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江水系

鰲江水系

鰲江水系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全國三大涌潮江之一(還有錢塘江和閩江)。初名始陽江,旋改為橫陽江,再改為錢倉江,后因漲潮時江口波濤洶湧,狀如巨鰲負山,民國易名為鰲江,俗名青龍江。幹流總長91.1公里,支流橫陽支江最長。幹流流域稱北港,橫陽支江流域稱南港,南北港在鳳江匯合后,東流注入東海,經湖前、沿江、龍港鎮至江口一段,以鰲江中線與平陽縣為界。蒼南鰲江水系,包括橫陽支江以及與之相溝通的滬山內河、蕭江塘河、藻溪和江南河道。

鰲江水系


地理位置

鰲江水系
鰲江水系
鰲江源頭在文成縣桂山鄉桂庫村,是南雁盪山脈吳地山南麓,海拔高程835米,位於北緯27°35′39″,東經 120°3′24″。
鰲江河口,原在蒼南縣龍江新美與平陽縣墨城長崗仙人岩下之間江道的獅子口。民國28年(1939年),為阻止日本侵略軍艦艇進港,縣長徐用下令在獅子口拋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樁,以封港禦敵,結果造成河口內外逐漸淤積。1959年至1961年鰲江航管所組織力量,由何經濟工程師主持,用爆破法清樁除障。但河口已向前移10公里。現河口在平陽縣西灣陽嶼山與蒼南縣舥艚鎮琵琶山之間連線上,位於北緯27°34′7″,東經120°37′47″。
鰲江流域在浙江省東南部,包括溫州市的文成、平陽、蒼南、泰順、瑞安等5縣市部分區域;與福建省相鄰,也與飛雲江流域交錯。鰲江流域面積1542.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50.2萬畝。鰲江幹流長91.1公里。自河口上溯26公里是蒼南縣與平陽縣縣界。鰲江主流流向是由西向東,西部多為高山、丘陵,地勢高,僅在峽谷地帶有小片零星水田。東部大都是濱海平原,有大片水田。鰲江幹流總落差835米。

上游情況

鰲江主流上游,從源頭文成縣桂山鄉桂庫村至平陽縣順溪鎮,長18.1公里,比降較大,為4.7%,屬山地溪流,兩岸受制于山岩峭壁,全部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曲折,下切旁蝕作用力大,河床塊石巨岩犬牙交錯,河道彎曲狹窄(寬50至100米),落差大。故在洪水泛濫時,流速高達1.3米每秒,水土流失嚴重。

中游情況

中游,從順溪鎮至平陽縣江嶼鄉詹家埠(北岸)與小南鄉下 崢(南岸)長23公里。平均比降0.31%。兩岸逐漸離開山岩控制,但水流仍湍急,河道多曲折。河寬在100至200米,河谷處寬200至500米。河床多系卵石覆蓋,但陡峻,洪枯比變化常有擺動,造成多次改道,而形成苔湖、東門、水頭等河間台地。特別是蒲潭垟至水頭鎮 3公里台地,擺動尤烈,常改河道。中游水淺流量不足,已有利於築堰建渠引水灌溉,但仍無航運之利。

下游情況

下游,自詹家埠、下崢至河口,長50公里,為感潮河段,全段受潮汐影響,河床亦受潮汐控制,地勢仍西高東低,平均比降0.017%。兩岸為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地面海拔高程(吳淞)一般6至5米左右;江南平原4米左右,落差20米。河床覆蓋由沙卵石漸向泥沙質淤泥過度,河寬在200米上下,岱口橋至河口350至1200米。航道寬約100米。水深一般3至4米,最淺1米左右。低潮時最淺0.1米,最深處2.1米,平均深0.8米。潮差變化沿程向上遞減,最深潮位6.34米(1972年8月17日);最低潮位0.44米(1972年6月12日);平均高潮位4.33米,最大潮差6.41米(1966年);最小潮差1.03米;平均潮差4.25米。系淺海不規則半日潮,進入河口的漲潮流量,通常在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河口外海面,有小島嶼半環形排列,從北而南,有陽嶼山、三嶼、二嶼、頭嶼(以上屬平陽縣);長腰山、蒜嶼、琵琶山(以上屬蒼南縣)等。從鰲江發展趨勢預測,不久將來,河口位置將在這排島嶼之間。

支流介紹

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1條(尚不包括入江內河)。石柱溪發源於文成縣風門頭,河長10公里,由北南行至交溪橋注入幹流。坳下溪發源於蒼南縣九峰尖,河長13公里,由南北行至溪口匯入幹流。岳溪發源於平陽縣朝天馬西首山峰牛欄灣,河長16.7公里,東南行至栗園水庫下注入幹流。青街溪發源於蒼南縣楊家山北麓,河長10.3公里,北行至礬岩注入幹流。懷溪發源於平陽縣黃羅山南麓,河長19.5公里,南行至橫溪后注入幹流。鬧村溪發源於蒼南縣玉蒼山北麓,河長14.4公里,北行至溪心鄉龍鳳橋后注入幹流。鳳卧溪發源於平陽縣龍井山南麓,河長18.4公里,南行至水頭鎮注入幹流。下游有帶溪發源於平陽縣龍井山南麓,河長24.8公里,南行經顯橋水閘注入幹流。洛溪現主流改名滬山內河,發源於蒼南縣玉蒼山東北麓,河長21.7公里,北行經夏橋水閘注入幹流。梅溪發源於瑞安縣聖井山沙帽岩西南麓,河長22公里,東行經梅浦水閘注入幹流。橫陽支江發源於泰順縣九峰尖南面山峰涼尖,河長60.5公里,自西南旋北行至朱家站水閘注入幹流。
此外,還有河長10公里以上的蕭江塘河原名靈溪塘河,自橫陽支江靈溪控制閘分水北行,河長10.9公里,至蕭江水閘注入幹流。江南河網主河道龍金運河自金鄉北行26.4公里至龍港鎮,由龍江水閘注入幹流。

存在問題

鰲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9.1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53億立方米;地下水1.66億立方米,但目前可供水量只有1.78億立方米(地表水1.66億立方米,地下水0.12億立方米),僅占水資源總量9%。而需水量卻要3.26億立方米,尚缺1.48億立方米。有待於加強水利工程設施建設和進一步開發利用水資源,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7.53億立方米;偏豐年22.91億立方米;平水年16.73億立方米;缺水年12.57億立方米;枯水年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入海水量15.87億立方米。
鰲江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3.8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3.96萬千瓦;現在已開發0.8萬千瓦,占可開發的20%,豐富的水力資源,尚待開發利用,尤其是在目前能源緊缺的情況下,開發水力發電更為迫切。
鰲江河口及海岸,由於上游水流挾帶泥沙,致使逐年淤泥,同時受大陸架海域泥沙運動的影響送來別處泥沙,擴大淤積面,以致形成了河口及海岸一帶廣闊的海塗資源。鰲江海塗形成是由於河口和海岸淤積面不斷擴大。自北宋治平年間(1064年)至建國后1979年,海岸線共向東海推移2至7公里,平均每年的速度為2.2米至7.7米。而建國后,平均每年以10至20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南岸蒼南縣江南地區已圍墾l.7萬畝。北岸平陽縣小南地區已圍墾2千畝,但有待圍墾的海塗面積尚很廣闊。其北與飛雲江海塗連接,其南至琵琶山基岩海岸,共有25.5萬畝。其中,已露出水面的面積為12萬畝,江南地區近期可圍墾的海塗就有5萬畝;還有理論基準面以上的海塗面積13.5萬畝。總之,有待於圍墾的海塗面積,相當於江南、小南兩個平原的耕地面積,應該抓緊圍墾,開發利用。

水產資源

鰲江流域水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計有魚類91種,分屬31科,以棲息區域來分:在湖沼定居性的魚類有45種(鯉、鯽、黃鱔、泥鰍等);溪潤性魚類9種(圓吻鯤、馬上魚等);溯河性魚類5種(鰣魚、香魚等);河口性魚類24種(梅童魚、鰳魚、鯔魚、鱸魚等);放養性魚類6種(青魚、草魚、鰱魚、包頭魚等);其他魚類2種。

所起作用

鰲江港口,航運發達。蒼南縣龍港鎮,譽稱“中國第一座農民城”,是蒼南縣經濟中心,建有8座主要碼頭,其中可供1千噸級船舶停靠的2座,可供5百噸級停靠的1座,可供2百噸級停靠的5座。鰲江港或稱龍港港,開港歷史悠久,是天然優良的渾水港,歷史上曾進過最大船舶的噸位達3000噸。建國后,雖大力改善航道,但目前進港最大的船舶,噸位1600噸的,也還需候潮進港。鰲江港擔負平陽、蒼南、泰順等縣物資的全部海運任務;也承擔福建省福鼎壽寧柘榮等縣部分物資的進出口運輸任務。鰲江港四通八達,北可通航大連、天津、青島、南京、上海、寧波等港口城市;南可通航福州、廈門、廣州、香港、海南島等港口城市和地區。歷史上還曾久通台灣省,待大陸與台灣恢復通航,鰲江港即是通航台灣的重要港口。鰲江港港區基土深20餘米,且全部為淤泥質亞粘土和粘土,是避風的好錨地,可避9至10級大風。

蒼南水系


概況

橫陽支江為蒼南境內主河道,主流原長67.5公里,經過多次截彎取直后,現長60.5公里。源出泰順縣九峰山,由泰順入境,經龍潭、黃土嶺、田寮等地至莒溪,先後有山後、干坑爐、黃土嶺、爐基坑、半嶺爐和垟半嶺等水注入。出莒溪,東南流,經田、樟坑等地,又納內垟、內高山等來水,至矴步頭,與富垟溪匯合(富垟溪有二支流:一源於板山東麓,一源於大隔尖北麓,匯於夏坑爐)。出矴步頭,折向東北,經下垟、長潭、七畝田等地,又納方竹、松柏貢等來水,至碗窯,與騰垟溪匯合(騰垟溪發源於大玉蒼山西麓,流經垟心、圓井、橫路、大石砰等地,納雞蹄山來水)。出碗窯,納羅蟬來水,經坑口、小后等地,進入橋墩水庫,自源頭至此,為橫陽支江上游,長31.5公里,統稱莒溪(其中泰順縣境長5.5公里的溪流,又稱后水漈)。
莒溪多峽谷,河谷寬度約200米,河床寬度約100米。河床比降自矴步頭以下約為千分之五,注入莒溪的支流,比降更陡,形成瀑布和急流。其中較大者有黃土嶺水漈和碗窯瀑布。由於岸坡陡峻,岩石裸露,林木稀少,雨水不易調節,橋墩水庫建成前,洪水常猛起猛落,為害下游。河床覆蓋卵石,局部地段甚至基岩露頭,在水流沖刷下,河床遭受下切和旁蝕。

橫陽支江中游

自橋墩水庫至靈溪活動閘一段,為橫陽支江中游,長13.5公里。主流出水庫,至后隆,與平水溪匯合(平水溪發源於與福鼎縣交界的蜘蛛垟山北麓,流至橋墩鎮附近,納小沿底來水)。出后隆,至黃坑與南山頭之水匯合(該水源於南山頭東北麓,流經天星、油車后、橫牆、黃檀等地),繼續東流,穿過埔美橋至柳垟,再東流至西山,南有松溪來匯(松溪源於古樓山西麓,經觀美水庫、雙溪,至西山)。出西山,經南水頭至靈溪鎮。中遊河床比降約為千分之四,而河床覆蓋則由卵石逐漸變為泥砂。

橫陽支江下游

自靈溪至朱家站水閘一段,為橫陽支江下游,長15.5公里。自靈溪經渡龍至流石,俗稱渡龍江。在流石與藻溪匯合后,流經新街、江南蘇、橋底、四大、張家堡至朱家站水閘,俗稱鳳江。橫陽支江經朱家站水閘注入鰲江(1965年朱家站水閘建成前,江水則自張家堡轉北偏西流,入鰲江)。下遊河床比降甚平。過去由於河道彎曲,排水不暢,加上潮汐影響,一遇暴雨,常釀成洪澇災害。

滬山內河

原為洛溪主流。明季,築滬山陡門橫截洛溪,蓄淡而成內河。滬山內河,始於狀元內溪,源於大玉蒼山東南麓溫州山,東南流,經五畝、金嶴、田乾等村至南水頭,再經北山下、壩頭至靈溪下東垟村,有新同溪注入(新同溪又名仙堂溪,發源於大玉蒼山東南麓,流經天公安、新同、麗灣至下東垟村入河)。東北流至雙垟村,與滬山內河控制閘所引的橫陽支江水溝通,再經樟浦至鳳池雙益村,又與樟嶴溪、洛溪來水匯合(樟嶴溪發源於玉蒼山東麓,流經新開田、直瀆至樟嶴,匯柯嶺來水,再東南流,與洛溪匯合;洛溪發源於玉蒼山北麓,流經嶺頭、羅溪等村與樟嶴溪相匯。兩溪匯合后流至雙益村,注入主流)。繼續東北流,經山尾李、埔內洪至五烊村,又有鳳池溪注入(鳳池溪發源於平陽縣朝陽鄉陳爛頭山南麓,流經白水、溪頭、徐溪等地)。東北流至靈豐村,分為二支;主支東北流,經滬山新浦、門前、北山底和平陽夏橋西橋等地,至洋心金村與分支相匯;分支經滬山浦口、后溪和夏橋葉段至洋心金村與主支匯合。滬山內河主流自狀元內溪源頭至夏橋水閘入鰲江全長21.7公里。從夏橋水閘上溯河長12.21公里為主河道。上游屬山區半山區,覆蓋層多為泥砂,流域地勢低洼,易受洪澇災害;下游屬於南港平原,河道彎曲狹小,泥砂淤積,也易成澇。

蕭江塘河

位於橫陽支江與滬山內河之間,是南港平原的中心河道。河有二源:主源為蕭江塘河控制閘所引的橫陽支江之水;次源為原來之源,發源於玉蒼山東麓,流經浦亭小亭垟,至靈溪雙靈水閘與主源匯合。河水東北流,經瀆浦、靈江至蕭江水閘(位於平陽蕭江鎮)注入鰲江,長10.9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4.71米,正常水位3.12米,航運水位1.62米,灌溉、排澇受益農田約5.5萬畝,可通航10噸以下船舶。蕭江塘河左岸別出之河,皆與滬山內河相通,右岸別出之河,經水閘與橫陽之江溝通。

藻溪

原名燥溪,是藻溪平原唯一河流。主流西溪,發源於昌禪高垟山北麓,納陳家擂及古樓山來水,經洞橋進入吳家園水庫,然後東北流,經潘庄、新莊等地至矴步頭,與東溪匯合(東溪有二源:一出神山大坑背和上李,一出青山內),折向西北,至魚嘴口,分為東西二支:東支流量小,經魁橋、內嶴、元店,至流石與西支匯合;西支為主流,經公婆石腳至楊家匯,與盛陶溪匯合(盛陶溪發源於筆架山西北麓,先後納三十六灣、墩內、楊家坑、小東湖、內西嶴、新嶺等來水,經小嶺腳、新榮、盛陶至楊家匯),再經望鶴埭頭至流石與東支匯合。匯合后通過流石水閘注入橫陽支江。藻溪主流全長15公里,其中從矴步頭至流石長5.8公里,藻溪鎮以上屬山區,溪床坡度陡峻,雨水不易調節;藻溪鎮以下為平原,因河道過於狹隘迂曲,不利於排水防洪和蓄水灌溉。

江南河道

江南平原是鰲江流域最大平原。平原河道縱橫交錯,總長809.4公里。其幹道江口至金鄉河道,清代稱為江南運河。民國時,錢庫以南分別通達將軍嶺腳及金鄉的河道,稱南運河(又分為東渠、西渠);錢庫北上分達直浹河及江口的河道,稱北運河(又分為東、西二渠)。據舊志載,北宋時江南河道上已建橋15座,分佈於蘆蒲、平等、雲岩、望里、金鄉、宜山等9個鄉鎮,最早的建於嘉祐七年(1062)。又載:金舟鄉夏口人林仲彝“嘗於其鄉築烏嶼、新潛、湖南陡門三所。開河道五十五萬五千九百丈(按:數字恐有誤),溉四鄉之田,其利甚溥”。由此可見,江南河網於北宋已基本形成。

江南河網

有干河二:一是龍(港)金(鄉)運河,由北向南,經龍江、江山、平等、宜山、仙居、錢庫、項橋、括山等鄉鎮至金鄉鎮北門,全長26.4公里,縱貫於江南平原;二是雲(岩)舥(艚)河道,由西向東,經鐵龍、宜山、仙居、蘆浦等鄉鎮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20公里,橫穿於江南平原。
江南河網的主要支河有五:一是龍舥河,始於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東南,經龍江、白沙、海城、蘆浦等地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15公里;二是金舥河,自金鄉鎮北門由南向東北,經郊外和老城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7.5公里;三是龍鳳河,自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西南,經龍江、江山等地至鳳江凰浦,全長約7.5公里;四是錢湖河,自錢庫鎮東西街由南向西北,經新安、宜山、江山等鄉鎮至湖前直浹河,全長約13公里;五是錢望河,自錢庫鎮經項橋、新安,至望里鎮溪頭埠,全長約5公里。

江南河道

正源是蓀湖水,其源一出於望州山北麓,水北流,先後有仙居山、半嶺、護法寺等水來注,至南茶寮村注入錢望河;一出於崗尖(舊志稱蓀湖山)南麓,流經百步嶺、牌坊內等地,至溪頭埠亦注入錢望河。次源為將軍嶺水,出自仰天龍山北麓,分東括水、西括水,東括水自小嶺下流至將軍嶺腳,與西括水匯合;西括水來自坑口與仰頭山,至將軍嶺腳與東括水匯合,然後經河西、將軍等村,注入龍金運河。此外還有鯨頭、烏石嶺及金鄉鎮諸山之水。江南平原由於河道長而源流短,水資源比較缺乏,一遇旱天,則川源涸竭,常患旱災。故前人早就主張引橫陽支江之水以補不足。這一願望,至60年代中期朱家站、凰浦、鯨頭等水閘建成后,才得以實現。
除鰲江水系各條河道外,馬站、赤溪、礬山等區還有數條流程較短的河道、溪流,直接入海。

馬站河道

舊時統稱蒲江,今分為沿浦河、下在河。沿浦河總長13.6公里,主河道從馬站鎮至沿浦水閘入海長8.54公里。主流發源於鶴頂山西麓。水東南流,先後有坑門、牛皮嶺、西塔、新厝、瑤坑等溪水來注,然後進入十八孔水庫。水庫又納朗腰、斗彎、福掌來水。出水庫,東南流至馬站鎮,又有山門坑水注入。至霞峰村,分為二支:一支折向西南,經古文山,納甘溪水,與下在河相通;一支過霞峰水閘,與橫路坑來水匯合(橫路坑水舊志謂東源,水出自岱嶺鄉橫路、牛運),流經城門、鐵場、東嶺腳、下嶼、下魁、霞峰等地,並納各地坑水,經小姑、中姑和大姑,並納大姑溪水,然後通過沿浦水閘入海。沿浦河除西面與下在河相通外,東面還與嶺尾河溝通。嶺尾河長2.75公里,經嶺尾水閘直接入海。下在河長8.215公里,主流發源於合掌岩東麓。水東流,先後有牛乾嶺、四畝田等坑水注入。至蒲城,也分為二支:一支出城東,與沿浦河相通;一支出城南,經流岐,於下在水閘入海。

赤溪溪流

共有赤溪、石塘和沙坡3條溪流,各自單獨入海。赤溪主流全長13.35公里,發源於昌禪鄉者頭山,流經龜墩至鳳陽宮,有天湖山、北山、崩山等坑水注入。至雙劍口,又有龍頭山、后坑、鶴山、楊家坑、安基坑等坑水注入。流至北嶴內,又有李家山、王家山、泗安、鶴峰等坑水注入。流至赤溪鎮,北面容雙牌溪溪水,南面納車嶺溪溪水,然後經白灣海塗至中墩入海。石塘溪流長10公里,發源於昌禪鄉苦竹山,水北流轉東南流,先後有隔頭、橫山、庫內坑、吊壁燈、嶺頭等坑水注入,然後進入石塘水庫。出水庫,至石塘村,又有和尚垟坑水匯入,最後注入東海。沙坡溪長10.45公里,發源於昌禪鄉高垟山,水東流至拋網山,先後有甲鼎山、大山、長坑頭等坑水注入。轉東北流,又納內和尚坑、頂半山坑等坑水,經馬蹄垟坑內至沙坡入海。

礬水溪流

舊志稱大瀾溪,有東西二源:東源,發源於鶴頂山西麓,水西北流,經長嶺腳、頂村和中村,流至礬山鎮水尾,先後有嶺腳山、獅頭山、楊子山、金斗洋、坑門嶺、園盤、大崗內和深洋等坑水注入。后逶迤轉西流,又經下半山、西坑,至埔坪鄉甘岐村與西源相匯;西源有二支流:一為南宋溪,發源於十八坡山,水西南流,經洋頭、洋尾園至北山,先後有新厝坑、洋曹坑、馬家山、桌坐山和天湖山等坑水注入。再經溪光、埔坪,又納苦竹頭、內楓、石壁頭、外楓、獅頭山腳等坑水。流至宮山,與另一支流——豬母嶺坑水匯合(豬母嶺坑水發源於大崗山,流經華陽頂垟、碗窯尾和埔坪鄉豬母嶺,納頂垟太湖水庫、面前坑頭、坑內、田光、碗窯尾水庫、坑尾、青山、虎笑亭、茶寮、米斗蘭、庵垟內、廖厝水塘、風桐嶺、嶺兜等來水)。二支匯流后再納嶺邊、寮子、柯嶺腳、貢頭、風頭等坑水,流至甘岐村與東源匯合。東西兩源匯合后,轉西南流,經宮腳、楓樹坪,出蒼南縣境,至此,溪長12.25公里。溪水出境后,在福鼎縣逶迤7.25公里,注入沙埕港
全縣河流(不含鰲江和赤溪、礬山山溪性溪流)集雨面積共1087.8平方公里,河道總長度1054.221公里,水面面積2035.22平方米,總容積5002.9萬立方米,蓄水容積4412.47萬立方米。
縣內河流都屬外流河,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影響,每年於4月15日進入汛期,10月15日出汛。據水文部門多年紀錄資料,全縣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0287億立方米,偏豐年15.3961億立方米,豐水年11.5475億立方米,缺水年9.0216億立方米,枯水年6.1346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