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趙冬日的結果 展開
- 趙冬日
- 高級建築師
趙冬日
趙冬日
趙冬日
16歲時,趙冬日從東北老家到北平讀高中,1934年當他20歲時
建築設計師張鎛,趙冬日
本時,趙冬日就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的影響;在日留學期間,就一直在黨組織領導下,邊學習,邊從事革命工作。1941年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后即回到北平,為繼續進行地下工作,在日本華北鐵路一家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之後去北平大學工學院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到東北大學任建築系教授。1948年隨東北大學遷回北平,后又到北洋大學任教。這 7~8年裡,趙冬日一直以大學教授、建築師的公開身份進行地下工作,並較早地結識了後來 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劉仁同志及其它革命領導者。
趙冬日自己認為,這幾年雖然是人生事業的黃金時段,但因從事革命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時間 和精力,故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築創作之中。所以真正從事規劃建設及建築設計是從1949 年解放以後開始的。
雄偉壯闊的人民大會堂
在中直禮堂的設計中,趙冬日採取了以漢闕為題的大膽嘗試。在全國政協禮堂的設計中,由於功能的需要和用地局促,他將30×30m的多功能廳置於同樣跨度的禮堂之上,這在我國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了不起的創舉。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技術上的束縛,為建築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推動的力量。此舉還為日後的國慶10周年獻禮工程的規劃設計做好了觀念上和技術上的準備。
對天安門廣場的規劃設計,趙冬日是這樣構思的:天安門廣場是首都的中心,位於城市縱橫軸線的交叉點上,周圍是高大、莊重的建築,其間是遼闊平坦的場地,上面是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會堂
雄偉壯闊的人民大會堂
晚年的趙冬日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念
1958年10月14日,一個普通而非凡的日子。這一天對趙冬日是終生難忘的。下午,趙冬日受 命來到了中南海西花廳,等候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那天,周總理剛從外地返京,便不顧勞累,聽取有關人民大會堂方案設計的彙報。那天送審的3個方案分別由清華大學、市建院、市規劃局(即由趙冬日、沈其所主持設計)所設計。周總理先看了3個設計的平面圖和透視圖,然後聽取了設計師們的介紹。周總理便一邊比較、一邊提問。最後,周總理問萬里:北京市的意見如何?萬里把推薦趙冬日、沈其方案的意見作了彙報。周總理再次反覆看、反覆比,並一再徵求在場人員的意見,最後決定,採用市規 划局的方案,而工程的具體設計則由市建院負責。
沒日沒夜的勞累及思索,終於有了結果。趙冬日此時的心情,已很難用言語來表達了,他只 有一個心愿一定要配合好建築設計師實現方案的構想。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會堂
趙冬日當時正擔任規劃局技術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樓的設計師,也因此得到了當時的市委第二書記劉仁的信任。規劃局從大會堂設計的“幕後”走到“台前”之後,劉仁親自找到趙冬日,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7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不去考慮。140米×270米的規劃用地,也不去考慮。打破樊籬、另起爐灶,設計一座全新的萬人大會堂。”
按照這個思路,趙冬日和同事們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大會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會廳、大禮堂和常委會辦公樓,三部分以中央大廳相連,宴會廳放到二樓,大禮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於立面方案,則沿用了前幾輪設計中曾獲得總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結構。
規劃局的方案完美地解決了此前大會堂設計過於“小氣”的問題,只是支撐這恢弘氣勢的,是高達17萬平方米,超標兩倍有餘的建築面積。原來和博物館“配套”的用地規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幾乎擴大了一倍。但這個方案能不能最終獲得通過,誰心裡都沒底。且不說中央從沒明確表示過放寬7萬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慶一天天臨近,多建10萬平方米顯然又會延長工期。更關鍵的是,17萬平方米已經超過了故宮全部建築面積的總和,畫在圖紙上容易,我們真的能把它變成現實嗎? 據說,總理之所以沒有計較10萬平方米的超標面積而選中了規劃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兩點:一是規劃局設計的大會堂全部採取了一般建築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膽地放大了一倍,顯得氣勢非凡;二是在大會堂的中心安排了寬敞的中央大廳,既可作為休息大廳使用,還能舉行紀念活動。而且,當時中央是打算在這裡安放一尊毛主席雕像的。
偏偏就是這兩大“亮點”,隨即在中國建築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而周恩來似乎預料到了這點,從選定規劃局方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反覆叮囑參與下一步施工設計的建築師們:
“大會堂的設計不要一次把文章做絕,要留有餘地。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
總理選定規劃局方案的時間是1958年10月15日的凌晨1點鐘。果然,僅僅數小時后,設計方案就進行了第一次修改——圖紙上大會堂北端宴會廳的寬度是108米,而大會堂北牆與中山公園間的距離足足有180米,劉仁認為兩者不成比例,就在不影響整體結構的前提下,給大會堂又加了四條“腿”,使整個建築由“凸”字型變為了“出”字型。
大會堂“體型”的確定也使天安門廣場的規劃得以順利完成:廣場北部東西兩側分別安排革命歷史博物館和萬人大會堂,兩座建築均採用柱廊結構,形成 “廊”一實一虛,“柱”一圓一方的對比關係。它們連同後來建造的毛主席紀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門廣場壯麗威嚴的宏大氣勢。在1997年4月的中日設計師北京交流會上,日本著名建築大師磯崎新由衷地讚歎:“天安門廣場真偉大,在高樓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氣魄的國家廣場。”
晚年的趙冬日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念
趙冬日總建築師系國內第一批建築設計大師50多年來他以特有的大家風範為中國建築及首都建設留下了一系列頗為壯觀的精神財富。日前,在趙總85周歲前夕,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為他編輯出版了紀念專輯《建築設計大師趙冬日作品選》。在序言中吳德繩院長對趙總的建樹描述的極為貼切:“幾十年來,趙總工作在共和國經濟發展的時代,耕耘在城市建設規模、數量之最的首都,他的才華得以施展,他的規劃和創作得以實施。全國人民熱愛、全世界人民關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等的規劃設計,都包含了趙總的遠見和智慧。趙總沒有辜負時代和地域賦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睿智,借鑒亦創新,不斷地求索,使學術思想得 到了升華,造就了他的作品出手不凡,留芳於世。”
近50年來,趙冬日一直從事規劃設計,主持並指導過的建築創作項目有數十個;圍繞首都中軸線、劇場空間、醫院建築、住宅設計等理論探索及創作實踐問題,發表了100餘篇論文。尤其應看到,趙總有關建築評論方面的文章,有些是在他擔任《建築學報》編委會委員及顧問期間,在全國各地召開座談會上的發言,其中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新疆等地的 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的某些問題,雖是即席發言,但卻是他日積 月累、“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寫照;看似順手拈來、宛若天成,其實儼然早已成竹在胸,它們或氣勢磅礴,或一針見血,觀點明確,分析透闢。作為晚輩同事們追求的目標及學習的樣 板,《建築設計大師趙冬日作品選》編委會的話這樣歸納道:
他的“建築師的職責不僅是建築設計,同時包括城市規劃工作”的事業觀與責任感;
他的好學態度、肯干,以及繼承、借鑒,又敢於“勝過前人,後來居上”的創新意識;
他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表現出的膽識和氣魄;
他對住宅建築設計與公共建築設計一視同仁的敬業精神;
他在設計、創作之後及時總結、提高的不斷進取精神;
他善於捕捉和運用有用信息的敏銳思維。
敢於突破,勇於創新,人民大會堂的方案創作,展現他的才華、膽識、氣魄和造詣。天安門廣場的規劃方案乃是新中國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城市設計傑作,在這個宏偉、壯觀的構想中,有他的智慧、心血、汗水…?歷時50餘載,對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始終在探索、思考;所提出北京市東 西軸線的規劃設想,充分體現了他那裡將“歷史和現代融二為一”的思想方針。2005年4月3日中國建築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築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趙冬日先生辭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