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瘋牛病的結果 展開

瘋牛病

亞急性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

瘋牛病,又稱為牛海綿狀腦病,是動物傳染性海綿樣腦病中的一種。瘋牛病為朊病毒徠引起的一種亞急性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通常腦細胞組織出現空泡,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腦內解剖發現澱粉樣蛋白質纖維,並伴隨全身癥狀,以潛伏期長、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為特徵。

簡介


瘋牛病
瘋牛病
瘋牛病是主要發生在成年奶牛中的一種亞急性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以潛伏期長、病情逐漸加重、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最終死亡為特徵。瘋牛病於1985年首先在英國發現,然後傳播到歐洲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給全世界的養牛業造成了巨大損失,並影響到牛源材料相關的工業。特別是隨著瘋牛病的流行,由同一致病因子引起的人的新型克一雅氏病(俗稱人類瘋牛病)出現,導致了全世界對瘋牛病的恐慌,給動物和人類健康及國際政治經濟等領域帶來全球性影響。

癥狀


70%~73%的病牛出現的全身癥狀是體重下降和產奶量減少,絕大多數病牛後期出現心率緩慢(平均50次/min),呼吸頻率增快,強直性痙攣,糞便堅硬,兩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從最初出現癥狀到患牛死亡或急宰,病程可持續幾周到12個月[4。病理解剖肉眼變化不明顯,肝臟等實質器官多無異常。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局限於中樞神經系統,其特徵主要有:腦幹灰質兩側呈對稱性病變,腦灰質空泡變性、神經元消失和原膠質細胞肥大,神經纖維網有中等數量、不連續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經細胞腫脹成氣球狀,細胞質變窄。另外,還有明顯的神經細胞變性及壞死。神經細胞發生凋亡並形成空泡狀結構,使有關信號傳導發生紊亂,從而使動物表現出自主運動失調、恐懼、生物鐘紊亂等神經癥狀。

發病原因


早期的研究沒有成功分離到瘋牛病和其他相關疾病的病原,也沒有檢測到與感染有關的免疫反應。雖然提出了殺蟲劑和自身免疫反應等假說,但這些理論都不能解釋瘋牛病病原的特性。20世紀8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普魯塞納在瘋牛病的研究中發現瘋牛病的傳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稱朊蛋白),一種奇特的無核酸的蛋白侵染顆粒的作用,而沒有其他基於RNA或DNA的作用。
瘋牛病
瘋牛病
主要分佈在病牛的腦、頸部脊髓、脊髓末端等中樞神經系統,脾、淋巴結、肌肉和血液中較少,除此以外,包括外周神經在內的40多種組織中都很難檢測到其分佈。研究表明,1g瘋牛病病牛的腦組織經口攝入就可引起牛發病,而1g純的朊病毒抽提物可使1000萬頭牛感染髮病。朊病毒可被2%~5%的次氯酸鈉或90%的石炭酸經24h處理滅活,而紫外線、離子輻射、超聲波、非離子型去污劑、蛋白酶等能使普通病毒滅活的理化因子卻具有較強的抗性。

診斷

根據腦部受破壞的區域不同,朊病毒所致人類的庫魯病、克雅氏綜合症等發病的癥狀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腦,則會引起運動機能的損害;如果感染大腦皮層,則會引起記憶下降,最後進行性死亡。病理改變多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伴瀰漫性神經元退行性變和大腦皮質或神經節的海綿樣變。朊病毒的診斷除了根據特有的臨床特徵和病理學診斷外,要依靠實驗室的診斷。

檢測方法

實驗室檢測朊病毒的方法有很多種,動物傳遞實驗是早期判斷是否感染朊病毒的方法,它除了可以判斷人或者動物是否感染朊病毒之外還可以判斷感染的滴度和毒性。但是因為動物實驗耗時長,費用高,誤差大,所以已經逐漸被更快速準確的其他方法所替代了。將蛋白檢測技術和解剖學保存技術相結合的組織印跡技術可以用於檢測微量朊病毒,靈敏度和準確性都很高,但在臨床上需要採取組織標本,不適於快速檢測。斑點印跡法也需要組織樣本,且靈敏度較低,但是操作簡單,對設備要求也不高,適合大量樣本篩查。免疫印跡可以鑒定標本中特定的成分和顯示電泳圖譜,簡單快速,對設備要求也不高,有早期診斷價值,所以被廣泛使用。免疫組化是一種被研究人員反覆改進的成熟方法,優點眾多,已成為確診TSE病的金標準。
朊病毒實驗室確診的依據主要是腦組織中有PrP蛋白的檢出,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免疫組化和免疫印跡兩種方法。免疫學方法因為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方法多樣化,目前已經是檢測朊病毒的廣泛使用的主要方法了。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採用間接法和雙抗體夾心法來檢測抗原,方法快速、特異、靈敏、可定量、自動化等特點非常適合大批量樣本的篩查。此外,目前在血液樣本中具有較高敏感性且能夠對病毒進行檢查的方式為PCR核酸檢測技術,這種技術對全血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且是最有可能檢查出血液中是否病毒的一項技術,因此被廣泛地應用到捐贈血液的檢查中,但是因為朊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檢查核酸的一些檢測方式很難檢測出朊病毒。因此,在很長一段的時間內,如何從血液中快速檢測朊病毒成為了醫學界的難題。畢竟依據唯蛋白假說朊病毒都是由蛋白質組成,其主要成分為PrP,也是朊蛋白的一個亞型之一。在目前對朊病毒的研究中發現,PrP(prionprotein)是影響朊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造成傳染性海綿狀腦病需要PrP(prionprotein)參與其中,在Kocisko等(1994年)對PrP的研究中發現,PrP會促使PrP轉變成PrP,因此為朊病毒檢測奠定了基礎,雖然不能利用核酸檢測方法確定病毒類型,但是卻能夠通過對蛋白質的錯誤摺疊方式進行朊病毒檢測,也就形成了現如今經常用於檢測朊病毒的類“PCR”高靈敏度檢測方法,這種方法的全稱為蛋白質錯誤摺疊循環擴增技術(PMCA),此技術為臨床檢測是否有朊病毒感染提供了依據。

診斷方法


臨床診斷

瘋牛病的平均潛伏期為4~6a,一旦發病,病牛呈亞急性或慢性進行性功能紊亂,病初食慾、體溫接近正常,隨著中樞神經系統漸進性病變的加劇,呈現典型的神經癥狀,隨後出現全身癥狀。常見的神經癥狀是行為異常、共濟失調和感覺異常。有人認為,如果病牛同時表現出上述3種癥狀並且癥狀超過1個月時,就可認為該牛患了瘋牛病。行為異常主要表現為離群獨處、焦慮不安、恐懼、狂暴或沉鬱、神志恍惚、不自主運動(如磨牙、肌肉抽搐、震顫和痙攣等)、不願通過水泥地面、拐彎、進人畜欄、過門或擠乳等。病畜當有人靠近或追逼時往往出現攻擊行為。共濟失調主要表現為姿勢和運動異常,占病例的3%左右。病牛後肢運動失調,於急轉彎時尤為明顯。
患牛快速行走時步態異常,同側前後肢同時起步,而後發展為行走時后軀搖晃、步幅短縮、轉彎困難、易摔倒,甚至起立困難或不能站立而終日卧地。感覺異常占病例的90%左右,表現多樣。一類表現為對觸摸、光和聲音過度敏感,用手觸摸或用鈍器觸壓牛的頸部、肋部時,病牛會異常緊張、顫抖,用帚輕碰後肢,也會出現緊張的踢腿反應,病牛聽到敲擊金屬器械的聲音,會出現震驚和顫抖反應,病牛在黑暗環境中對突然打開的燈光會出現驚恐和顫抖反應,50%的病牛在擠乳時亂踢亂蹬。另一類是病牛的觸覺和聽覺減退,表現為反應遲鈍。以上3種臨床癥狀占瘋牛病病牛的87%左右,這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瀰漫性病變相-致。將病牛置於安靜和其所熟悉的環境中,有些癥狀可減輕,尤其是感覺衰退這種癥狀。羊搔癢病中出現的搔癢癥狀在病牛中也時有發生,但並不是主要癥狀。動物園中的牛科動物癥狀與家牛相似,但有些病例發病突然,病程快速。病牛最常見的全身癥狀表現為體質下降(78%)、體重減輕(73%)和產奶量減少,絕大多數病牛食慾良好。在臨診期的某些階段,大約79%的病牛出現--種全身癥狀和一種神經癥狀。從初顯癥狀到患牛死亡或急宰,病程可持續幾周到12個月,最終病牛因癥狀加劇而不活動並死亡。

病理診斷

當可疑BSE病例被屠宰后,首要的診斷方法是病理組織學檢查,這是評價其他方法是否有效的標準。剖檢病牛屍體的肉眼病理變化不明顯,肝臟等實質器官多無異常。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局限於中樞神經系統。腦組織切片鏡檢,病牛的腦組織神經元數目減少,原膠質細胞肥大,腦兩側灰質神經叢對稱性海綿狀病變和腦千神經核的神經元空泡化,腦組織中澱粉樣核心周圍有海綿狀變性形成的“花瓣”,組成雛菊花樣病理斑的特徵性病變時即可診斷為BSE。神經元的特徵性病理變化在延髓、小腦腹側角處延髓、腦橋和中腦處的腦橫切面切片中較常出現,變化也較-致。尤其在延髓的孤束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的發生頻率很高。因此,檢查大腦橫切面神經元的空泡變性等退行性變化是診斷BSE發生初期的常規方法。有資料顯示,80%的可疑BSE病牛,只檢查延髓處的--張切片即可確診該病,而且此切片的檢出率相當於用更複雜方法確診病例的99.6%。

預防


瘋牛病的感染路徑主要是由消化道引起,而且由於朊蛋白的特殊性,現階段還無法利用抗體疫苗進行有效的預防治療。所以,目前對瘋牛病的預防控制手段主要為隔斷傳播途徑、滅除傳染源。已有大部分國家採用對牛群、飼料、屠宰產品等的防控,避免朊蛋白潛在隱患造成瘋牛病的四散。

牛群防控

為了防止瘋牛病再次給人類造成傷害,目前歐盟已經對瘋牛病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管控措施,歐盟設立了許多專業的瘋牛病檢測機構,這些機構可通過對牛的部分組織器官進行迅速、精準的檢測分析。進行檢測的樣本來源於在市場流通的牛、突然暴斃牛、由於特殊原因進行屠宰的24個月以上的牛等等。為了更好的防控瘋牛病,美國農業部門多年來一直嚴格執行“BSE監控和准入制度”的要求;並且,美國農業部門建議實行國家認證體系,對國際市場中的所有的流通畜禽產品進行追蹤檢測。自2001年來,我國農業部門依據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制定的相關標準,向全國推行瘋牛的檢測計劃,主動與被動地對我國瘋牛病進行檢測。著重對進口牛群,甚至胚胎以及其後代進行全方位的跟蹤調研,這一類的牛群一定要長期進行監測。

飼料防控

飼料,泛指一切人類飼養動物的食物,一般狹義上來說飼料就是指農業或者牧業飼養的動物的食物,因此其安全問題直接關乎著畜產品的食用安全。所以,重視飼料安全問題顯得尤為迫切,要想從根源上做好飼料安全的防控工作,首先要清晰認識到飼料在整個畜牧生產中的作用與地位,對飼料安全造成影響的多重方面,飼料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以及先進科技給畜產品安全性帶來的重要影響。對飼料安全的保障工作非常艱辛、仔細且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不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而且要探索先進的飼料新技術,完善飼料加工工藝,才能從根源解決安全問題。要想實現畜牧安全可持續發展和人類食品安全,則必須探索開發新的飼料技術與產品。

屠宰產品防控

現階段,我國在針對肉牛屠宰的安全風險管控工作,還存在一定的欠缺,急需建立與完善相關的對屠宰產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可以借鑒世界各國為了降低瘋牛病的風險,強化對瘋牛病的監測所指定的相關制度,例如加拿大的牛廢棄物管理條例,有效的提高了瘋牛病的監管力度;美國農業部門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嚴禁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添加任何牛下腳料,針對三十月以上年齡牛的感染力極高的器官進行隔離處理;日本則因為2001年檢測出第一例BSE之後,便開始對所有屠宰牛進行逐一BSE檢測,做到絕不漏放。

防治對策


歐盟的安全管理

2001年,歐盟成立了完善的質量控制管理機構——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主要負責監視整個食品鏈。歐盟出台了一系列關於BSE控制和飼料安全的法規,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1)BSE被動監測與主動檢測計劃及捕殺政策;(2)剔除指定風險物質(SRM);(3)安全地銷毀風險物質;(4)動物源性飼料禁令。
歐盟強化了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標準,實施嚴格而統一的質量安全體系。歐盟在1996年開始實施HACCP體系,並在歐盟食品衛生法中作出規定,要求畜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必須認識到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應注意質量安全,並確保在HACCP系統上建立、實施、維持和修正適當的畜產品安全措施。為應對瘋牛病問題,歐盟於1997年開始逐步建立了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以作為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按照歐盟《食品法》的規定,食品、飼料、供食品製造用的家畜,以及與食品、飼料製造相關的物品,其在生產、加工、流通的各個階段必須確立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

加拿大的安全管理

加拿大於1997年通過了《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法》,組建了加拿大食品檢驗局,統一行使包括飼料和畜產品在內的食品安全監管和執法權,實旅農場食品安全認可計劃和瘋牛病防範計劃。

美國的安全管理

美國的安全措施主要有:健全的畜產品質甓安全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對畜產品生產、加工、貯運、銷售過程進行全程式控制制;嚴密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組織機構體系;強化生產源頭控制和進出口檢疫。美國國會通過法律的制定來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制定質量標準體系是其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

荷蘭的安全體系

荷蘭推行奶牛健康和健康記錄的主要措施為:每一頭奶牛必須擁有健康證明(強制性),經常性疾病控制檢疫、監測奶牛登記註冊(強制性)。對於飼料荷蘭電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只有符合IS09002質量管理標準和HACCP技術標準並獲得優良製造實踐證書的企業才允許向牧場提供混合飼料。由動物飼料商品委員會負責簽發優良製造實踐證書,由動物飼料質量服務機構和全國牲畜肉類檢測服務機構負責產品檢驗和對質量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監督。飼料製造過程的質量保證通過執行以下標準來實現:質量管理標準,用料成分檢測標準監測有害成分),飼料製造設備的技術標準,製造和儲存的衛生標準,飼料產品最終檢驗標準(成分和質量),最終產品和用料的運輸、儲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