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寶豐

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

徠葛寶豐(1919年12月26日一2014年7月10日),男,骨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前任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博士后研究生導師。

我國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專業組奠基人之一。在我國成功地開展了帶血管骨移植,引進了髓管內穿針術。對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的發生機制、骨牽引、內外固定、促進骨癒合、修復骨缺損、合併症的防治等,進行了系統研究。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葛寶豐院士生前照
葛寶豐院士生前照
1936 年畢業於昌黎匯文中學后,以特考獎學金人燕京大學醫預系。
1945年畢業於國立中正醫學院

工作經歷

歷任西北軍區第一陸軍醫院主治醫師、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創傷骨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專家組組長、專家組名譽組長等職。
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任隊長,在西安、蘭州等地辦戰傷和骨科訓練班數期,培訓學員300餘名,遍佈於西北各地,成為專業技術骨幹。
1953~1954年從師方先之和楊克勤教授,在軍區總醫院建立了骨科專業。
1徠982年成為全軍骨科中心。
1993年建立了創傷外科研究所。
1998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博士后研究生導師。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蘭州軍區總醫院全軍骨科中心主任、專家組組長,蘭州軍區醫學專家組組長,全軍骨科專業組組長。
生前任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博士后研究生導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是我國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專業組奠基人之一。
1987年受該組織委託,在蘭州召開了國際骨科討論會,有康布爾醫學院教授,國際權威性著作《康布爾骨科手術學》第六版主編A.S.埃德門森(Edmonson)博士等十餘名國際著名骨科專家參加,使我國絲綢之路上的骨醫學,得以知名國外。
從事骨科專業50餘年,早在50年代初即在國內開展了帶血循環的骨移植,引進了髓管內穿針內固定術。對四肢和脊柱骨折,自發生機制、內外固定、促進骨癒合以至合併症的預防進行了系列研究,發明創造20餘項。1989年首先將異種骨形成蛋白應用於臨床修復骨缺損,確定了其單獨應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質疏鬆症的研究中,確定了西北地區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先後獲國家發明、進步獎和部隊省級二等獎以上20餘項。
1950年,即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帶血管骨移植,成功地修復了下頜大段戰傷骨缺損。1951年首先引進了髓管內穿針術,並研製了“v”形釘和梅花形髓管內針,研製發明了梯形加壓鋼板,有效地解決了在骨科領域所存在的股骨嚴重粉碎性骨折的內固定問題。和同志們一起研製了內固定鋼板和骶髂關節骨折脫位複位器等,填補了國內空白;接活了熱缺血59小時的斷指和49小時的下肢,打破了所見國內外斷肢(指)再植缺血時限最長的記錄;在斷指再生后淋巴管的再生實驗中,首先發現了淋巴管的再生時間,並將再生淋巴管分為亂麻、麥穗和念珠三個類型。其中,有6項成果屬全國首創,4項成果屬世界獨創。“十五”期間首先在國內外將異種骨形態形成蛋白應用臨床修復骨缺損,確定了其單獨應用的成骨性能,該成果於2005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進行了“動與靜對骨折癒合影響的動物實驗”,提出骨折端的牢靠固定,使肢體能在早期運動而不影響骨折端的複位和制動,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在此原則指導下,葛院士將國內外沿用了百餘年,Hansman於1886所發明的,容易折斷和拔釘的單鋼板,改進為有雙臂和數道橫樑的梯形接骨板。用於橫斷骨折和短斜形股骨幹骨折,術后不需用石膏或夾板等做外固定,一周後下地運動。對於嚴重的股骨幹和上下端粉碎性骨折,國內外迄今無滿意的療法。所用傳統單鋼板、大而厚的接骨板、雙鋼板、髓管內針加鋼絲纏綁和內鎖性髓管針等,也只適用於橫斷性和短斜形等穩定性骨折以及Ⅰ-Ⅲ度的股骨幹粉碎骨折,而對Ⅲ度以上的粉碎性骨折,國內外公認為尚未解決的問題。關鍵在於所有這些內固定物都不能使散碎的骨折片獲得複位和保持固定。歷經20餘年的鑽研,經過力學分析、抗彎、抗扭轉等試驗所發明的梯形鋼板,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可使散碎而有用的骨折片,緊密地環繞於半籠狀鋼板之中,幾乎達到解剖複位,直至骨癒合。於1997年獲得了國家發明三等獎,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權,生產許可證和國際科學信息中心的國際推廣應用證書。1986 年研製了空心加壓小螺釘,1997年為了防止髓內針轉動,改進了下端分葉型髓內針。在促進骨癒合方面,於1993年研製了微型全植入脈衝電流刺激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簡化了骨形態形成蛋白(BMP)的提純程序,首先將BMP應用於臨床,對進一步確定其成骨性能,取得了臨床依據。研製了BMP人造骨、纖維蛋白複合載體,並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已使骨髓幹細胞轉化為成骨細胞,加入複合載體中,用於修復骨缺損。在防治骨摺合並症中,創用了帶血管神經的腓腸肌內側頭遊離移植代替前臂屈肌,治療迄今尚無滿意療效的缺血性攣縮
對骨盆骨折,針對其不同部位、不同形狀的特點,研製了一系列內固定鋼板和手術器械,填補了國內空白。對骨盆骨折內出血,開展了髂內動脈栓塞療法,臨床應用185例,無一例死亡。
1965年,繼上海陳中偉之後,和同志們一起接活完全離斷的上臂,為全國第二例。1988、1990年斷手54小時和斷指59小時再植成功,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接活熱缺血59小時的斷指和49小時的下肢,打破了所見國內外斷肢(指)再植缺血時限最長的記錄。1973年進行了斷肢再植后淋巴管再生的動物實驗,在淋巴管造影中,首先發現淋巴管的再生時間為術后第六天,並將再生淋巴管分為亂麻、麥穗和念珠三個類型。發現在再植手術中,將皮膚等軟組織仔細對位縫合者,新生淋巴管為多串念珠型,瓣膜清晰可見,術后腫脹消退早,功能恢復好。只注意了血管神經的吻合,而對皮膚和肌肉等縫合粗糙者,則新生淋巴管為麥穗或亂麻型,術后再植肢體腫脹明顯,有的動物一年後仍有足下垂,甚至形成慢性潰瘍,足底爛去大半,肢體雖已成活,但幾乎完全喪失了功能。用此實驗結果指導臨床,提出在再植手術中,不但要注意吻合血管和神經,對皮膚、肌肉和其他軟組織也要對端仔細縫合,以利於斷肢的成活和功能恢復。1985年,對1例因乳腺徹底手術而併發上肢淋巴腫的病人,成功地進行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
從醫近70年來,累計救治患者17萬餘人。1951年,他在國內探索開展淋巴管外研究;1965年,他指導學生接活冷缺血54小時斷掌和59小時斷指,成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最重要的60項醫學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的十指斷指再植手術,成為亞洲第一例成功手術病例;1998年,他發明的內固定半環式梯形加壓鋼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癒率,被人民群眾譽為“百年良醫”。

論文著作

葛寶豐的專著獲過大獎。他的《實用骨科學》已6次再版,一位醫學界權威人士稱這部專著“代表當代中國骨科醫學最高水平”。
著書立說7部,總計1000餘萬字。先後編著《實用骨科學》、《創傷外科學》、《矯形外科學》等8部論著,發表論文近500篇,被稱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醫學大樹’”。
主要論著
1 葛寶豐。下頜骨骨質缺損之複雜管狀植骨術。中華新醫學報,1950,1(6):448~452.
2 陶甫,葛寶豐,張天澤。髓管內穿針術。中華醫學雜誌,1951,37(1):29~34.
3 葛寶豐。脊髓前外側束切斷術對脊柱戰傷后遺頑固性疼痛的治療。中華醫學雜誌,1952,38(1):23~27.
4 葛寶豐。脊椎離解和脊椎滑脫症。中華外科雜誌,1962,234~236.
5 葛寶豐,劉明華。落馬骨折。人民軍醫雜誌,1963,9:14~17.
6 葛寶豐,張繼增,李芹等。動與靜對骨折癒合影響的實驗研究。醫學資料選編,蘭州軍區醫學科學委員會,1964,4:50~53.
7 葛寶豐,李芹,朱玉恩。梯形鋼板內固定的力學分析和臨床應用。醫學資料選編,蘭州軍區醫學科學委員會,1964,4:45~50.
8 葛寶豐,骺生骨軟骨瘤,天津醫學雜誌骨科附刊,1964,8(1):57~58.
9 葛寶豐。髖關節坐骨直腸窩脫位。中華外科雜誌,1981,19 (10):617~619.
10 葛寶豐,劉淑賢,斷肢再植后靜脈和淋巴管再生的實驗研究,中華醫學雜誌,1973,6:353~354.
11 Ge Baofen, Wang Yong, Chang Wenzhong, A screw-springTractionApparatus for 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Femur, Chin Med J 1980, 93 (4): 275~278.
12 葛寶豐,劉扣有,王虎。梯形加壓鋼板的設計和臨床應用。解放軍醫學雜誌,1983,3(5):287~288.
13 張功林,葛寶豐,丘躍元等.59小時斷指再植成功一例報告。中華骨科雜誌,1988,8(5):369~370.
14 陳東安,葛寶豐,微動疲勞的生物力學機理與試驗方法振動與衝擊,1996;(5):37~43.
15 Ge Baofeng, Liu Keyu, Zhang Gonglin, A Trapezoid compression Plate for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Femoral shaft, China's New Achievement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First Edition, 1993,95~103, New World Press.
16 白孟海,葛寶豐,楊超。牛骨形態形成蛋白複合物的臨床應用。中華骨科雜誌,1995,15(1):20~21.
17 劉興炎,葛寶豐,文益民。半環狀梯形加壓鋼板治療股骨幹粉碎性骨折。中華骨科雜誌,1996,16(9):544~546.
18 Wen Yimin, Ge Baofeng, Liu Xingyan, ANewerPlate SystemforInternalFixationofunstablepelvicFrxaetures, InternationalSurgery,1997, 761 : 1.
19 葛寶豐,杜東鵬。腰椎的疲勞骨折與疲勞性質。腰腿痛雜誌,1997,18(1):3~5.
20 張功林,葛寶豐。新型脊柱滑脫固定器械的研製與應用。中國骨傷,2000,13(3):133~135.
21 葛寶豐。矯形外科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組,1953.
22 葛寶豐譯。椎間盤與椎間組織損害。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23 葛寶豐。腰腿痛。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76.
24 過幫輔,凌歷立,葛寶豐。骨與關節腫瘤。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25 葛寶豐主編。創傷外科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26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主編。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
27 葛寶豐,盧世壁主編。手術學全集矯形外科卷。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
28 葛寶豐主編。現代創傷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出版專著
《矯形外科學》、《創傷外科學》、《腰腿痛》、《骨與關節腫瘤》、《實用骨科學》等7部,約千餘萬字。其中《實用骨科學》代表著中國骨科醫學的高水平,已再版6次。所主編《手術學全集·矯形外科卷》獲國家圖書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譯著有《椎間盤與椎間盤組織損害》等。

獲得榮譽


1988年獲國家醫療成果發明獎。
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先後3次榮立三等功。
1989年被表彰為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並參加新中國成立40周年國慶觀禮。
先後自主創新完成57項重大醫學成果,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研獎勵20項,其中6項國內首創,4項屬世界獨創。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14年7月10日15時20分,新中國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全軍著名骨科專家、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專家組名譽組長葛寶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蘭州與世長辭,享年95歲。

社會活動


1985年,葛寶豐應國際骨科組織(HealthyOrthopaedics Overseas)邀請赴美訪問,在七所院校進行了學術交流,講題為“絲綢之路上的骨醫學”,在國外講台上,驗證了他的骨科理論水平,在華盛頓骨科學會報告后,當場被該會主席宣布為該會榮譽會員。
生前任國家和全軍醫學成果評委會會員,全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顧問,中華醫學會甘肅分會副會長,國際骨科組織和華盛頓骨科學會名譽會員。
1987年出席了全軍第二次英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