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至帖
唐代根據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
《妹至帖》
妹至羸,情地難遣①,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視之②。
①妹至羸,情地難遣:“羸”,(因病)衰弱,《國語·周語》:“此羸者陽也。”註:“弱也。”“情地”:處境,置身之地。②須旦夕營視之:“營視”:看顧,照看。
《妹至帖》與《十七帖》比較
由於是《妹至帖》草書,線條的中部運動較快,與行草和行書書作品《喪亂帖》、《頻有哀禍帖》等帖不同,由於草書和行草書的結體和速度不同,行書和行草作品更注重點畫中實。例如,《妹至帖》發筆處除“情”字外,多露鋒圓勢反手寫成,不似《喪亂帖》等帖那樣方圓變化多端。收筆處多迴旋變正手,如“至、情、地、遣、言、所、旦”等字,而這種變化在《頻有哀禍帖》僅兩處,計有“悲、增”二字;《孔侍中帖》(含《憂懸帖》)稍多,計“九、旦、想、能、忘”五字。
同為草書,《妹至帖》與刻帖《十七帖》草書諸帖相比,許多字的寫法和筆法相合之處較多,如“難”字的起筆與《朱處仁帖》“遂”字的起筆相似,“言”的筆勢與《天鼠膏帖》“膏”字相同;“妹”字的結體與《胡母帖》的“妹”字一致;“旦”字欹側變化亦與《旦夕帖》(《都邑帖》)同。
《妹至帖》展示
《妹至帖》紙質為灰色縱紋白麻紙,與《喪亂帖》、《孔侍中帖》用紙相同。
《妹至帖》的製作年代當為公元712年至756年唐玄宗在位時期。但保存良好,谷川雅夫認為“這是因為此帖多年來一直被貼在‘手鑒’上的緣故”。
富田淳撰文介紹《妹至帖》:“被貼在‘手鑒’上”的“手鑒”,是鑒定家鑒定古代墨跡時的比較資料。鑒定家將歷代著名書跡分割成數行,收於冊頁,作為比較資料。
《妹至帖》曾收於手鑒,並被切斷成二行十七字,然後與《喪亂帖》、《孔侍中帖》運用同樣紙張、同樣技法製成為王書響拓本。源高名(914-982)《西宮記》中有醍醐天皇駕崩記錄。據載,祔葬品中有王羲之書法三卷,即《樂毅論》、《蘭亭序》、《羸》等三卷,原本此三卷並非原跡,醍醐天皇於917年(延喜十七年)借覽保管於宜陽殿的“累代書法”,並令人模寫之。富田淳表述:“有人指出,此處所見之《羸》或許是指《妹至帖》”。若《西宮記》記載是指《妹至帖》,《妹至帖》則也許亦與《喪亂帖》、《孔侍中帖》同樣,是於公元710年至794年奈良時代舶載來日本的王羲之帖之一。因收於手鑒,保存狀態良好,在探討向拓本技術上亦為珍貴材料。由於中國歷代著錄不見此文,作為王羲之研究的新資料甚為重要。
1973年在日本五島美術館“昭和蘭亭紀念展”上首次公開於世。 2006年3月12日在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中展出。
王羲之像
王羲之唐代摹本《妹至帖》,2007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進行拍賣。《妹至帖》是唐代摹本,創作於7世紀或8世紀,1973年發現於日本一名家流傳下來的手鑒中。《妹至帖》起拍價2000萬元,叫價經2100萬至2200萬后無人繼續喊價。由於該價位尚未達到拍賣底價(拍賣底價預計在二千四百萬元左右),最終導致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