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蟲移行症

幼蟲移行症

移動性幼蟲疹是一種皮膚疾病。1874年Lee發現某些寄生蟲移行人體皮膚引起的線狀損害,定名為移動性幼蟲疹,但他不知道是什麼寄生蟲,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證實是寄生在狗、貓體內的巴西鉤蟲的幼蟲所引起,以後又發現某些線蟲絲蟲、絛蟲的幼蟲也能引起這種損害。

主要癥狀


皮膚幼蟲移行症

又稱匍行疹,病原為寄生於貓或犬的鉤蟲,如巴西鉤口線蟲和犬鉤口線蟲的幼蟲鑽入人的皮膚;其他線蟲如棘顎口線蟲等的幼蟲隨感染的魚被食入后也可引起。見於世界各地,但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為多見。幼蟲在皮下可存活數周至數月以上,在皮膚移行時引起劇烈的皮膚瘙癢,局部出現紅色丘疹,不久即發展成不規則的線狀紅斑性皮膚損害,搔破后可繼發細菌性感染。噻苯噠唑或丙硫咪唑治療有效,左旋咪唑軟膏局部塗敷也有效。

內臟幼蟲移行症

常見的病原體有犬弓首線蟲、貓弓首線蟲、曼森氏迭宮絛蟲、四川並殖吸蟲、廣州血管圓線蟲、棘顎口線蟲及海異尖線蟲。本病的共同病理特徵是蟲體移行部位形成嗜酸性粒細胞性肉芽腫或嗜酸性粒細胞性膿腫,有時可在局部找到幼蟲或童蟲。臨床表現隨蟲種及侵犯部位不同而異,常見癥狀有遊走性皮下包塊;侵犯胃腸道時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侵犯肝臟時出現肝臟腫大,並有輕壓痛;侵犯肺臟時出現咳嗽、氣喘,胸部 X射線檢查肺部可見浸潤性陰影;侵犯眼部時出現眼部腫脹、眼球突出、視力障礙,甚至失明;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出現類似腦膜炎的徵象,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有時也出現全身過敏性癥狀如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蕁麻疹等。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明顯增高,白細胞總數也增多,血沉加快,可見高球蛋白血症。血清免疫試驗對診斷有重要價值,有些病例需要作活體組織檢查確定診斷及病原。一般應根據病因進行病原學治療,病原不能肯定時可用廣譜驅蟲劑如丙硫咪唑或吡喹酮進行試驗治療。

病因

現僅扼要介紹弓首線蟲感染及顎口線蟲感染:
多見於3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也可發病,常有與犬或貓的密切接觸史。因犬或貓弓首線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成熟,故幼蟲常停留在肝、肺或腦等臟器內,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性肉芽腫的病變。本病發病緩慢,有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噁心、消瘦、腹瀉等癥狀;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明顯增多。幼蟲侵犯內臟時,出現相應癥狀。
可引起人體感染的主要是棘顎口線蟲,其成蟲寄生在貓、狗、虎等動物的胃壁,形成腫塊。蟲體成熟產卵后,蟲卵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化為第一期幼蟲,若被第一中間寄主劍水蚤吞食,幼蟲即在其體腔內發育為第二期幼蟲,劍水蚤被第二中間寄主淡水魚如黑魚、鱔魚等吞食后,幼蟲又在其肌肉內發育為第三期幼蟲並成囊,此時即具有感染性。雞、鴨可作為本蟲的轉續寄主。人食入未熟的受染魚肉后,幼蟲在小腸內脫囊而出,穿過腸壁,在人體內移行。在皮膚內移行時出現線狀匍行疹,在深部組織移行時引起局部腫塊。以面部最常受累,局部腫脹、皮膚髮紅、發癢甚至疼痛,並出現發熱、蕁麻疹等現象。腫脹一般在數天內消退,全身癥狀則持續稍久。偶可侵犯眼球、中樞神經系統、胸腔、膀胱等處,引起相應的癥狀和體征。

發病機制


當人體接觸含有此種蚴蟲的貓、犬的糞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經煮熟的含有此種蚴蟲的肉食,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魚類,青蛙、鱔魚。即可引起移動性幼蟲疹,此類蚴蟲多寄生於皮膚表皮下或皮下組織,故皮損多見,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內臟者。幼蟲在肺部移行,引起機體對蠕蟲的一種過敏反應。

臨床表現


在一定環境條件下,蟲卵發育成第三期幼蟲開始感染人體。幼蟲侵入皮膚后數小時即出現移動性幼蟲疹癥狀。幼蟲在皮內移行,開始局部自覺微癢,亦有呈現較硬小腫塊者,隨著蚴蟲在皮下移動,皮膚出現淡紅色蜿蜒曲折的線狀損害,微隆起於皮面,亦有呈條索狀者。長度不定,一般蚴蟲每天移動約數厘米,皮損繼續推進,可長達15~20cm,舊的損害可趨向消退,蚴蟲移動經過中,亦可暫時靜止數天甚至數月。有時蚴蟲常隨指甲搔抓而移動,可因繼發感染化膿,自覺間歇性刺痛或瘙癢,多發生於暴露部位,也可見於臀部、外陰。

併發症


移動性幼蟲疹可併發Loeffer綜合征,肺部暫時性、遊走性浸潤變化,血中嗜酸細胞可高達51%,痰中可達90%。

實驗室檢查


血嗜酸粒細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暫性浸潤可借肺部X線檢查顯示出來。

其他輔助檢查


移動性幼蟲疹的病理:動物幼蟲對人體不能適應,在人體內一般不能發育成熟,大多停留在幼蟲階段。因此,在人體內無成蟲或蟲卵可見;同時,幼蟲也不能達到其正常寄生的部位,而在移行經過的組織和器官內產生異位性病變。其在皮膚內通常穴居於粒層或棘層,隧道附近的皮膚內特別是在血管周圍有慢性炎症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線蟲蚴在皮膚內移行位置稍深,但炎性反應基本相同。

治療


1.內服噻苯噠唑(thiabendazole), 按25~30ml/㎏計,早晚兩次分服,連服2~3天。甲苯達唑100~200mg,口服,每天2次,連用3~4天,兒童酌減。
2.局部應用地塞米松乳劑薄膜封包,可減輕痛癢,使蚴蟲停止移行。
3.於皮疹表面可用液氮冷凍或用氯乙烷噴射能將幼蟲很快殺死。
4.皮疹面積不大範圍不廣亦可手術切除。
5.阿是穴針刺治療。

預后


移動性幼蟲疹舊的損害可趨向消退,蚴蟲移動經過中,亦可暫時靜止數天甚至數月。

預防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避免接觸被貓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中行走。兒童不要直接接觸狗、貓等動物。改善和注意個人衛生,兒童不要吸吮手指,飯前便后要洗手。勿吃不潔食品,勿食未煮熟的魚、肉類。在流行區工作要加強個人防護和飲食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