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
宋代周邦彥的詩作
《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由宋代詞人周邦彥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妙在以景寓情,含而不露。上片以田家的閑逸幽靜,暗示自己的相思之情,以遠山和晨鐘,烘托自己漂泊天涯的孤獨。下片以陂塘睡鴨,反襯自己離恨之苦。全詞雖然只有一處明寫“愁抱”,但處處皆是愁景。
這是一首敘寫送行惜別的詞作,詞人為心上人送行。
上片“疏籬曲徑田家小,雲樹開清曉。”“疏籬”“曲徑”是典型的農家景緻,也是詞人於清晨所見近處之景,再往遠處看,籠罩在樹林上的雲霧漸漸地散開,時間到了清晨,分手的時分已在即。“天寒山色有無中,野外一聲鍾起、送孤篷。”三、四兩句承上而來,詞人的目光依舊停留在遠處,但見晨霧迷漫,帶著寒氣的山巒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分別的時刻終於到了,四野一片寂靜,只見遠處山寺鐘聲傳來,這給凄清的送別場面又增添了一層感傷色彩。詞作上片以“疏籬”“曲徑”“田家”“雲樹”“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繪一幅素淡畫面,畫面極為清靜淡雅,再襯以鐘聲,使得畫面富有動感,在這種環境中送別,心境自然是凄涼而憂鬱的。
下片轉而敘寫自己的心情。但詞人並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而是以一個個動作和畫面來達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馬尋亭堠,愁抱惟宜酒”是說送走心上人後,感到寒意襲人和愁意纏繞心間,於是便添加衣服,策馬揚鞭去找驛站,買些酒來驅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為偵察、瞭望的崗亭。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實質上是寫詞人之心寒愁濃。詞人又寫自己急急忙忙地尋找亭堠,說明其離愁之濃重。“愁抱”一句是全詞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強調了一種無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為本詞的主旨。歇拍二句,詞人又忽地轉入寫景“菰蒲睡鴨占陂塘,縱被行人驚散、又成雙”詞人飲罷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馬蹄聲聲,驚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鴨子,但很快它們又成雙地聚在一起睡著了。這本是鄉野常見之景,然實是詞人有感而發,藉此以襯托自己的孤單,寄託自己的“愁抱”。詞作下片以“添衣”“策馬”“尋亭堠”一系列行動,及鴨睡陂塘之景,側面寫出了詞人送別心上人之後無法抒發的“愁抱”,也暗示出詞人是位羈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極力在詞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緒,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來。
全詞鍊字度句,精鍊含蓄,疏密相間,勾勒微妙,語言深沉,格調超然。
《虞美人》,詞牌名之一。虞美人是著名詞牌之一,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后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本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完全相同。四用韻,兩平兩仄。第一句為七言句,平起仄韻。第二句為五言句,仄起仄韻。第三句亦為七言句,換平韻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協平韻。又第四句也有寫成7+3句式的(如下例中李煜詞作),且形成7/7/3三句押韻的格式,與常見格式比,多出一韻。
·春花秋月何時了?
⊙○⊙●○○▲(仄韻)
往事知多少。
⊙●○○▲(協仄韻)
小樓昨夜又東風,
⊙○⊙●●○△(換平韻)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協平韻)(此句為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結構)
·雕欄玉砌應猶在,
⊙○⊙●○○▲(三換仄韻)
只是朱顏改。
⊙●○○▲(協三仄韻)
問君能有幾多愁?
⊙○⊙●●○△(四換平韻)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協四平韻)(此句為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結構)
○平。●仄。⊙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宋神宗趙頊元豐初,在汴京為太學生,寫了一篇《汴都賦》,受到趙頊的賞識,被提拔為太學正。以後十年間,在外飄流,作過廬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蘇省)縣令等。宋哲宗趙煦紹聖三年(1096)以後,又回到汴京,作過國子監主簿、校書郎等官。宋徽宗趙佶時,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又外調順昌府、處州等地。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1121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逝世,享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