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龍灣鎮的結果 展開

龍灣鎮

廣東省雲浮市羅定市轄鎮

龍灣鎮位於羅定市西部,東部與泗綸鎮接壤,南連分界鎮,西部與信宜市為鄰,北部與加益鎮相連。龍灣鎮總面積126.4平方千米,省道S352線貫通龍灣鎮全境,距羅定城區53公里,轄11個村委和1個居委,197個村(居)民小組。至2018年底,龍灣鎮總戶數8912戶,總人口35864人,主要為漢族。

2017年,被廣東省林業局評為“廣東省林下經濟示範基地”。2018年,被廣東省專業鎮發展促進會評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南葯)”。

歷史沿革


龍灣鎮原稱扶合鎮,在唐至五代為鎮南縣地,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鎮南併入瀧水縣管轄。明萬曆五年(1577年)至清末屬西寧縣鎮南都,民國3年(1914年)西寧縣易名郁南縣,扶合屬該縣第十二區。
民國37年(1948年),第十二區易名鎮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4月,鎮南鄉改隸郁南縣第七區。1957年1月劃歸羅定縣管轄,1958年屬加益公社,1961年6月從加益公社分出,設扶合、旗山兩公社。
1963年10月合併為扶合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設扶合區,1986年11月撤區改設扶合鄉,1992年12月撤鄉改設扶合鎮。2005年11月12日更名為龍灣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灣鎮位於羅定市西部,中心區位於東經111°12′,北緯22°41′,西南部與信宜市為鄰,東南部與泗綸鎮接壤,西北部與加益鎮相連。全鎮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圩鎮面積2.5平方公里,距羅城52公里。

氣候

龍灣鎮全境屬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19℃,降雨量1650毫米,無霜期345天。

地貌

雲開大山
雲開大山
全鎮地貌屬羅定紅盆西段低山、丘陵區,屬 雲開大山山地,是高寒山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鎮有耕地面積14928畝,其中水田9800畝,旱地5128畝,山林面積141862.5畝,其中生態公益林69650畝,山地資源豐富,是較典型的山區鎮。
水資源
龍灣鎮共有水庫2個,建有小水電站14座,總裝機容量3655千瓦。
風能資源
廣核羅定亞婆髻風電場項目位於羅定市龍灣鎮亞婆髻山,總投資5.04億元,共有26台發電風機正常運行。2013年9月,該項目26台發電風機全部吊裝完成,全部帶電併網並投產運行,2017年累計上網電量約6995萬千瓦時。

行政區劃


2013年,龍灣鎮政府駐扶合圩,轄上賴村、旗垌村、榕木村、永樂村、雙合村、中安村、垌旺村、大石村、棠棣村、金充村、南充村11個村和龍灣社區1個社區。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鎮總人口330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38人。2014年末總人口35186人。全鎮大部分為漢族,占人口98%,兼有壯族和瑤族等。
2018年底戶籍總人口35801人,大部分為漢族,占人口98%,兼有壯族和瑤族等
截止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為19965人。

經濟


綜述

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820萬元,比2007年增長11%;完成工業總產值1093萬元,比2007年增長6.9%;完成農業總產值8637萬元,比2007年增長8.9%,農民人均純收入4844元,比2007年增長11.2%。兩稅完成85萬元;超額完成13.3%。
201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5665.1萬元,比2013年增長65.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00萬元,比2013年增長36.46%;農村人均純收入8850.7元,比2013年增長10.1%。完成財稅(地方庫)收入333.794萬元,比2013年增長25.96%。
2017年,龍灣鎮實現工業總產值9453.85萬元,農業生產總值2076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3754.7元,財稅收入242萬元。
2018年,龍灣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9910萬元,工業總產值4379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2.8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完成財稅收入255萬元。

第一產業

龍灣鎮[廣東省羅定市龍灣鎮]風貌
龍灣鎮[廣東省羅定市龍灣鎮]風貌
龍灣鎮主要農產品有木薯、玉米、龍眼、三華梨、蔬菜、蠶桑、氹(dàng)仔魚、山地雞、山豬、南葯,形成特色的農業產業生產基地。
龍灣鎮歷來有種植南葯的傳統。採取“政府+科研+龍頭+基地+市場+農戶”的模式發展南葯種植。以“十里南葯長廊”基地為基礎,輻射帶動100%村居委和100%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社、入社務工、自種南葯等途徑參與南葯產業發展。至2018年底,參與種植的農戶近6000戶,2萬多人,種植南葯廣藿香1370畝、肉桂4305畝、八角9841畝、益智2109畝、鬱金1276畝、金絲皇菊2000畝及沉香、杞子、巴戟、魚腥草、黑老虎、走馬胎等南葯共4萬多畝,每畝林地普遍有4000元以上收入,年均經濟效益遠超過一般用材林。全鎮有南葯種植專業合作社12個,南葯企業5家。
2017年龍灣鎮建設產業精準扶貧暨養生萬畝南葯種植示範基地。至2018年底,該基地累計投入約3600萬元,打造七大園區種植板塊,並根據藥用植物的生長特性,因地制宜地創造“藥用+茶+食材+景觀”種植、高中矮複合式種植、林下種植和短、中、長期相結合等多種種植模式,累計30種南葯種植面積達1.5萬畝以上。其中基於中醫藥文化主題“金花御景園”初具規模,預計至少可吸引20萬名遊客前來觀光遊玩,帶動第三產業效益5000萬元以上。同時,該鎮建設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南葯種苗組培中心,配套800畝大田種苗繁育基地。
2018年全鎮輸出南葯12000多噸,種苗5000萬多株,南葯產值9961萬元,佔全鎮農業總產值的3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318元。

第二產業

該鎮鑄造業歷史悠久,所鑄造的保健鐵鑊曾遠銷香港、澳門等地,1993年年產100多萬口,產值1000多萬元。2003年,該鎮有以鑄造、塑料、五金、水電、竹木加工、造紙、錫礦開採等資源型行業為主的鎮辦企業6家、村辦企業5家、民營企業82家。2003年工業總產值7846萬元,是1980年73萬元的107倍。
2008年,有鎮辦企業4家(主要為水電站),年產值6427萬元;村辦企業7個,總收入117萬元,純收入32萬元;民營企業(含股份制)82家,主要有投資3000多萬元的龍灣生態旅遊區等。全鎮初步形成以生態農業及旅遊業為主,水電、竹木加工、林化加工、食品、造紙為輔的資源型工業體系。

第三產業

2008年,全鎮有集貿市場1個,中型超市2個,個體、私營企業86家。

交通


2003年起,改造省道荔朱線公路,2004年工程全面完成。2005年,完成龍灣旅遊大道6公里公路建設,投入資金250萬元。2006年,完成龍灣至上賴11.2公里公路建設,投入資金246萬元;完成龍灣至雙合下雲3公里公路公路建設,投入資金57萬元。2008年,完成金充至公心坑1公里公路公路建設,投入資金20萬元;完成垌旺至沙瓮2.9公里公路公路建設,投入資金60萬元;完成棠棣至瓦屋1公里公路建設,投入資金15萬元。省道廣海北線從鎮內通過,並有公路連接相鄰各鎮,鎮通村公路22.50公里,已實現硬底化。

社會


基礎設施

龍灣鎮政府駐扶合圩,距羅城50公里。1979年時,扶合圩只有1條泥濘狹窄、凹凸不平的舊街道,面積0.80平方公里。從1996年開始,鎮政府陸續對舊街道進行改造,並於1996年開始建設面積約1.50平方公里的商住兩用的新街。2003年,圩鎮面積擴展到1.5平方公里。
2003年~2008年,共投入圩鎮建設資金300多萬元。2003年投入50萬元安裝路燈,投入100萬元新建市場1個。2005年,投入50萬元實現圩鎮通道全面硬底化。2008年,新建垃圾池一個,新村一個,圩鎮面積增加到3.5平方公里。
水電:2006年,全鎮自然村村村通電。2008年,全鎮沒有無電戶,農村到戶電價每千瓦時0.75元。有水庫兩座,自來水廠1間,自來水廠用戶389戶;有桶裝水生產線一條,可產桶裝水600桶/每小時。
電信:2008年,鎮設電信分公司,有幹部職工6人。2008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334門,電話裝機3250台。
郵政:2006年郵政電子化系統於投入使用。2007年12月移動公司在圩鎮開設溝通100服務廳,有幹部職工7人。2008年開通實時監控系統和ATM櫃員機自動取款業務。鎮郵政支局有幹部職工5人。

教育

2008年年底,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校1所,完全小學12所,教學點4個。全鎮校園面積78160平方米,建築面積36578平方米。有教職員工297人,中學在校生1701人,小學在校學生2848人,幼兒園在園324人。
2008年,全鎮有幼兒園2所,其中龍灣鎮中心幼兒園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有教學班5個,教職工10人,在園幼兒185人。寶穗幼兒園建築面積350平方米,有教學班4個,教職工8人,在園幼兒136人。

科技

2003年,鎮馬鞍電站投入100萬元進行技改。2005年,旗垌電站投入200多萬元進行技改。2008年,在旅遊區建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個。

文體

2003年,鎮文化中心通過省一級站驗收。獲市“文化建設先進鎮”、“廣播電視建設先進鎮”、“文明鎮”等稱號。2004年,再次獲市“文化建設先進鎮”稱號。2006年,獲羅定市農村文藝匯演三等獎。2007年在鎮文化中心舉辦羅定市西部地區文藝匯演,獲“西片文藝匯演一等獎”。2008年,創作粵曲《高歌一曲頌龍灣》獲“西片文藝匯演二等獎”,再籌資26萬元投入有線電視建設,全鎮有線電視用戶突破2000戶。

體育

2003~2008年,每年舉行春節運動會,比賽項目有籃球、乒乓球、象棋等。

衛生

全鎮有鎮屬衛生院1間,鄉村衛生站11個,衛生醫技人員共49人,全鎮有村級衛生站、診所11間,村醫11人。至2008年底,全鎮村級衛生站全部通過雲浮市審核驗收。
2007年,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015人,賠償人數1003人,賠償金額832774元。2008年,全鎮參合人數20091人,理賠人數1718人,理賠金額1582588元。
2008年7月,城鎮居民醫保參保居民148人,參保金額8760元,覆蓋率為90%,其中一檔12人,二檔136人。

旅遊


風景名勝

羅定龍灣生態旅遊區
羅定龍灣生態旅遊區
龍灣生態旅遊區位於龍灣鎮南充村,為次生原始森林,總 面積為13.1平方公里,山地屬雲開大山山脈,是廣東省最古老的陸地,山勢險峻,地形複雜。海拔高度在300-1251.5米之間,地形切割深,多形成“V”形谷。山中林木茂盛,植被層次豐富。
位於景區南北兩線峽谷內有有大型瀑布群,整個瀑布群落差為900多米。南線谷地有一道落差近600米的“雲開大瀑布”,有落差300多米的“龍灣高瀑”,落差100多米的“蓬蓬響瀑,該大型瀑布群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群。
景區內有至今仍存活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珍稀野生動物蠑螈和國家一類重點保護植物桫欏,其中有一株桫欏高達10米,堪稱廣東“桫欏王”。
景區內有明清時期“過山瑤”村落遺址、手工作坊時代的種藍染池遺址和耕作時代的農家舊址等,還有文物保護單位鄧公廟。
龍灣生態旅遊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省旅遊生態示範點”、“廣東省最美鄉村”等稱號。

地方特產

龍灣鎮當地農民開挖小魚塘,利用山溪泉水進行流水養殖的草魚,在本地俗稱為氹仔魚,是羅定市的特產美食。龍灣鎮氹仔養魚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過山瑤”的先民瑤畲族人,當時定居於此,喜食草魚,由於沒有面積較大的平緩土地可用作魚塘,遂在山嶺間、房前屋后的田地開挖成小魚塘(俗稱氹仔,面積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水深1.1至1.2米),養殖的草魚一般不上市出售,家家戶戶均養殖,留作逢年時節或招待貴客所用。現已成為一項傳統的家庭副業。在每年的清明前後,村民在魚塘放上適量的草魚苗,然後不定期放些青菜、雜草、木薯葉等餵養。氹仔魚生長周期一般在2年半左右,年長1.5公斤。在養殖過程中採取“捕大留小”或“捕大補小”的措施,及時把達到規格的魚捕獲上市,並補充魚苗,每口氹仔魚塘年產魚35公斤。
由於養殖氹仔魚全部採用青草和山溪泉水進行流水養殖,魚在氹仔中生長,猶如回到了天然河流中,無污染,病害少,所以氹仔魚肉質嫩滑、味道特別鮮美,有別於其他魚塘養殖的草魚,這種優勢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是魚生長時間長;其次是魚長期吃青草飼料;三是長期流動的山溪水水質純凈,沒污染;四是氹仔面積小,養分充足;五是養殖品種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