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彬村

廣東省饒平縣新圩鎮下轄村

長彬村是廣東省饒平縣新圩鎮下的一個自然村,也是新圩鎮的鎮中心。村內以出產種植業為主要產業。養殖業為副業。

目錄

簡介


長彬村是潮州市一個自然村,相鄰潘段村,錦華村,田中村,人傑地靈,人勤物豐,物產豐富
主要農產品:正冬瓜,青竹梅
企事業單位:水利電力管理所,農業技術推廣站,計劃生育辦公室,中國農業銀行支行新圩營業所,人民政府辦公室
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暗藏三朝古建築群
潮州古村寨,是潮州民居藝術長廊中一朵朵爛漫的山花,她們綻放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散發著沁人心脾的幽香。近日,我市又有4座古村寨入選“廣東省古村落”,受到世人的矚目。然而,在千年古城之中,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古村寨,仍然暗藏深閨少有人識。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歷經元、明、清三朝形成的“一村十八寨”,便是時代角落裡一串遙遠的嘆息。
目不暇接的古寨
寒冬的一天,冷雨初歇,記者深入新圩鎮長彬村,在村裡多年從事文化工作的陳成泉老人引領下,逐一探訪“一村十八寨”的奇特風貌。
穿過雨後泥濘的村道,一座古樸的環型建築映入眼帘,石砌的方形門樓上方,赫然刻著“長彬樓”三字。陳成泉說,這是塘邊寨,因長彬古時稱“塘邊”而得名,它也是村裡規模最大的古寨,人們又俗稱它“大寨”。走進寨門,只見寨中巷道交錯、廳室次第,石徑灰牆爬滿青苔,老屋古井寫盡滄桑。有些房子已經倒塌,只留下殘垣斷壁,還有幾間是現代重建,但由於當地人習慣用石塊修砌房子,新房融在古寨之中,竟也渾然天成。據有關資料記載,塘邊寨創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修寨門,命“長彬樓”之名,總面積約5230平方米,鼎盛時期住戶達350人以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塘邊寨住戶陸續外遷,如今寨中只剩下10餘戶,多為留守老人。
塘邊寨不遠處,是羅厝寨。這也是一座圓寨,寨樓名為“永彬樓”。與塘邊寨不同的是,它規模極小,全寨僅有圍屋10餘間,中間是寨埕,有一口古井,看上去有點像一座“四合院”。羅厝寨雖小,年代卻比塘邊寨還要久遠,創建於元朝至元十六年(1350年)前後,而且保存更加完好。有意思的是,創建羅厝寨的羅姓早已外遷,如今寨中住戶均姓陳。
隨著行程的深入,一座座古寨相繼呈現,夏彬樓、睦春樓、肇彬樓,各不相同的建築風格,異曲同工的古老質樸,讓人彷彿置身古寨的展覽會。
無法挽回的遺憾
古建築的殘缺,有些是歲月流轉的美,有些卻是無法挽回的遺憾。當來到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嚴厝寨時,記者看到,這座300餘年的古寨已經面目全非,寨門“春彬樓”只剩下幾級掩埋在沙土中的石階,外牆也倒塌了大半。陳成泉告訴記者,嚴氏初時在此地散居,后因盜賊常來滋擾,便籌建嚴厝寨,面積約2961平方米,為寨樓命名“春彬樓”。後來嚴氏陸續外遷,陳姓入住,把“春彬樓”改名為“東彬樓”。近代部分建築物倒塌,一些村民於是改建了新房。
雖然嚴厝寨風采盡逝,但村民依然引以為傲。採訪中,一名住在該寨的村民對記者說,嚴厝寨在各寨中最有特色,6條直巷、3條橫巷,布局清晰工整,相當氣派。但是當記者四處尋找寨門的石匾時,這名村民卻指著空地上一堆雜柴說,“在那下面擱著呢。”他也許還不知道,雜柴所掩蓋的,不僅僅是一塊破石匾,更是一段值得自豪的歷史。
比嚴厝寨破壞更加嚴重的是後埔寨和新寨。據記載,後埔寨創建於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寨樓名為“陽春樓”,是該村最早建立的古寨;新寨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約1800年),寨樓名為“長澤樓”,是該村最遲建立的古寨。但這一頭一尾兩座主要古寨,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因而“一村十八寨”也就成了“一村十六寨”,令人無限惋惜。
難以預料的命運
從佔地七畝半的塘邊寨,到不足360平方米的月厝寨;從近700年歷史的後埔寨,到200餘年時光的新寨。走過“一村十八寨”,像是走進了一段跨越三個朝代的鄉史。現如今,大部分村民已經遷出寨外,築起了新房,但古寨依然默默承載著那些歷史,向世人展示著這個山村曾經的興旺。
正如陳成泉成說,一座村莊擁有十八座古寨,座座格局各不相同,這種現象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是十分罕見的。個別古寨的倒塌固然可惜,但更加可惜的是,倖存下來的16座古寨,如今還沒有一座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也許隨著時代的變遷,這16座古寨最終難逃消亡的命運。
長彬村位於饒平縣中部半山區丘陵地帶,距離黃岡縣城17公里,從市區驅車前往至少也要1個多小時。在新圩鎮工作的李先生說,長彬村的古寨雖然富有特色,但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外界基本無人知曉,更得不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加上古寨群規模不小,一旦認定為文物,修復、管理、保護所需的資金數額將會十分巨大,山區有限的經濟條件是遠遠無法承擔的。目前只能希望村民認識到古寨的價值,自覺提高保護意識,不要讓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逐漸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