陽支江中游兩岸為蒼南縣城靈溪鎮。橫陽支江匯入幹流之處,宋侍郎蕭振在此捐資造船設渡,因有蕭江鎮。鰲江下游拐彎處有個錢倉鎮(已併入鰲江鎮),古代為南北客貨中轉的地方。還有鰲江鎮因江而名,龍港鎮因江而興,均為浙江省的重鎮。
(鰲江風光圖冊來源)

主要支流


鰲江支流眾多,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1條(尚不包括入江內河)。

橫陽支江

橫陽支江是鰲江最大支流,也是蒼南境內主河道,主流原長67.5公里,經過多次截彎取直后,現長60.5公里,流域面積733.96平方公里。其上游為莒溪,發源於泰順縣九峰尖南面山峰三角尖西北麓,經龍潭、黃土嶺、大峨、田寮等地至莒溪,先後有山後、干坑爐、黃土嶺、爐基坑、半嶺爐和陽半嶺等水注入。出莒溪,東南流,經田貢、樟坑等地,納內垟、內高山等來水,至矴步頭,與富垟溪匯合。出矴步頭,折向東北,經下垟、長潭、七畝田等地,又納方竹、松柏貢等來水,至碗窯,與騰垟溪匯合。出碗窯,納羅蟬來水,經坑口、小后等地,進入橋墩水庫。自源頭至此,為橫陽支江上游,長31.5公里,統稱莒溪,河谷寬約200米,河床寬約100米。河床比降自矴步頭以下約為5‰,岸坡陡峻,岩石裸露,河床覆蓋卵石,遭受下切和旁蝕。自橋墩水庫至靈溪控制閘一段,為中游,長13.5公里。主流出水庫,至后隆與平水溪匯合,至黃坑與南山頭之水匯合,繼續東流,穿過埔美橋至柳垟,再東流至西山,南有松溪來匯。出西山,經南水頭至靈溪。河床比降約4‰,而河床覆蓋則由卵石逐漸變為泥砂。自靈溪至朱家站水閘一段,為下游,長15.5公里,在鳳江注入鰲江幹流。其中靈溪經渡龍至流石,俗稱渡龍江。在流石與藻溪匯合后,流經新街、江南蘇、橋底、四大、張家堡至朱家站水閘,俗稱鳳江。河床比降甚平。

懷溪

懷溪位於平陽縣山門鎮,主流發源於平陽、文成兩縣交界黃羅山,海拔899.6米。河源從文灣東流,經過懷溪、曉坑、山門、東嶼、南雁等五個鄉鎮,在南雁左岸匯入幹流。懷溪河長18.89公里,河道落差875米,支流21條,流域面積95.34平方公里。

帶溪

帶溪位於平陽縣騰蛟鎮,發源於龍井山南麓,海拔1098米,河長23.95公里,流域面積99.18平方公里。

梅溪

梅溪在平陽縣鰲江鎮,主流發源於聖井山沙帽岩西麓,海拔662米。河流經過梅源、梅溪、錢倉,在梅浦河口,通過梅浦水閘入幹流。梅溪河長全長22.62公里,河道落差640米,流域面積84.17平方公里。

鳳卧溪

鳳卧溪,古名涇川,發源於龍井山南麓,經白沙坑、高岩頭、樟垟、鳳嶺、東山至老埠頭,注入鰲江幹流,全長17.14公里,流域面積52.23平方公里。

北港河

北港河分為二片,以東山為界。東山以北為北片,東山以南為南片。北片主要是水頭、小南、江嶼等鄉鎮的小片平原,約12.3平方公里,境內有8.7公里長度幹流匯合上游諸溪之水,又有鳳卧溪從中途注入,因而流量較大而流速甚急,屬山溪性河流。南片系南湖小平原7.2 平方公里,處於群山環抱之中,但因境內無大河流,唯中間垟心河自西至東約長3公里,且河面狹窄,河道曲折,有九九彎之稱。

南港河

南港河主要分佈在橫陽支江左岸,平原廣衍,約94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蕭江塘河、滬山內河,二河從頭到尾,多處相通,組成地域性的河網。
南港河之水大部分源於玉蒼山,一部來自鳳溪和橫陽支江的分流。玉蒼山之水分為三支,為洛溪、樟嶴溪和仙堂溪。洛溪、樟嶴溪在浦亭匯合后,在務山山腳分為兩支,一支繞過務山腳轉東注入滬山內河,另一支轉向南行,注入蕭江塘河。仙堂溪,曲折8公里,經天公安、廖宅、經溪、浦尾、雙垟村等地,一部轉北注入滬山內河,一部東行注入蕭江塘河。

江南河

江南平原位於鰲江及橫陽支江右岸,面積約168.2平方公里。
江南河網有干河二:一是龍金運河,由北向南,經龍江、江山、平等、宜山、仙居、錢庫、項橋、括山等鄉鎮至金鄉鎮北門,全長26.4公里,平均寬度30.5米,縱貫於江南平原;二是雲舥河道,由西向東,經鐵龍、宜山、仙居、蘆浦等鄉鎮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20公里,橫穿於江南平原。江南河網共長809.4公里,平均寬度18.6公里,河網蓄水量達3131萬立方米。江南河網的主要支河有五:一是龍舥河,始於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東南,經龍江、白沙、海城、蘆浦等地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15公里;二是金舥河,自金鄉鎮北門由南向東北,經郊外和老城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7.5公里;三是龍鳳河,自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西南,經龍江、江山等地至鳳江凰浦,全長約7.5公里;四是錢湖河,自錢庫鎮東西街由南向西北,經新安、宜山、江山等鄉鎮至湖前直浹河,全長約13公里;五是錢望河,自錢庫鎮經項橋、新安,至望里鎮溪頭埠,全長約5公里。
江南河,溯其源泉,龍金運河之水出自望州山北麓,經護法寺至瓦窯頭,分為二支:一支東行至錢庫,一支北行至新安與宜山;雲舥河道源出天龍山北麓,其水分為東西二括:東括之水自梅嶺西北行3公里至將軍嶺腳與西括之水匯合;西括之水東行至將軍嶺約2公里,二水匯合后東北行經括山至錢庫。

小南河

小南河地處鰲江左岸,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鰲江,面積達79.8平方公里。
小南河源出新羅山和崑山南麓,兩源在坡南匯頭匯合,南行至夾嶼橋后,東南行經龍山南麓,迤至飛龍橋后,分為兩支,自橋右系南行者為西塘河,穿飛龍橋東南行位東塘河。西塘河至錢倉全長10公里,東塘河至鰲江全長7.5公里。西塘河與東塘河之間其旁出之河,相互流通,構成小南河河網。

地理特徵


鰲江流域在浙江省東南部,總流域面積1544.9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50.2萬畝。自河口上溯26公里是平陽與蒼南縣界。廣義上的鰲江流域包括溫州市的文成、平陽、蒼南、泰順等4個縣,狹義上的鰲江流域僅是指平陽、蒼南兩縣。整個流域與福建省相鄰,又與飛雲江流域交錯。
鰲江之水貫穿了南雁盪山的整個景區。鰲江從桂庫的源頭髮源,經過平陽吳垟山,有一條長長的浙南大峽谷。架在峽谷之上的戈場廊橋,建於清代,是浙南最為險峻的廊橋之一。水到順溪古鎮,溪床頓時開闊。這裡是南雁盪山主要景區之一,有元代的百僧堂、氣勢磅礴的三折瀑、風光宜人的知音澗、人文積澱豐富的國家級文物陳氏古屋、終年雲霧繚繞的畫眉峰。鰲江至南雁鎮,這裡山巒疊嶂,溪寬水緩,碧溪匯流,蘆蒿遍地,是南雁盪山的中心景區。五代時景區已得開發,歷史上名人紛至沓來,有觀音洞、仙姑洞、會文書院、棣萼世輝樓等眾多景觀。
鰲江流經的地方逐漸發展了不少重鎮,主要有平陽縣的水頭鎮、麻步鎮、蕭江鎮、鰲江鎮,蒼南縣的靈溪鎮,龍港市等。水頭鎮因鰲江涌潮至此而得名,是鰲江鹹水和淡水的交匯點。古代以運麻為特色,江邊因此有了一個麻步鎮。橫陽支江中游兩岸為蒼南縣城靈溪鎮。橫陽支江匯入幹流之處,宋侍郎蕭振在此捐資造船設渡,因有蕭江鎮。鰲江下游拐彎處有個錢倉鎮(已併入鰲江鎮),古代為南北客貨中轉的地方。還有鰲江鎮因江而名,龍港市因江而興。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鰲江流域的植被主要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兩大類。自然植被大部分為針葉樹馬尾松柳杉、杉木,闊葉林的的桉樹木麻黃樟樹、楓楊等次生林;低層植被以茅草蕨草為主,灌叢有胡枝子烏飯菝葜等。人工植被中有水稻、旱地作物、蔬菜、果木林、竹木、茶、桑等。唐代以來,鰲江上中游山丘地區,叢林密布,以常綠闊葉林為多,自然植被良好,及至元明期間,累遭兵火,原有“藤道”“竹坡”“桐坡”等被毀,清初又因遷界而“山海內訌,道路榛封”,以及人為蠶食砍伐,自然植被又遭到破壞,原始的常綠闊葉林也很鮮見。新中國成立后,當時毛竹、烏柏隨處可見,桑樹散布在水頭、麻步、騰蛟、靈溪、金鄉、宜山等地。1956年統計,全流域僅有林地95萬畝,大部分為次生的針葉林——馬尾松、柳杉、杉木——所覆蓋,半原生狀態的常綠闊葉林只能在交通閉塞或極險峻的地方才能看到。1956年後,平陽縣人民政府發動群眾營造用材林、木本油料、薪炭林。1958年“大辦鋼鐵”,砍樹燒炭以及盲目毀林造地,自然植被遭受破壞。1967~1968年在“無政府”思潮的影響下,山區社員砍樹牟利,山林破壞更甚。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木植被才漸漸好轉,至1985年全流域的森林覆蓋率約為22.2%。
鰲江流域水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計有魚類91種,分屬31科,以棲息區域來分:在湖沼定居性的魚類有45種(鯉、鯽、黃鱔、泥鰍等),溪潤性魚類9種(圓吻鯤、馬上魚等),溯河性魚類5種(鰣魚、香魚等),河口性魚類24種(梅童魚、鰳魚、鯔魚、鱸魚等),放養性魚類6種(青魚、草魚、鰱魚、包頭魚等),其他魚類2種。

水力資源

鰲江流域年降水量為1700毫米,年徑流量約20×10立方米,年徑流深為1300毫米。徑流年內分配為雙峰型。
鰲江之水豐沛充足,流域的集雨區分佈是自東向西遞增的。平陽的順溪、青街、南雁,蒼南的騰垟、莒溪等地是雨量的中心。鰲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9.1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53億立方米,地下水1.66億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7.53億立方米,偏豐年22.91億立方米,平水年16.73億立方米,缺水年12.57億立方米,枯水年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入海水量15.87億立方米。
鰲江河口大潮時有涌潮出現,潮頭最高達1米。水頭鎮以下可通航。鰲江鎮候潮可通行500~1000噸海輪。
鰲江鎮
鰲始於北宋,唐時就有記載。歷經戰亂,災荒,改朝換代,鰲江秉持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鮮明的群眾特點。鰲江是個歷史悠久的魚港直到到明末清初,為了避鄭成功偷襲沿海,清政府下令漁民向後遷移10-30公里,從雍正年間開始,人們才紛紛聚攏,並正式設鎮。這裡也有了乾隆微服下江南的身影。在曾經阡泊縱橫的一座鄉間小橋邊,他賜了一塊碑,並建亭一所(便是如今幾無原物的三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