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芽囊原蟲病
人芽囊原蟲病
人芽囊原蟲病是一種疾病,術語消化內科。
疾病稱
芽囊蟲病
疾病類
消化內科
治療方案
疾病預防
預防應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糞便無化處理。保護水源、殺滅傳播媒介昆蟲。
人芽囊原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該蟲是寄生在高等靈長類和人類腸道內可致病的原蟲。
人芽囊原蟲可侵入腸粘膜上皮。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多數為自限性。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人芽囊原蟲,而且癥狀嚴重,治療十分困難。
預防應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糞便無害化處理,保護水源,殺滅傳播媒介昆蟲;輕微癥狀者無需治療,當大量寄生或出現嚴重癥狀時,可用滅滴靈,亦可用碘化喹寧治療。對飲食行業人員要定期檢查並及時治療。
人芽囊原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曾經長期被認為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酵母,近年來大量證據表明,該蟲是寄生在高等靈長類和人類腸道內可致病的原蟲。有關其分類地位爭論較久,曾先後被歸入孢子蟲亞門(1967)和肉足蟲亞門、阿米巴目、芽囊原蟲亞目(1988)。但是許多學者對這種分類提出異議。江靜波、何建國(1993)提出該蟲應屬芽囊原蟲新亞門,芽囊原蟲、芽囊原蟲目、芽囊原蟲科、芽囊原蟲屬。
形態與生活史:該蟲大小差異較大,直徑4—63μm,多數為6—15μm,形態結構複雜,體外培養有空泡型、顆粒型、阿米巴型和復分裂型4種類型蟲體,糞便中常見為空泡型。光鏡下碘染,空泡型蟲體呈圓形,直徑4—15μm。中央見透亮的大空泡。核呈月牙狀或塊狀。核數1—4個不等。顆粒型蟲體充滿顆粒狀物質,顆粒分為代謝顆粒、脂肪顆粒和繁殖顆粒3種,活體觀察阿米巴型蟲體形似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形態多變,體內有許多明顯的小顆粒遏制,移動極緩慢,復分裂型蟲體,一個蟲體分裂成3個、4個或更多。
人芽囊原蟲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有學者通過觀察研究,認為其生活史可空泡型—阿米巴型—空泡型。空泡型也可轉變為顆粒型和復分裂型。阿米巴型是致病型蟲體。其生殖方式包括:(1)二分裂;(2)空泡型蟲體中心出現顆粒,轉變為顆粒型蟲體,蟲體生殖顆粒發育成子細胞;(3)內二芽殖和(4)裂體增殖。
該蟲廣泛寄生於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以及狗、豬、貓、小鼠、大鼠、家兔、豚鼠、蛙、蛇、蚯蚓和家禽等,主要寄生在回盲部。
人芽囊原蟲感染可有癥狀型和非癥狀型。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帶蟲者可高達44.12%。感染重者可有消化道癥狀。如腹瀉、腹脹、厭食、噁心、嘔吐,甚至出現發燒寒戰等。腹瀉癥狀與蟲體數量有關,一般癥狀持續或反覆出現,可持續數日至數月,甚至幾年,間歇時間為數天或數月。慢性遷延性病程多於急性病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多數為自限性,其病程1—3天。
凡糞便中排出人芽囊原蟲的病人、帶蟲者或保蟲宿主都可成為傳染源。由於常在患者糞便中同時發現人芽囊原蟲與溶組織阿米巴的現象,提示這兩種原蟲具有相同的宿主,共同的傳染源和類似的感染途徑,糞便管理不當,使人芽囊原蟲通過水源、食物、及用具而傳播。有報道在52例患者中與豬或禽類密切接觸約半數以上(57.6%—75.0%),故認為應考慮接觸感染所致。有研究提示蟑螂是重要傳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性別、年齡、種族等在感染率上無顯著差異。
從糞便中檢獲蟲體可確診,常用方法有生理鹽水直接塗片和碘液染色法、固定染色法(如姬氏或瑞氏染色法)以及培養法。要注意與溶組織內阿米巴、哈門氏內阿米巴、微小內蜒阿米巴的包囊及隱孢子蟲卵囊甚至真菌相鑒別。血清學診斷幾乎無意義。
人芽囊原蟲呈世界性分佈,人群普遍易感。該蟲有無致病性仍是一個爭論的題目。近年來,頻有報道,在發展中國家感染率尤高。加拿大感染率為13%,瑞典為4.7%,日本為0.5%。德國HIV感染病人糞便檢出率為38%。腹瀉的旅行者中14.7%。美國男性同性戀者檢出率50%以上。國內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下。但有的地區可高達30.4%。據1988—1992年全國人體寄生蟲分佈調查結果,全國平均感染率為1.284%經加權處理,感染率為1.473(+-0.075)%。估計全國感染人數為1666萬,全國有廣東、福建、江蘇、河南、河北、湖北、吉林、黑龍江山西、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寧夏等22個省(市、區)查到人芽囊原蟲感染者,8個省(區)感染者超過全國加權感染率,四川感染率8.010%為最高,其次福建感染率為4.845%。
該蟲廣泛寄生於人和其它靈長類動物,以及狗、豬、貓、小鼠、大鼠、家兔、豚鼠、蛙、蛇、蚯蚓和家禽等,主要寄生在回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