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民

文忠民

文忠徠民:1950年3月出生,陝西省長武縣彭公鄉方庄村人。1968年3月入伍,1969年7月【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文忠民,國防大學基本系畢業。入伍后歷任第21軍62師後勤部戰勤科參謀,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1974年起歷任連隊指導員,團組織股股長,蘭州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幹事、副處長、處長,總政治部組織部於事、副處長等職。1992年9月任總政治部組織部組織局局長,1996年2月任第26集團軍77師第16任政委(師長姚春陽),1998年8月任南京政治學院副院長,1998年12月任總政治部直屬工作部副政委。2004年任南京政治學院政治委員。1998年3月晉陞為大校軍銜,2001年7月晉陞為少將軍銜。曾被總政治部直屬黨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主要事迹


文忠民:三次部隊任職磨鍊
去年8月,我回到闊別20多年的西北邊防,重溫那魂牽夢縈的連隊生活。看到課堂上年輕指導員對黨的創新理論娓娓而談,訓練場上呱呱叫的“80后”、“90后”士兵,我彷彿又回到了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特別是三次部隊任職磨鍊,至今歷歷在目。
第一次紮根,“軍政全勝”思想和“金剛鑽”精神端正了我人生的方向
24歲那年,我在師機關5年多后,組織上安排我到連隊當指導員。
“文化大革命”后,軍事訓練長期處於被動消極的狀態,嚴重損害了部隊戰鬥力。1974年開始,軍事訓練轉向加強提高階段。1975年1月,鄧小平復出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對軍事訓練十分重視。他提出,要把訓練放在戰略問題的一個重要位置上。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我下到了連隊,我軍的優良傳統和戰鬥作風激蕩著軍營,我決心好好乾,不辜負領導的期望。我所在的八連在淮海戰役時曾被授予“軍政全勝”稱號。團副政委齊慶正告訴我:“你是八連指導員,要把‘軍政全勝’這面錦旗時常掛在心上。”八連生長在一個英雄紅軍團的戰鬥序列里,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這個團曾經參加過大大小小無數次戰鬥,被授予“金剛鑽團”榮譽稱號。團里有兩任團長是聞名全軍的戰鬥英雄,帶出一大批戰鬥英雄和模範。部隊駐紮在寧夏牛首山下,黃河岸邊,戰備、訓練任務十分繁重,生活非常艱苦。初到連隊,我馬上就被火熱的連隊生活同化了,那一種戰天鬥地的豪情、親密無間的友情和當英雄、做模範的濃濃氛圍,深深地感染著我。在我們的連隊里,大家最怕的不是接受任務、遇到困難,而是怕沒有任務、沒有困難,“給任務就是給光榮”成為大家共同的渴望。每遇難題的時候,大家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是“金剛鑽團”的新一代,困難只有一個,解決困難的辦法卻會有幾十個、上百個。訓練場上,官兵一個個都像小老虎,練得呱呱叫。很多老兵,一出手,手榴彈就是70多米;單、雙杠八練習大迴環身輕如燕;5公里越野和長途奔襲,個個都是“鐵腳板”、“飛毛腿”。連進攻,連防禦,那一次又一次演練,是一次又一次人生思想境界的攀登。連隊的戰鬥力在生成,官兵在勤學苦練中茁壯成長。
剛到連隊的一段時間,我常被一些戰士的思想問題牽著鼻子走。實踐使我醒悟到,送人一個饅頭,不如給他一把種田的鋤頭。我借鑒自己學哲學的經驗,在同志們的支持下,在完成上級布置的政治教育任務的同時,組織幹部戰士閱讀《實踐論》、《矛盾論》,並分專題進行輔導,幫助大家掌握正確分析問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一些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增強幹部戰士的榮辱觀念;強調教養一致,引導幹部運用一事一議等群眾性討論的方法,明辨是非;從一點一滴入手,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思想工作中,我注意熟悉戰士,依靠骨幹,情理並舉,以身作則,全連風正氣順,鬥志旺盛。師政治部曾總結推廣了這方面的經驗,《解放軍報》、《人民軍隊報》做了相關報道,受團嘉獎一次。
在連隊工作中,我把工作重心放在抓黨支部“一班人”上。堅持幹部學習日制度,想方設法增強大家的事業心和端正思想方法;經常同幹部談心,交流思想和感情;總結團結經驗10條,規範日常領導工作秩序;支持幹部的工作,維護他們的權威。老連長轉業后在長達7個月的時間內,連長一職空缺。我充分發揮副連長黃成欽的作用,並在排長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安排他們參加一些全連性工作,干他們樂於干而又得心應手的事。這樣做,一方面培養鍛煉了幹部,連隊的各項工作開始在全團領先;另一方面,我們幾個連幹部有更多的精力分析連隊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各類人員的思想和態勢,工作更從容、更有條理了。我先後與兩任連長搭班子,配合得十分默契,《人民軍隊報》用整版刊登了我與連長王炳軍團結共事的事迹。
原來在機關工作,接觸積極、先進面多。下連隊后,接觸實際問題多了,開始從理想化走到現實中來,懂得了一個終生受益的道理:不了解官兵,就領導不好官兵。此後,說話、辦事,既堅持原則和高標準,又能兼顧到幹部戰士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承受程度。組織領導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初步取得了連隊工作經驗,特別是積累了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帶好黨支部“一班人”的經驗,工作比較潑辣了。後來,我先後擔任團組織股長、蘭州軍區組織部組織處長、總政組織部組織局長,“軍政全勝”的思想和“金剛鑽”精神成為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第二次紮根,“一正、二實”成了我為人做事的行為準則
1996年春天,正當我在總政組織部組織局局長崗位上幹得紅紅火火的時候,總政領導決定讓我到濟南軍區某師任政委。
任正師職快4年,下部隊仍任師政委,家裡人不理解。我用當指導員的體驗說服他們,一則能走開機關幹部與部隊幹部交流的路子;二則到實踐中去學習,去幹事。雖然下部隊充滿風險,發展也可能比別人慢了,但這是難得的鍛煉機會。
我們師是一支由八路軍發展起來的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駐地既有甲午戰爭的遺址,又是抗日戰爭時期“地雷戰”的故鄉,著名的《苦菜花》就是從這裡傳向全國的。戰爭年代部隊先後參加過魯中反掃蕩,魯南、萊蕪、濟南、孟良崮、淮海、渡江、淞滬、抗美援朝等多次戰役及平康、金化地區防禦戰等,湧現出了14個英雄營連和一大批英雄模範。駐地5個縣級市,均是雙擁模範城。其中文登市宋家莊和231團二營,是我軍最早開展軍民共建的單位之一。
到師里后,見到的第一個人是師長姚春陽。他說:“我是第17任師長,你是第16任政委,我們一起把這段接力賽跑好。”
這個師好,首先是黨委班子好。師長是優秀黨員,常委中多數任過團長、政委,都是鐵鑄鋼打的人。突出特點是“一正”、“二實”。正,就是公道正派。實,就是求實務實。與這些同志共事,心靈天天在凈化。從高樓大院來到一線部隊,加深了對部隊實際情況的了解和認識。從出主意到作決策,提高了統攬全局、駕馭部隊全面建設的能力。由“一長制”到“兩長制”、“黨委制”,提高了帶好班子、用好機關的組織領導能力。從“紙上談兵”到實際帶兵,提高了運用方針原則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複雜問題的能力。
在總部時,我曾參與和組織制定、修改過《軍隊基層建設綱要》、《政工條例》等文件。下到部隊后,邊抓落實,邊思考怎麼才能做到既講得通又行得通?思想中求實、務實的成分越來越重了。“讓理智主導激情”,“不搞無效勞動”,成了我的口頭禪。破除粗放型領導方式,以嚴求實、以細求實、以實求實的經驗被集團軍推廣。在師改旅的轉折關頭,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的做法被軍區轉發。增強領導機關工作指導的科學性、指導員要提高“五種能力”的調研報告被軍區印發。炮團辦大學校的經驗、監督就是愛護和培養的做法被總政《政工通訊》刊登。230團衛生隊為兵服務的事迹,軍區報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破除粗放型領導方式,以嚴求實、以細求實、以實求實的經驗,炮團辦大學校的經驗,229團宣傳股為基層服務的經驗,229團後勤處長家屬自謀職業減輕社會負擔的事迹,先後在《解放軍報》作了宣傳。我撰寫的《論堅持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相統一的戰略指導思想》發表后,引起共鳴。我撰寫的《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的思想彙報,經軍區首長批示被軍區政工簡報刊登。
第三次紮根,科學發展的思想給了我走進矛盾、破解難題的力量、膽識和智慧
2003年底,首長找我談話,準備讓我從總部機關下到南京政治學院任政委,我欣然答應。
我們學院有一個“政治強、懂教學、會管理”的好班子、強班子。與我先後搭檔的院長王日中、王建偉和蔣乾麟文武雙全,可謂“黃金搭檔”。從史料記載看,我是第八任政委。第一任是陳英,任前是26軍政委。之後是潘啟琦,吳甲申,於德惠,祝耀宗,吳永川,蘇建軍。
學徠院是迎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曙光,沐浴著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春風誕生和發展起來的。30年來,學院經歷了從建校初期的短期培訓到正規學歷教育、從以學歷教育為主向以任職教育為主轉變的兩次跨越。我經歷了這兩次跨越。後者的最大特點是,從學歷教育為主向以任職教育為主轉變,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涉及辦學思想、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一系列重大變化,任務重、難度大。出任南京政院政委,是我入伍以來挑得最重的一副擔子。
從踏進校門的第一天起,我一直在思考市場化、信息化條件下如何充分發揮院校教育在軍隊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作用這個課題。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認同日趨多樣化的情況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了,如何讓生命線閃光,讓生命力旺盛?我們注重用科學發展觀回答和解決“建設什麼樣的政治院校”的問題,下大力改造通用學科,從根本上解決學科軍事特色不鮮明、交叉重複等問題,基本上完成了由學歷教育為主向以任職教育為主的轉變,學院進入全軍重點建設院校行列。我們注重用科學發展觀回答和解決“培養什麼樣的政工人才”的問題,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學員的頭腦,堅持教為戰、學為打的原則,堅持以提高解決部隊思想政治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能力為中心,讓學員帶著答案走,帶著思路走,帶著方法走,培養“政治強、業務精、懂軍事、善創新、紀律嚴、作風實”的複合型的新型政工幹部。我們注重用科學發展觀回答和解決“建設什麼樣的教員隊伍”的問題,按照“政治信念堅定、結構整體優化、綜合素質優良”的要求,組織實施“名師工程”,遴選出17位素質過硬、學術水平高、成果豐碩、群眾認可的專家教授,為他們繪製名師畫像張貼在學院的學術報告廳。每年撥出40萬元專款用於他們出版專著、到部隊調研、出國訪學等,擴大知名度。2004年以來,有4名教員晉陞為文職3級,1人晉陞為專業技術少將,這在建院歷史上是沒有的。由大師、名師主講的《輿論戰》、《黨的創新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3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我們制定“10、50、100”中青年教員隊伍建設目標,即今後5年,學院將培養出10名左右在軍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中青年專家,50名左右創新能力強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0名左右執教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學骨幹。與此同時,4年來,學院兩次對教研室主任隊伍進行調整,使全院教研室主任平均年齡降低5歲,達到38.1歲,文化程度全部在碩士研究生以上,實現了教研室主任隊伍的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
我到學院工作以來,院領導班子進行過兩次調整。在老班子里我算是年輕的,在新班子里,我算是“老大哥”。4年來,我們按照“政治強、懂教學、會管理專家型領導集體”的要求,堅持“八個方面統一思想”、“七個經常想一想”和“五個較真”,在班子內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欣賞、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圍。建立了學習、決策、執行和監督“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不僅有利於提高黨委的決策水平和落實力度,而且有利於黨委領導工作的心情舒暢、運行順暢,“扎紮實實搞論證,輕輕鬆鬆作決策,高高興興抓落實”。近年來。兩次組織測評,教員、學員對黨委機關的滿意度分別為98.6%和99.3%,學院第五次黨代會,院黨委常委都以全票高票當選。學院光榮進入全軍重點建設院校行列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院校行列;2個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建設領域,4個學科進入全軍重點建設領域,博士點、碩士點各翻了一番;教師中17位大師、名師走向全軍,胡濱教授出席全軍英模大會和黨的十七大。
從紅軍團隊到老八路部隊,再到全軍政治工作最高學府,我驚喜地發現,我的這三次紮根,正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步伐,伴隨著人民解放軍重大歷史變革的步履,勾畫了自己從一個不太懂事的青年成長為一名共和國將軍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