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天

義天

大覺國師義天是高麗王朝時期的著名高僧,出身王室,15歲封號佑世僧統,曾於宋元豐末(1085)、元佑初(1086)入華求法,成績卓著,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他擔任高麗國僧統,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數十年,獨樹一幟,貢獻彌多,其編纂、著述惠及今人,是一位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頗大影響的人物。

簡介


義天Yi-Chen (1055~1101)朝鮮高麗王朝天台宗的代表人物。與智訥並稱為高麗佛教“雙璧”。俗性王,名煦,字義天,因避宋哲宗皇帝諱,以字行。其父為高麗文宗王徽,母仁睿順德王后李氏。史載李氏夢龍入懷而有孕,於文宗九年(1055)生義天於宮中,時有香氣鬱然,久之而散。義天兄弟9人,自己排行第四,在順宗、宣宗、肅宗之後;妹二人。義天“自幼超悟,讀書屬辭,精敏若宿習,兄弟皆有賢行,而師傑然出鋒穎”。稍長,行藝“儼若成人”。至11歲,有出世志,遂從父願,出家為僧,為國作福田利益。仁睿王后以孕時夢貴,本意並不想讓義天出家為僧,但見業已受君命,亦無可奈何之。是年五月,文宗詔王師爛圓為義天祝髮,並令隨師出居靈通寺。十月,就佛日寺戒壇受具。義天出家后,一直隨侍爛圓,習華嚴學。文宗二十三年,義天15歲,受封為“廣智開宗弘真佑世僧統”。自此起,義天正式步入了其弘法利生的新階段。至年甫壯,學習“益自勤苦,務博覽強記,而無常師,道之所布,則從而學之。自賢首教觀,及頓漸大小經律論章疏,無不探索。又餘力外學,見聞淵博,自仲尼老聃之書,子史集錄百家之說,亦嘗玩其菁華,而尋其根底。故談論縱橫馳聘,袞袞無際涯,老師宿德皆以為不及,聲名流聞,時謂法門有宗匠矣”。事實上,正是由於義天堅持諸宗兼研、全面繼承以及既釋既儒既道的學習實踐,從而為其獨具特色的佛學思想之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宗三十年(1076),景德王師爛圓歸寂,義天繼承其華嚴學講席,獨立地擔負起弘法之重任。次年,正式開講貞元新譯《華嚴經》並《疏》50卷,當年徹軸。自后,講宣未有一日廢。文宗末年,隨著北宋與高麗兩國關係的重新正常化,義天開始與宋朝杭州高僧凈源取得聯繫,萌生西入中國遊學之願望,並終於在宣宗二年(1085)四月至次年五月付諸實施。
文宗末年(1083),義天向父王奏請入宋求法。《仙鳳寺碑》謂,“文宗但心許之,未降指揮”。不久,文宗卒,此事遂寢。宣宗元年(1084),義天再次表請越海求法,群臣以義天貴為王子,不宜越海。義天竭力抗辯,宣宗頗受感動,意欲敕准,而群臣決議,以為不可,事又罷。雖如此,義天慕善財游百城參善友之心未摧。是年七月十五日,義天在《蘭盆日燒臂發願疏》中發誓曰:“願燒臂一炷。賴今日之良因,躬歷百城,遂他年之奇遇,真風息而再扇。”其求法之心益堅。次年,義天趁宣宗外出巡察,遂擇四月八日佛誕節之吉日,連夜攜侍者壽介等人微服至貞州(今之金浦),塔乘宋商林寧船越海而西。義天在留呈宣宗及仁睿太后的信(即《請入大宋求法表》)中寫道:“望南巡之法駕,鯁戀雖深;顧西邁之客帆,雲遊斯切。亻+黽亻+免難裁於進退,徘徊幾念於因緣,揣志失圖,撫軀無措,伏望主上愍臣為法,恕臣冒刑,輕萬死於涉長波,委一身於到彼岸,賴之以我王盛德,荷之以吾佛冥加,炳慧焰於西使,轉法輪於東返。道光重映於千古,慈風益扇於三韓,大教卷而復舒,幽旨淪而更現,則雖暫違於忠孝,冀有補於邦家,傾望宸嚴,實增損越。”字裡行間流露出幾分悲壯。宣宗知道后,甚為驚詫,一方面差遣弟子樂真、慧宣、道鄰隨後渡海入宋陪侍,同時又遣禮賓丞鄭僅等問過海安否。(義天入宋求法的隨行人員,一般認為只有壽介一人,《請入大宋求法表》中則談到:“今與雙溪寺大師曇真等緇素共一十一人同約,欲隨商客船發行”云云。)
五月二日,義天越海到達宋密州板橋鎮(今山東半島之膠州)登陸,立即向密州及高密縣兩級地方政府致狀,並上表宋廷,具述入朝之意。在等待朝旨期間,知密州朝奉郎范鍔給與熱情接待,先後安排於板橋鎮聖壽院、密州資福寺齋宿。至是月二十一日,義天獲准赴闕,主客員外郎蘇注廷奉詔自京城前來引導,從此開始南下之旅。(參見《大覺國師文集》有關表、狀)
六月七日,義天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中使黃永錫來傳敕旨,並賜御齋。由於旅途勞累,義天卧病,滯留海州。六月十三日,中使復來傳敕旨,賜御茶20桶、葯1銀盒。義天先後上表謝賜御齋並茶葯。病癒,過泗上(泗州,在安徽泗縣東南),至普光(照)王寺禮僧伽舍利塔。繼而經宿州,達南京(河南商丘),時當七月一日。中使來傳敕旨兼賜御齋。義天照例致狀南京留守及地方政府。
七月六日,義天終於到達宋京開封,承蒙郊迎,獲賜勞筵,奉敕住京師啟聖寺(院),中書舍人范百祿為館伴。七月二十一日,宋哲宗於垂拱殿詔見義天,待以客禮,優寵有加,賜物並齋筵,差中書舍人錢勰為押伴。次日,義天即上表乞師受業。兩街僧錄奉詔以華嚴宗法師有誠乃京城高才碩學而薦之,義天於是執弟子禮,從其習法,往返問答賢首、天台兩宗判教異同及其幽妙之旨。師徒二人還互贈了章疏典籍。(參見《大覺國師文集》有關表、狀)此間,義天還先後參謁了相國寺之圓照宗本禪師和興國寺西竺三藏天吉祥。其中,圓照宗本乃禪宗青原系十一世法嗣,特為義天升堂說法,並以偈贈之。(《仙鳳寺大覺國師碑》)
從有誠法師相隨游處學習未及一月,義天復上表奏請往杭州從凈源法師研習華嚴學。至八月十四日,獲准南下。八月底、九月初,義天離京辭行之日,皇帝復又賜齋、設餞筵,並敕朝散郎尚書主客員外郎楊傑為送伴。義天沿汴河、歷淮泗、渡揚子津,達於潤州金山,浸尋而至蘇州,大約於九月下旬到達餘杭。重過泗州普光王寺時,正逢本國宣宗生辰,義天特為設生辰齋,並撰《疏》祝福。至金山寺,參謁了名宿佛印了元禪師,贈與焚爐、袈裟、經帙。了元禪師特製詩六首答謝。在蘇州,參訪了圓通寺華嚴僧善聰法師,自此,二人交誼延續了很長時間,多有書信往來、偈頌相贈。
義天到達餘杭后,遂與凈源法師相約,先到大中祥符寺(唐稱龍興寺,今存遺址)高麗王子殿內燒香,然後同往遍福寺瞻禮舍利,並由楊傑交接,定凈源為義天開講規式。地點應當就在祥符寺。元元年(1086),杭州知州蒲宗孟請凈源入住慧因寺,開講武則天世所譯《華嚴經》,義天亦隨師移住此寺。期間,凈源欲於寺中置教藏,義天於是舍銀置教藏7500餘卷施之。不久,高麗宣宗上表宋廷,以母憂,請遣義天還國。此時,適值義天在杭州上天竺寺請從諫講天台一宗經論,其弟子並主客楊傑一同聽受,意欲繼續滯留,躊躇不能決。從諫法師喻之以高僧道紀負經、荷母遊學,經、母兩不背的故事,勸義天不必為法背母而使其憂。義天聽后,始堅歸志,於是乃求爐拂傳衣。從諫為其說天台教法,並以手爐、如意相贈,又制詩一首以送別。義天離杭北上時,特請凈源同舟赴京,一路上講學不輟。
二月十三日,義天達京師,哲宗皇帝於永寧禪院特賜勞迎,敕就同文館安歇,差朝散郎試中書舍人滿中行為館伴。義天上《謝傳法表》,稱:“蒙敕允,尋詣杭州花嚴教凈源所學法,今已傳大旨訖。”閏二月十九日,義天入內殿向皇帝、皇太后辭行,皇帝、皇太后賜與銀器、彩帛,設餞筵送別,下詔書獎喻之。三月二日,義天準備離京南下放洋還國,仍詔差朝散尚書主客員外郎楊傑、僧可久為送伴。三月七日,宋哲宗又以高麗文宗王真影一軸、並金香爐、香盒等賜與義天。
南下途中,路過秀州(今浙江嘉興市),義天特至真如寺參禮,見楞嚴疏主長水子塔亭傾圯,於是慨然以白金六十星囑寺僧修之。(《大覺國師文集外集》之《大宋重修楞嚴大師塔記》)
四月,再至杭州慧因高麗寺,凈源法師繼續為其傳道。傳迄,正坐焚香囑曰:“願僧統歸,廣作佛事,傳一燈而使百千燈相繼無窮。”(《靈通寺大覺國師碑》)將離杭州赴天台山,城中禪講諸師各率徒送別,並以詩、書贈之。義到則再次向諸方廣求章疏,其文已見於上。此後不久,義天到達天台山,登定光、佛隴,瞻仰祖師弘法遺跡,並親筆書寫發願文,於智者大師肉身塔前宣誓:“嘗聞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言,聲無不盡。本國古有諦觀者,傳得教觀,今承習久絕。予發憤忘身,尋師問道,今已錢塘慈辯講下,承稟教觀。他日還鄉,盡命傳揚”。楊傑志之,沙門中立為之豎石。
五月上旬,義天自天台山至明州(今浙江寧波市),以僧明智、慧照館接之。此間,特至阿育王廣利寺禮謁大覺懷璉禪師,璉師為之升堂說法,並制詩一首贈別。五月十二日,義天離明州赴定海(今寧波鎮海)。十九日,自定海隨本國朝賀回使船放洋還國,越十日,至廿九日還至本國禮成江。宣宗奉太后出奉恩寺以待,迎接導儀甚盛。義天隨即上《乞罪表》,表示“擅行之罪,雖陷嚴科,聞道之心,實甘於夕死。”宣宗非但不追究其“罪”,反而以文宗所建願寺興王寺落成至今並無主掌,於是詔義天為住持,弘演禪教顯密諸法門。
至此,義天的入宋遊學求法活動宣告結束。它延續的時間為14個月(閏二月),足跡及于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五省,時間緊,任務多而重,但收穫巨大,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攜佛典經書1000多卷歸國。奏請於興王寺設置“教藏主監”,從中國和日本購入大量佛典,並收集朝鮮歷代名僧元曉、義湘、大賢、圓測、諦觀等人的著作共達4740多卷,逐一進行註釋、校對、補遺和整理刊印,世稱“義天《續藏經》”。
義天求法還國后,奉國王命任興王寺住持,一面宣經說法,一面禪思晏如。同時與在宋時結識的善知識保持密切聯繫,互有書信往來,繼續交流佛教諸宗章疏典籍。宣宗四年,即宋元二年,宣宗、仁睿太后並義天以青紙金書三譯《華嚴經》180卷贈送杭州慧因寺。宣宗六年,即宋元四年,宋凈源法師周年忌日,義天遣門人壽介等至杭州慧因寺主祭凈源。宣宗七年,義天在宣宗的支持下,將業已收集到的諸宗教藏章疏在刊正舛謬后,交由設在興王寺之教藏院刊刻流通。宣宗八年,義天出遊國內諸寺,進一步收集諸宗教藏,同時繼續向宋朝、契丹、日本購求之。
宣宗十一年(1094),順宗生前之願寺弘圓寺落成,義天遷住於此,教學如故。
不久,宣宗將卒,王位繼承出現隱爭,義天於是退居伽耶山海印寺,以免陷入權力爭奪的矛盾中。宣宗既卒,獻宗當國,二次詔請義天還住京寺,義天終不赴。次年(1095)十月,肅宗禪王位,亦數次派專使奉敕請義天還京,義天仍然辭之不赴。至第四次敕請,義天這才因“備禮厚辭,義不可拒”而離山寺還京,復居興王寺教學如故,時為肅宗元年(1096)。在退居海印寺期間,義天著重研習法相唯識學,撰成《成唯識論單科》三卷並《序》。
肅宗二年(1097),仁睿太後生前願寺國清寺建成,義天被任命為住持,並在此初講天台教,從而開創了朝鮮國佛教之天台宗。當此之時,高僧德麟、翼宗、景蘭、連妙亦各率其徒投義天門下,同弘此宗。此外,義天還在寺中講華嚴《搜玄記》,還有《蘭盆經》、《遺教經》、《隱子》等。弘法之同時,義天還關心國計民生大事,上《鑄錢論》,極勸肅宗在全國頒行鑄錢、用錢之法令,以利國利民。此外又隨從肅宗至三角山相遷建新都之地形。至肅宗五年,義天終於積勞成疾,但仍講學不輟。次年十月五日,義天右脅而化,終於走完了他短促而又輝煌的生命歷程,俗壽47歲,僧臘36夏。肅宗賜謚“大覺”之號,冊為國師,又設《仁王經》道場,與群臣皆玄冠素服,輟朝三日而追悼之。后將骸骨起塔於五冠山靈通寺。興王寺、仙鳳寺亦建塔豎碑以紀念。
義天著書頗多。但只存《大覺國師文集》23卷、《大覺國師外集》13卷、《圓宗文類》及《新編諸宗教藏總錄》3卷等。
其它可以把事物的本質看成是“空”的義天是為高麗封建王朝服務的佛學家,但是,他作為佛教思想家在東方各國特別是在中、朝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朝鮮語言、文化和印刷等事業的發展方面作出了貢獻。在《釋氏稽古略》卷4和《釋門正統》卷8中有關於義天事迹的記述。

佛學


教義主張
在佛教教義上,義天主張教禪並重,但他主要接受了“法華宗”的“圓融三諦”說,既反對朝鮮三國時期“三論宗”的代表人物僧朗的空觀,又否定朝鮮三國時期“唯識宗”的代表人物圓測的唯識論。認為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己的規定性,即“無自性”。可以把事物的本質看成是“空”的,但事物除本質以外還有現象,所以又不能說是“空”,而是“有”,不過它是由“心”所變現的影象,實際上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是“假有”。因此,“空”、“假”兩諦都不能反應事物本體,而是只能反應事物某一側面的片面認識。只有佛教最高的智慧即“中諦”才能認識絕對真理即事物的本體。在他看來,“中諦”處“空”、“假”之間,不偏於任何一邊,它把宇宙萬物看成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空、假、中的統一,就是說三諦相互包容,互無妨礙,稱“圓融三諦”。
圓融三諦
圓融三諦
圓融三諦
義天的“圓融三諦”說,是建立在“心”這一主觀意識基礎之上的佛教唯心主義理論,是“唯 識”說的翻版。他說:“作佛,乃知此心,其體清凈,其用自在,其相同等,不分而分,雖然說三義,聖凡一體,依正不二,迷之則煩惱生死,悟之則菩提涅,推之於心,則為心也,推之於物,則為物也,故得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同一性,無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