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
漢語詞語
末學是漢語辭彙,拼音mò xué,解釋為自謙之詞。
①膚淺無本之學: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②自謙之詞,猶言不才:末學小生,詞無足算。
(1)膚淺無本之學。多用作自謙之詞或自稱的謙詞。
《莊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學,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宋蘇軾 《與封守朱朝請》:“前日蒙示所藏諸書,使末學稍窺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2)指淺薄的學者。
漢 蔡邕 《劉鎮南碑》:“深愍末學遠本離直,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刪剗浮辭,芟除煩重。”
晉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論》:“末學庸淺,不達名教之本,牽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黃宗羲 《戴西洮詩文題詞》:“所接不過腐生末學,所讀不過毛頭制義。”
(3)猶後學。
宋 蘇軾 《謝應中制科啟》:“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學,以輔大猷。”
(4)指非正統之學。
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儒主傳統翼教,而碩士名賢之訓附之;雜主飾治捄偏,而傍蹊末學之談附之。”
詮才末學:低下的才能與膚淺的學識。多用作自謙之詞。# 低下的才能與膚淺的學識。多用作自謙之詞。
末學新進:1.謂後學初進身。含貶義。
末學膚受:指學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只學到一點皮毛。
末學陋識:末學:學無根底;陋識:學識膚淺。
末學後進:學識膚淺的晚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