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花

豆蔻花

豆蔻花,中藥名。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的花。我國雲南、廣東有少量引種栽培。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嘔之功效。常用於濕阻中焦,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舌苔濁膩,嘔吐呃逆。

入葯部位


花。

性味


味辛,性微溫。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行氣化濕,溫中止嘔。

主治


濕阻中焦,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舌苔濁膩,嘔吐呃逆。

配伍


治脹悶嘔吐、腸鳴泄瀉:豆蔻花3-5g,水煎服(陰虛內熱者忌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4.5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味偏辛,“陰虛內熱者忌用”(《中藥大辭典》)。

炮製


採集加工

夏季採取。揀去花梗,曬乾備用。

炮製方法

凈制:揀凈雜質(《湖北》)。
切制:切成中段,篩去灰屑(《浙江》)。

形態特徵


莖叢生,株高3米,莖基葉鞘綠色。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60厘米,寬12厘米,頂端尾尖,兩面光滑無毛,近無柄;葉舌圓形,長7-10毫米;葉鞘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自近莖基處的根莖上發出,圓柱形,稀為圓錐形,長8-11厘米,寬4-5厘米,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厘米,麥稈黃色,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小苞片管狀,一側開裂;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外被長柔毛,頂端具三齒,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白色,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唇瓣橢圓形,長約1.5厘米,寬約1.2厘米,中央黃色,內凹,邊黃褐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葯隔附屬體三裂,長約3毫米;子房被長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6毫米,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有7-9條淺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縱線條,頂端及基部有黃色粗毛,果皮木質,易開裂為三瓣;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約3-4毫米,暗棕色,種溝淺,有芳香味。花期:5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我國雲南、廣東有少量引種栽培。原產柬埔寨、泰國。

性狀鑒別


乾燥花朵,呈扁壓的長形塊片,外表淡黃色,外麵包被膜質狀的花被,有明顯縱脈,下端殘留花柄。商品中多數是花被的碎片,間有少數花梗。微有芳香。

論述


《飲中新參》:“開胃理氣,止嘔,寬悶脹。陰虛內熱者忌用。”

附註


本草的花(豆蔻花)、果實(白豆蔻)、果殼(白豆蔻殼)均可供藥用。豆蔻花還可入湯、入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