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鳥龍
似鳥龍
似鳥龍 是白堊紀晚期的一種獸腳類恐龍,它們主要生活在美國、加拿大等北美洲地區。因為長得和大型鳥類非常像,所以才有了“似鳥龍”這個名字。似鳥龍的外形和大型的鳥類,只是它們還保留著長長的尾巴。似鳥龍的頭部比較小,眼睛很大,所以視野開闊,有良好的視力。高大輕巧的體形和強有力的三趾能夠讓它們飛快地奔跑。
似鳥龍屬(屬名:Ornithomimus)意為“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急速似鳥龍(O.velox)是根據一個腳掌與部份手掌來命名,這些化石發現於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丹佛組;但在加拿大發現了更好的化石,包括發現於埃德蒙頓地區的埃德蒙頓似鳥龍(O.edmontonicus),在省立恐龍公園則發現了一個保存極好的天然狀態標本(仍不清楚屬於哪種)。其他的似鳥龍化石則發現於美國東岸。
似鳥龍為雜食動物,吃動物和植物,例如昆蟲、小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蛋、水果、葉子等。它用兩條後腳走路,速度很快、很敏捷,跑起來的速度能達到每小時43千米,與鴕鳥的速度相當。似鳥龍是恐龍中智慧最高的一種 。
在恐龍家族裡,獸腳類可算是恐龍中的大“家族”,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世,著名的始盜龍、異特龍、暴龍、竊蛋龍都是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它們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裡多長有利齒。目前,絕大多數古生物學家都相信,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獸字當頭,這類恐龍大多是食肉的兇殘“殺手”,但獸腳類中也有一些種類的恐龍雜食,甚至吃浮游生物,如似鳥龍。
有翼飛行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學界的一個熱門討論話題。根據2012年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表明,恐龍進化出翅膀和羽毛的時間可能早於此前發表的想法。在對埃德蒙頓似鳥龍的化石進行細緻研究時,科學家發現類翼前肢和數百個細絲狀痕迹,說明它們長有羽毛。
似鳥龍所在恐龍種群的化石記錄的歷史比手盜龍早數百萬年。這一發明說明翅膀和羽毛出現的時間早於此前想法。不過,O.edmontonicus並不是一種會飛行的恐龍。據研究人員估計,它們的體重在150公斤左右,翅膀可能擁有其他功能,例如求愛或者孵化幼仔。
似鳥龍
似鳥龍兩足行走,頸和腿細長,擁有濾食能力,其食性與諾雷爾博士推測的似雞龍接近,體重只有2~4公斤的火烈鳥要維持活動能力的話,每日至少要濾400升的水,放大到似雞龍與似鳥龍,它們所需過濾的水便難以估量了。
現代火烈鳥
就算似鳥龍是一台晝夜開機的過濾機,那麼從古地理上看,在似鳥龍類較為密集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的德蘭赫勒地區,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國內蒙古等地,雖然當時環境相當濕潤,卻也難尋含有如此大量浮游生物的河川沼澤;即便有,也會因為季節變化而變化,浮游生物的數量基本上不可能全年都保持足夠的數量來滿足似鳥龍類的食量需求。
諾雷爾博士認為,從骨骼結構上看,似鳥龍類濾食營生的主要證據來自氣腔似雞龍的梳狀嘴喙構造與一些鴨類相似,如琵嘴鴨(shoveller duck)。琵嘴鴨是一種棲息於淡水水域的中型野鴨,它的嘴形奇特,吻端膨大呈琵琶狀,覓食多在淺水中挖掘淤泥中的食物,也從水中濾食。它形狀獨特的嘴裡長了一排像梳子一樣的角質狀組織。琵嘴鴨吸入河水,過濾掉泥沙,浮游生物細小的個體則通過角質狀組織過濾器進入腸胃。但此種構造並不只是鴨類動物所獨有,類似的構造在很多龜類、鴨嘴龍類動物上都有發現,如綠海龜(green turtle),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等,而這些都是植食性動物,靠進食高纖維、低蛋白質的植物為生。
此外,似鳥龍類頭骨並沒有用來濾食的適應性構造,這樣的腦袋插進水裡找食,後果恐怕不太樂觀。再退一步講,假如似鳥龍類真的以濾食為主要進食方式,那麼其發達的前肢所用何處?而似鳥龍如果是植食性的話,它的前肢就可以用來輔助進食,抓取食物。
除了角質喙,巴雷特博士還找了一個證明這類恐龍植食的有力證據。2003年,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晚白堊世地層中,中國和日本的古生物學家發現至少14具中國似鳥龍(sinornithomimus)化石中都有胃石,這是似鳥龍類食性的直接證據,說明似鳥龍類與許多現生的鳥類一樣,也靠胃石來消化食物。它們吞下石塊存放在胃內,用來磨碎和碾壓較硬的食物。現生鳥類的胃有強壯有力的肌肉囊袋,吃下去的食物經過胃部肌肉的運動,使存在胃裡的石塊互相摩擦,把食物碾碎成粘稠的漿糊狀。胃石成了對付粗糙食物最有效的工具。像很多鳥腳龍類恐龍,如鴨嘴龍(hadrosaurus)、禽龍(iguanodon)等吞噬大量植物的恐龍,也是靠此來消化大量食物的。
可見,角質喙與胃石的發現就是似鳥龍類以植食為主食性之最有力的證明。這種頗為奇特的食性特徵雖然在非鳥的獸腳類中很少見,但是發現具有植食性特徵的還有在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發掘出的竊蛋龍類的尾羽龍和切齒龍化石。這些發現,豐富了人們對恐龍動物群的生態習性的認識,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至少,我們已經知道,在7千萬年前的亞洲與美洲大陸上,一群群如飛毛腿的似鳥龍類無需整天窩在水邊,而是擎著樹枝或果子大塊朵頤呢!
這群恐龍在泥沼中的意外遇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罕見的,能反映這種恐龍社會習性的畫面。被困而死的是同一種類的幼年似鳥龍,這說明當家長忙於築巢或者孵化的時候,未成年的小傢伙們要自己照顧自己。
“那裡沒有已成年的或是正在孵化的幼體”,保羅如是說。保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一名探險家。內蒙古土地資源部的譚琳補充說:“當時,這些年輕的小傢伙們在自行漫步中。”
在其中一具保存完好細緻的骨骼化石中,能夠清楚地看到腹中的石頭和這個動物的最後一頓飯。
2001年,由保羅,譚先生和中國科學研究院的趙教授帶領的考察隊發現了這批化石。考察隊成員還包括蒙大納州立大學的大衛,密歇根大學的傑夫瑞,和從事專業探險的加布里埃爾。發掘工作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和David & Lucile Packard基金會共同贊助,發掘結果被刊登在2008年12月號的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
蒙大納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Varricchio說:“在現存的動物世界里,找到群體陷入泥潭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類似情況多發於帶蹄的哺乳動物,例如澳大利亞水牛,美國西部的野馬。
這群恐龍化石的第一塊骨頭在1978年被一位中國地質學者發現於戈壁沙漠一處荒涼的山丘腳下。20年之後,中日合作的團隊挖掘了第一具骨骼,並命名Sinornithomimus(中國似鳥龍)之後,保羅和他的同事們在山腳下擴大了發掘面積,一個接一個的恐龍骨骼被發掘出土。總計超過25具個體骨骼化石在這裡被發掘出土。根據這些恐龍的骨骼測定,它們的年齡從1歲到7歲不等。
為了能夠了解這麼多同類似鳥龍在同一地點被困而死的原因,發掘組十分認真細緻的記錄了所有骨頭的位置和岩石的分層。這些骨骼都被完好的保存,並面向同一方向,這說明它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一起死亡。
所有的細節驗證了這是一次遠古時期的悲劇。雖然大部分骨骼都平躺於地面,但它們的後腿部分卻深陷後面的泥土中。骨骼雖然保存完好,但它們的臀部骨骼都不見了,顯然這是另一種食腐動物在它們死後不久吃掉了最有肉的部位。
保羅說:“這些動物在泥沼中慢慢的死去,他們無助的掙扎只招來了附近的肉食動物或者食腐動物。”通常情況下,隨著氣候的變化、骨骼的風化和流失都會抹去死亡原因的直接證據。這次的發現為這批恐龍的死亡原因提供了很好的證據。
在骨骼周邊,由恐龍蹦跳所留下的印跡表明,它們曾試圖脫逃但失敗了。Varricchio說,發掘的結果讓他興奮的同時也感到很悲涼。他說:“我悲傷是因為我彷彿能看到它們是怎麼死的,這是我第一次在發掘化石的時候有這樣的感受。”
在說明了這個恐龍族群的組成和行為之外,這次的發掘也給到了對於這種恐龍足夠多的信息,甚至是顱骨和身體骨骼中最細小的部分。保羅說:“我們甚至可以知道它眼球的大小,‘Sinornithomimus’將成為世界上又一種被詳盡了解的恐龍種類。”
似鳥龍下目(ornithomimosauria)又稱似鳥龍類,是獸腳類恐龍中的一支,正如其名,似鳥龍類恐龍與大型鳥類,如鴕鳥、鵜鶘,在形態上相當接近,只是它還保留長長的尾巴。它們的頭部較小,其中多數種類上下頜無齒,有一雙大大的眼睛,所以視野開闊,有良好的視力。似鳥龍類的體型高大,輕巧苗條,強有力的三趾腳使它們能高速奔跑;而細長、頂端有爪的前肢可以捕抓食物。
似鳥龍
2001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雷爾博士(mark a.norell)對兩具來自蒙古戈壁,保存狀況相當完好的氣腔似雞龍(gallimimus bullatus)化石上面發現了其嘴喙的組織構造,嘴喙呈梳子狀,說明該種恐龍可能是採用濾食的方式來進食,就像現生的鴨類一樣。所以,諾雷爾認為沒有牙齒的似鳥龍類可能和似雞龍一樣,也是從溪流或池塘的淺水處,過濾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古生物處的恐龍專家保羅·巴雷特博士(paul m.barrett)經過長期的研究,綜合解剖學、埋葬學與古生態學等資料,對似鳥龍類的食性提出了嶄新的觀點,其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雜誌上。論文從這類恐龍的每日最低熱量收支分析,認為其浮游生物的食性,以及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等觀點都站不住腳,而似鳥龍類的角質喙與胃石顯示似鳥龍類應該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
他首先從似鳥龍類的體型推測,它們的每日最低熱量收支不可能靠浮游生物來維持。
假設似鳥龍類為熱血動物,按照奧斯特羅姆教授提出的恐龍的代謝作用與鳥類及哺乳類相似的觀點,巴雷特博士先以雀形目動物的新陳代謝標準來衡量似鳥龍類,體重440公斤的似雞龍(gallimimus)每日至少要43.57兆焦耳(mj)(1兆焦耳=239千卡)的熱量,這意味著似雞龍需要進食乾重3.34公斤的食物。而體重160公斤的似鳥龍(ornithomimus)每日至少要21.50兆焦耳的熱量,需進食乾重1.65公斤的食物;若以冷血爬行動物的新陳代謝標準來衡量,似雞龍每日至少要1.46兆焦耳的熱量,需進食乾重0.07公斤的食物。而似鳥龍每日至少要0.67兆焦耳的熱量,需進食乾重0.03公斤的食物。但是,恐龍是溫血動物,因此第一種衡量方法更正確。
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發掘小組在內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群年幼的似鳥龍的化石。這些死於泥濘河邊的似鳥龍距今大約九千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