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諾鄉
那諾鄉
那諾鄉位於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東南部,東部與元江縣的澧江鎮南昏村委會相接,北部以尼朗河、沙坡梁子為界,與元江縣羊街鄉毗鄰,東南部及南部以南昏河為天然界線,與紅河州紅河縣大羊街鄉、車古鄉隔水相望,東起豬街村委會白谷沖、底拉河,西至浪樹村委會梅普三村與紅河縣車古鄉接壤。鄉政府駐地那諾村距縣城66公里處。全鄉國土面積108平方千米。全鄉轄(那諾、豬街、者黨、打芒、哈施、浪樹)6個村委會82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1372人(2020年)。2006年全鄉財政收入11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5元。
那諾鄉因鄉政府駐那諾村面得名。“那諾”一詞為哈尼語,發音為“拉朗”即村寨之意。“拉朗”即為從別處遷徙來的村寨。民國2年(1913),那諾鄉與羊街鄉和紅河州紅河縣大羊街鄉共同隸屬於元江縣7個行政鄉之一的中鄉。民國17年(1928),鄉改為區,那諾隸屬於全縣8個區之一的五區(豬街)。民國27年(1938),那諾隸屬於縣轄16個鄉鎮之一的豬街鎮。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那諾隸屬於當時4個區之一的東南區的新民鄉。1950年3月8日,屬新民區政府(豬街)管轄。1950年9月,為適應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將八區的一街並為四個區,新民和裕羊兩個區合併為四區(豬街)。1952年10月,剿匪工作基本結束,社會秩序較為安定。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搞好建設,將四個區劃為七個區,四區分為國、七兩個區。那諾隸屬於第七區(今羊街鄉)。1954年7月,第四區劃入紅河縣。1956年11月,第七區改稱第四區。1958年8月,第四區分為紅旗、樂園2個公社。那諾隸屬於樂園公社。1958年12月,取消了“革命化”的公社名稱,恢復公社駐地地名名稱,樂園公社改為那諾公社。1963年1月牛街公社和那諾公社合併為四區。1970年,又改區為人民公社。1981年5月,那諾與羊街公社分開,成立那諾公社,下設那諾、者黨、豬街、哈施、打芒、浪樹及莫垤7個大隊,109個生產隊。1983年12月20日至1984年1月25日,那諾進行設區建鄉,將公社恢復為區,大隊改為鄉。198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將紅河縣的哈阿鄉梅普村划入那諾區浪樹鄉管轄,帕羅、魯歐、阿詩黨三個村劃歸羊街區垤霞鄉管轄。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進行區鄉體制改革,將區改為鄉,鄉改為會公所。1999年進行撤村建委,將村公所改為村委會。2002年,那諾鄉轄豬街、者黨、那諾、打芒、哈施、浪樹6個村委會,84個村民小組,90個自然村。
那諾東部為低海拔山區,中西部為高海拔山區。境內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780米,高低相差1720米。山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東西兩側山嶺陡峭;中部山嶺坡度平緩,村落網布,人煙稠密,山樑上遍布層層梯田,又因嶺谷起伏較大,舊有“雞犬相聞,路靡遙的描述。山脈走向由南至北迂迴,屬哀牢余脈沙坡梁子(山)。東西最大距離1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4公里。那諾鄉氣候屬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海拔差異大,地形複雜,立體氣候較為突出。年平均氣溫為16.5攝氏度;無霜期長;年平均降雨量為800mm。
全鄉耕地面積15350畝,其中:水田7210畝,旱地8140畝,農業人均耕地面積0.9畝。由於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適宜種植稻穀、甘蔗、烤煙、茶葉、玉米、小麥等作物。
那諾鄉
2021年5月,元江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那諾鄉常住人口11372人。
那諾鄉
2006年鄉在者黨村民小組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重點完成了:鄉村文明路硬化建設700米,以哈尼風格紅土牆為主調修繕了34間民房,修建防洪溝渠和排污溝400米,新建了4個公廁和1個垃圾處理池,重新裝修了文化室,完成“三位一體”沼氣池24口。者黨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投入資金18萬元,群眾投工投勞320個。農村生產生活得到全面改變。
在者黨村委會的孟腳下寨、當溝、紅土坡、新發村4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受益農民1500餘人,總投資60萬元,群眾投工投勞1280個,主要完成人畜飲水工程4個,管道建設7200米,建蓋水池2個,村莊文明巷道建設6800米,新建和修繕了3個文化室,新建3個公廁,為下一步全面推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了鋪墊。
在全鄉6個村委會投資370.95萬元進行農村電網改造工作,涉及到3659農戶,現完成了3008戶,通過農村電網改造解決農民用電難用電貴問題,實現了與縣城同網、同價、同管理夢想,農村電網改造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亮點。4、秋冬農業開發工作。多年來我鄉秋冬農業發展主要是種植小麥、蕎子、蠶豆為主,鄉秋冬農業開發重點發展菜豌,全鄉共推廣了500畝,其中,聯片實驗示範種植200畝,預計每畝產量可280公斤,為解決農民多渠道增收探索一條新路子。
民居
那諾鄉
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580.30萬公斤;甘蔗總產2.4萬噸;200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現價)292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336萬元;林業產值98萬元;畜牧業產值485萬元(其中:年末生豬存欄10682頭,出欄7513頭;山羊存欄969隻,出欄636隻;大牲畜存欄1947頭,出欄368頭;雞、鴨、鵝等家禽存欄34055隻,出欄42565隻;禽蛋總產量27422萬公斤);漁業產值55.24萬元;2006年未全鄉耕地面積15598畝,人均佔有耕地0.92畝,農民人均產糧339.6斤;服務業產值18萬元;農村實有勞動力9487事業二、三產業勞動力1969人。
鄉村停車站
那諾鄉
村社建設:1993年解決了15個自然村飲水困難;建蓋公廁2間。1994年,對2個村民小組進行街道改造,鋪築水泥路面200平方米,建蓋公共廁所2間。1997年,新建、擴建小學校舍6072平方米,排除危房1490平方米。1998年,投資19萬元建成哈施村委會辦公大樓;投資12萬元建成梅普小學。2002年,新建阿尼小學;修建亞朗小學;建蓋豬街小學、那諾小學公廁;鋪築打芒小學860平方米活動場地。
交通建設:建國前,境內無公路,僅有幾條連接村莊的小土路,少數村莊以石鋪路。1976年,由鄉政府投資2800元,豬街村群眾出勞動力,修建了全長5公里的豬街公路。1978年修建全長8公里的哈施電站公路。1985年底,全鄉公路通車里程為93公里,已通公路的合作社有42個。1993年,全長16.34公里的那諾至紅河縣車古鄉莫當公路全線貫通。1994年,新修鄉村公路15公里。1997年,新修村社公路107公里,至此,全鄉通車率達82%。1998年投資5萬元,鋪設那諾至浪樹20公里的毛石路。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投資1000多萬元鋪築全長20公里的羊那公路水泥路面。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投資506萬元,修建設計了那諾至紅河縣交界25公里的塘石路。觀景點
那諾鄉
電力建設:1968年前,那諾沒有電力,群眾靠菜油燈和松明照明,農副產品加工主要靠人力、畜烽。1969年,打芒電站建成,開始供電,解決農副產品加工用電,安裝了電燈。境內的哈施電站於1973年開始動工興建,1977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裝機容量為320千瓦,供照明和農副產品加工用。1985年,投資27萬元建成羊街至那蔚為大觀全長10.71公里10千伏線路。1993年,架設輸電線2000米,解決了45戶農戶用電問題。全鄉用電普及率達85%。1994年,架設輸電線10公里,解決農戶用電95戶。1997年,解決2個社的生活用電問題,至此,普及率達96.3%。2002年,改造了2個社的電網,普及率達100%。投資370.95萬元,涉及到3659農戶農村電網改造工作,實現農民用電與縣城同網、同價、同管理的夢想。
那諾鄉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切實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圍繞特色生物資源、梯田文化經濟旅遊產業的培植,積極做好項目的包裝和推進工作。
豬街茶
2006年,那諾鄉黨委、政府按照“重烤煙、、穩糧食、興畜牧”的發展思路,抓好烤煙傳統支柱產業。
那諾鄉
烤煙生產是實現我鄉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重要保證。2006年,我鄉以“紅塔導向示範項目”和省優煙示範樣板的實施為契機,狠抓漂浮育苗、機耕機耙、科學施肥、化學抑芽劑和除草劑等新科技的推廣應用、煙葉烘烤等各項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加大科技試驗示範和烤煙收購協調力度,實現了烤煙生產的新突破。全鄉種植烤煙4735畝,總產量45.78萬公斤,中上等煙43.89萬公斤。總產值近700萬元。
二、甘蔗產業
認真實施“兩推廣兩提高一完善”措施,大力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加強協調服務,充分調動蔗農生產積極性,甘蔗產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2006/2007年度全鄉甘蔗種植面積達1.2萬畝,2006/2007年度甘蔗總產量2.4萬噸,蔗農收入528萬元。
三、畜牧產業
2006年那諾鄉畜牧養殖走規模化與傳統散養相結合的路子,突出發展生豬、家禽兩大優勢養殖項目,做好協調服務,強化科技措施的推廣應用,認真落實動物防疫工作措施,推進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那諾哈尼文化的象徵
那諾鄉
——那諾哈尼文化的名片
豬街在元、明、清時期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達元江軍民府管轄的江城上、下勐烏(現已歸屬寮國,是十二版納地之一)的必經之路,也是江城、易武茶馬幫進入內地的一條重要通道。因戰略位置的重要,明、清以來一直派兵把守駐紮,營盤因此而得名。據豬街二掌村李氏公祠記載:清同治二年二掌村人李氏前往茶山運種回家種植,試種成功,獲利頗多。由於利益巨大,豬街、元江小羊街、紅河大羊街(原為元江所轄)一帶迅速形成了規模種植。晚清至民國時期,僅豬街的營盤村、水井、二掌三個自然村的漢族就先後有十多個經營茶的茶號。茶葉最興盛時,當地一帶的種茶麵積曾達到上萬畝,在此時期二掌村的李氏家一姓就開辦了兩個茶號“德盛祥”、“隆盛祥”,同村的張姓人家也家族合辦了“協和昌”茶號,後來從石屏遷居於此的何祖恆辦了“常春號”。不到幾年即在二掌成了首富。民國初年,元江豬街茶曾參加全省的“賽寶大會”獲金獎,豬街茶在昆明也頗有名氣。解放初期,雲南省茶科所成立,為發展雲南茶葉生產,選育良種、收集育種原始資料庫,豬街茶產地被列為雲南省茶葉重點調查區域之一。雲南省著名的茶葉專家肖時英、張木蘭夫婦就曾在1954年、1959年兩次到元江豬街考察,收集了資料標本、茶籽並鑒評了豬街茶。“元江糯茶”就是作為地方優良品種在那個時期上報國家的。由於豬街生態茶生長於高海拔的哀牢雲霧山中,周圍數十里無任何工業污染,哀牢山冷空氣與紅河谷濕熱氣流在這裡交融,常年雲蒸霧繞,煙波蕩漾,獨特的氣候特徵孕育了品質上乘的豬街生態茶。豬街生態茶具有清涼爽口,醇香回甜,提神解暑,生津止渴,久泡不淡,不起茶垢等特點。由於其獨特的氣候和土壤,茶葉品質較好,倍受世人青睞,曾作為朝庭貢品。“苦扎扎”節
——那諾哈尼文化風情的展現
生態綠茶
雲南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