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東漢末年曹操創作的四言詩

《短歌行二首》,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第一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第二首詩借禮讚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堅守臣節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漢室之志,決無代漢自立之心。

兩詩珠聯璧合,莊重典雅,內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內容和意義完全熔鑄於濃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現了曹操的人格、學養、抱負和理想,充分顯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詩品。

作品原文


短歌行二首
其一
書法作品《短歌行》
書法作品《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䜩 ,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 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珪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 ● 對酒當歌:一邊喝著酒,一邊唱著歌。當,對著。一說是應當的意思。
● ● 幾何:指歲月有多少。
● ●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嘆人生短暫之意。苦,患。
● ● 慨當以慷:猶言“當慨而慷”,指宴會上的歌聲激昂慷慨。當以,這裡是“應當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應當用激昂慷慨的方式來唱歌。
● ● 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裡代指酒。
● ● “青青”二句: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寫姑娘思念情人,這裡用來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子,對對方的尊稱。衿(jīn),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裡指代有學識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慮連綿不斷。
● ● 沉吟:原指小聲叨念和思索,這裡指對賢人的思念和傾慕。
● ● “呦呦”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yōu)呦,鹿叫的聲音。蘋,艾蒿。鼓,彈。
● ● 掇(duō):拾取,摘取。一說掇為通假字,通“輟(chuò)”,即停止的意思。
● ● 越陌度阡: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 ● 枉用相存:屈駕來訪。枉,這裡是“枉駕”的意思。用,以。存,問候,思念。
● ● 契闊:契是投合,闊是疏遠,這裡是偏義複詞,偏用“契”的意義。䜩(yàn):通“宴”或“讌”,宴飲。 
● ●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 ● 海不厭深:一本作“水不厭深”。這裡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意思是表示希望儘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 ● “周公”二句:引周公自比,說明求賢建業的心思。哺(bǔ),口中咀嚼的食物。《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時居於岐山之下,被封為西伯,即西方諸侯的首領。
● ● “三分”二句:相傳當時天下分為九州,周文王統轄六州,所以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說。曹操在此亦說“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說獻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劉漢統緒,是他在不遺餘力而努力維護的結果。
● ● “修奉”二句:謂當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勢下,仍遵命唯謹,持守臣禮,毫無不臣行為,應給朝廷供給的所需物資,都能按時保質保量奉獻。貢獻,謂進奉,進貢。《荀子·正論》謂“夫是之謂視形勢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臣節,臣子的禮節、職分。隆,一作“墜”。
● ● “崇侯”二句:商紂王聽信崇侯虎讒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這兩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並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覺察出獻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騎校尉伏完曾勾結董承計誅曹操事。
● ● 見:被。赦原:赦免原諒其過。商紂王欲證姬昌是否有聖人之能,便殺質於殷的姬昌長子伯邑考,並烹為羹以賜之。姬昌知紂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紂王據此以為西伯並無聖能,便生赦意。又經西伯之臣閎夭、散宜生等人營救,於是西伯被赦。
● ● “賜之”二句:西伯姬昌被釋放后,向紂王獻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並請求廢除炮烙之刑。紂王以為姬昌誠信,許其所請,且賜弓、矢、斧、鉞,授專征之權。《竹書紀年》帝辛三十三年:“王錫命西伯得專征伐。”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漢獻帝曾下詔“君(曹操)糾虔天刑,章厥有罪,犯關干紀,莫不誅殛”。曹操在此舉文王故事,實為自贊獻帝詔己得專征伐甚宜。鉞(yuè),古代兵器,形狀像板斧而較大。征伐,一作“專征”,古代帝王授予諸侯,將帥掌握軍旅的特權,不待天子之命,得自專征伐。
● ● 為仲尼所稱:指孔子讚美周文王。仲尼,孔子字。
● ● 達:顯貴。曹操舉文王例以證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漢,喻自德足堪與周文王相伯仲。
● ● 殷:朝代名,即商。商的第十代君王盤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邑(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 ● “齊桓”二句:齊桓公的功績,就在於創造了“為霸之道”。齊桓即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在位時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並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北戎,營救邢衛兩國,制止了戎狄對中原的進攻,聯合中原諸侯進攻蔡楚,和楚國會盟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還安定東周王室的內亂,多次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稱讚齊桓公的“為霸之道”,就是看重“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計就是對齊桓公“尊王攘夷”謀略的發揮和發展。
● ● “九合”二句:春秋時齊桓公根據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諸侯”的宏觀圖霸方略,曾採取了八條措施。在此八項措施的基礎上圍繞解決團結中原諸侯,與楚爭鬥,穩定周室等大的國際政治軍事爭端。先後組織舉行了十五次會盟。其中意義重大的有九次,即“九合諸侯”。周襄王二年(前650),王子帶勾結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陽),焚東門。齊桓公使管仲會秦、晉伐戎之師並戍守周室。此即“一匡天下”。一說“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 ● 不以兵車:指齊桓公稱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實了取信於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條得力措施。
● ● “正而”二句:《中國歷代戰爭史·齊桓公之霸業》:“中原諸侯皆崇信齊桓公,懷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後,中原得免陷於崩潰者,實皆由於齊桓公創導霸業之力。”又“桓公為人,豁達有大度。”管仲評齊桓公:“無小智惕而有大慮。”諸論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譎”意。“歸魯之侵地常潛。歸衛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歸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齊桓公“正而不譎”之重大史實。譎(jué),詭詐。
● ● “孔子”二句:夷吾,即管仲,春秋時期政治家。《論語·憲問》:“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謂:“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時,唯獨推崇齊桓公與管仲之功的讚詞。
● ● 廟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時供的肉。《左傳·僖公四年》:“太子祭於曲沃,歸胙於公。”
● ● 小白:齊桓公名。呂世安《中華全史演義》:“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襄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齊桓公雖有大功於周,卻不敢受周襄王所賜之大禮事。爾:這樣。
● ● 天威在顏咫尺:寫自己對劉漢皇帝誠惶誠恐,遵命唯謹貌,表示雖有功而不失臣節,表示要像齊桓公一樣維護周王的尊嚴。天威,天子的威嚴。《尚書·泰誓上》:“肅將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嚴。在顏,即不違顏意,即特別親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嚴。咫尺,指距離很近。《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
● ● “晉文”二句:晉文即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六十二歲時由秦送回即位。即位后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使國力強盛,又平定周的內亂,迎接周襄王複位,以“尊王”相號召。城濮之戰,大勝楚軍並在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 ● “受賜”二句:珪瓚(zàn),古代的一種玉制酒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硃紅色的弓。古代諸侯有大功時,天子賞賜弓矢,使“專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五天之內以晉、秦、齊、宋多國部隊九萬人,一舉擊潰楚軍十一萬人,大獲全勝。周襄王為嘉獎其勞,於五月十六日在踐土王宮接受朝覲時,賜給晉文公如下獎品: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
● ● 廬弓:形似戟的一種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 ● 虎賁(bēn):勇士,武士。
● ● “威服”二句: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勝楚軍,於周襄王二十年(前632)五月十四日以戰楚得勝之師率晉、宋、齊、魯、鄭、陳、蔡、邾、莒等國在踐土會盟,並向周襄王獻上楚國的戰車和俘虜。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內史叔興父,以策命晉侯為侯伯,即為諸侯之長。周襄王慰勞道:“自伯舅(齊桓公)即世,荊楚復強,憑陵中夏,得叔父仗儀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賴叔父之休,豈惟朕躬。”又慰囑:“王請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各國諸侯亦公認晉文公為霸主。
● ● “八方”二句:《中國歷代戰爭史·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一戰定霸,業績輝煌,蓋自齊桓公殂謝以來未有之盛也。”亞,次於。
● ● “河陽”二句:河陽,古縣名,春秋晉邑(今河南孟縣西)。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十月,因許國附楚,晉文公率晉、宋、齊、魯、鄭、陳、蔡、邾、莒、秦諸侯盟於溫(古國名,建都於溫)即河陽(今河南孟州西)。晉文公這次大會諸侯,並召請周王到河陽之舉,名為朝見周王,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 ● 是:一作“是以”。紛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馬融《長笛賦》:“紛葩料漫,誠可喜也。”此處用“紛葩”意在形容晉文公河陽之會後,因諸侯召天子,譎而不正,致使輿論嘩然,沸沸揚揚,批評其導致的不良社會效應。

白話譯文

其一
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鬱長久填滿心窩。
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那穿著青領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麼時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
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裡才有它們的棲身之所?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
我願如周公般禮賢下士,願天下英傑真心歸順我。
其二
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為三份,他有其中的兩份。
整治貢品來進奉,不失臣子的職責。
只因為崇侯進讒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為送禮而赦免,受賜斧鉞征伐的權力。
他被孔子所稱讚,品德高尚地位顯。
始終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後世流傳遍。
齊桓公擁周建立功業,存亡繼絕為霸首。
聚合諸侯捍衛中原,匡正天下功業千秋。
號令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為磊落不欺詐,美德流傳於身後。
孔子讚美齊桓公,也稱讚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賜肉與桓公,命其無拜來接受。
桓公稱小白不敢,天子威嚴就在咫尺前。
晉文公繼承來稱霸,親身尊奉周天王。
周天子賞賜豐厚,儀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晉文公聲望鎮諸侯,從其風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傳遍,名聲僅次於齊桓公。
佯稱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陽,因此大眾議論紛紛。

創作背景


關於第一首詩的創作時間,學術界大致有五種說法。一是在蘇軾《赤壁賦》中“橫槊賦詩”言語的基礎上,《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這首《對酒當歌》,時間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賢說,出自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願望,蓋與《求賢令》作於同時。”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賓主唱和說,此主張發自萬繩楠,他認為此詩作於漢建安元年(196),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之際,曹操與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時行樂說,但沒有考證具體時間。此說由沈德潛發之,《古詩源》卷五:“《短歌行》,言當及時為樂也。”五是王青的作於招待烏丸行單於普富盧的宴會上的說法,時間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至於第二首詩,學術界也難以確定其具體創作時間,只能大致推斷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諸子為侯;建安十七年(212)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隨著權勢的壯大,地盤的拓展,曹氏集團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漢自立之心。當時東吳孫權瞅準時機遣使上表大說天命而稱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跡。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這種樂曲的唱法已經失傳。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短歌行二首》。
其一
《對酒當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而這首《對酒當歌》按照詩意可分為四節。
開頭八句,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為求賢而發愁,其宣傳作用不言而喻。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裡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這八句表面上看很像《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裡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這裡曹操似乎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賢才”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他那裡施展抱負。因此,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裡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對此詩的評價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說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這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接著八句情味則更加纏綿深長。“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在這裡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這首《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裡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裡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沉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第三個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詩歌表達的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因為曹操不斷地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或許會顧慮“人滿為患”;所以曹操在這裡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說這種話也是作者用心周到的表現。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裡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最後八句的前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說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像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確切地點明了此詩的主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說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有些誇張。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裡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總起來說,這首《對酒當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那個時代,曹操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後人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其二
《周西伯昌》是一首詠史詩,詩人意在借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的史事向內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跡。通篇以時間先後為序,結構層次分明:開頭“周西伯昌”十五句寫周文王,中間“齊桓之功”十五句寫齊桓公,最後“晉文亦霸”十三句寫晉文公。曹操寫他們,強調了他們的功業和德行。此外還特別突出了他們雖然有蓋世的功業,但始終尊奉天子的史事。
在詩中,曹操讚頌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成就偉業的歷史人物,實際上是借他們來抒發自己的雄偉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勢下,猶能奉事殷紂,故孔子盛稱“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但紂王親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紂王前還要讒毀文王,並拘繫於羑里。曹操舉此史實,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聖西伯姬昌,並肯定他的所作所為,謹慎惕懼,向來無愧於獻帝之所賞;並大談西伯姬昌、齊桓公、晉文公皆曾受命“專使征伐”,意在表明當時天下形勢與當年西伯、齊桓、晉文之際頗相類似,天子命他“專使征伐”以討不臣,乃英明之舉。他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不想代漢稱帝,他要效法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終守臣節的事迹。
漢獻帝曾下詔《冊魏公九錫文》,全篇盡敘曹操之功,以為其功高於伊、周,而其獎卻低於齊、晉,故賜爵賜土,又加九錫,獎勵空前。當時漢獻帝已成為傀儡,曹操大權在握。是否廢帝篡漢,成為當時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有支持者,有反對者,也有以支持為名而其實是想讓曹操成為眾矢之的者。對此,曹操心裡非常清楚。他在五十六歲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謂“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並能發揮。鑒於齊桓、晉文當初雖能率諸侯以尊周,但終未能如西伯姬昌終其身而不代商紂,只是為兒子武王姬發創造條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備,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過急而速招惡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義,亦終其身奉事漢帝而不稱孤道寡,故對孫權伺機上表稱臣之用心,便洞若觀火,使其計謀無所逞。當自己的臣下如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亦誠意敦請曹操稱帝時,曹操亦堅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遵循既定方針,實為曹操施政運籌之要略。
這首《周西伯昌》是詩人從《史記·殷本紀》中采輯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尊奉殷室“臣節不隆”的美德,從《左傳》中掬取齊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晉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諸侯”的史跡,加以裁剪,成為詩章,既是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具體闡釋,又是對內外敵對者“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漢自立之心的有力回擊。
曹操的四言詩,在《詩經》之後獨樹一幟。他的四言詩,句式整齊,有明顯的節奏感。而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詩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變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還有不少散文句式。這說明曹操在詩歌形式上,並不拘泥,而能靈活地根據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隨時變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對酒當歌》是詠懷,在對酒當歌的燕禮現場,就事興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載,在沉鬱悠長的憂思中,激蕩著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氣,抒發了為重建大漢王業而求賢若渴的情懷;《周西伯昌》是詠史,文筆質直,借禮讚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堅守臣節、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殫精竭慮扶佐漢室之志,而決無代漢自立之心。兩詩珠聯璧合,全面展現了曹操的人格、學養、抱負和理想,雄深雅健為其詩品。

名家點評

其一
唐代吳兢: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言當及時為樂。又舊說長歌短歌,大率言人壽命長短分定,不可妄求也。(《樂府古題要解》)
宋代劉克莊:孔融、楊修俱斃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為漢相,而時人目以漢賊,乃以周公自擬,謬矣。(《后村詩話》前集卷一)
明代鍾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來日苦少,句覺尤妙。“但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嘗不篤於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極,樂府奇語。“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慘刻處慘刻,厚道處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諱所以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脫《三百篇》殆盡,此其心手不粘滯處。“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鳴”四句,全寫《三百篇》,而畢竟一毫不似,其妙難言。譚元春:少小時讀之,不覺其細;數年前讀之,不覺其厚。至細,至厚,至奇!英雄騷雅,可以驗後人心眼。(《古詩歸》)
明代許學夷:徐昌谷云:“韋孟輩四言,窘縛不盪。曹公《短歌行》、子建《來日大難》,工堪為則矣。……。”愚按:……元瑞謂“曹公、子建二詩,雖精工華爽,而風雅典刑幾盡”,斯並得之。……魏人樂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飛龍篇》等,其源出於《采芝》《鴻鵠》,軼盪自如,正是樂府之體,不當於風雅求之。(《詩源辯體》卷三、卷四)
清代沈德潛:言當及時為樂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山不厭高”四句,言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詩源》)
清代陳沆: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次兩引《青衿》《鹿鳴》二詩,一則求之不得,而沈吟憂思;一則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雖然,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吳蜀,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說者不察,乃謂孟德禪奪已萌,而沈吟未決,畏人譏嫌。感歲月之如流,恐進退之失據。試問篇中《子衿》《鹿鳴》之詩,“契闊燕談”之語,當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賢之日,猶王莽謙恭下士之初,豈肯直吐鄙懷,公言篡逆者乎?其謬甚矣。(《詩比興箋》卷一)
其二
明代謝榛:老瞞如此欺人。(《四溟詩話》卷一)
清代吳淇:畢露其假。(《六朝選詩定論》卷五)
清代朱乾:攆躬自篡漢之實,昭昭若此,其奸詐之心,果可以欺天下後世乎?(《樂府正義》卷六)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迹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曹操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