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萬章的結果 展開
- 萬章
- 柏楚電子董事
萬章
萬章
萬章,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隨孟子,為孟子所喜愛。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為博興伯,從祀於孟廟西廡。萬章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迹,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中有“萬章章句”凡十八章,萬章名字出現22次之多;對孟子有“堯以天下與舜”、“伊尹以割烹要湯”、“敢問友”、“敢問交際”等之問達38次之多。《史記》載,孟子晚年,經常同萬章等弟子談論經書,並和萬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書。
萬章對整理、編著《孟子》一書有一定貢獻。後人為紀念萬章為其修建了享殿陵園。萬章墓位於鄒城西南5公里處的北宿鎮后萬村正東,為孟子得意門生萬章的墓地。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承命、陳紫芝纂修的《鄒縣誌》載:“萬章墓,在城南十里,有萬村。成化十八年知縣張泰立碑,至今祀之”;光緒十八年(1892年),吳若灝纂修的《鄒縣續志》亦載:“萬村,在城南十里。明成化時縣令張泰於村東訪得萬章墓。此村當即萬章故居,或其子孫聚居於此,故村以萬名。”萬章墓地呈長方形,總面積為3200平方米。前部為一小神道,中有享殿3楹,單檐硬山式建築,前有廊,後有門,殿內曾設供案擺放萬章木主牌位,后損壞。享殿後即萬章墓冢、封土高2.2米,直徑6米。墓地有古柏46株,古楊一株,遠望蓊鬱蒼翠。
據考,萬章墓享殿等最早應建於宋代,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鄒縣縣令張泰重加修復。墓地原有元、明、清碑刻多塊,今已無存。1985年,該墓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1月,鄒縣文物保管所對該墓地及享殿進行了詳細勘察測繪,並編製維修方案。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吳若灝纂修之《鄒縣續志》載有馬星翼撰寫的《新建萬子墓前享堂記》碑文。
萬章上·第一章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天。何為其號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萬章上·第二章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舜曰:『惟茲臣庶,汝其於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萬章上·第三章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此之謂也。」
萬章上·第四章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哉,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書曰:『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萬章上·第五章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子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萬章上·第六章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內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萬章上·第七章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萬章上·第八章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於衛主顏讎由。弭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弭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孔子不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
萬章上·第九章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承,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於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萬章下·第一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於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萬章下·第二章
北宮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次國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小國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
萬章下·第三章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百承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承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則食;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見帝,帝館甥於貳室,亦享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萬章下·第四章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萬章曰:「今有御人於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御與?」曰:「不可。唐誥曰:『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是不待教而誅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御也;苟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孔子之仕於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曰:「事道也。」「事道奚獵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萬章下·第五章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承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萬章下·第六章
萬章曰:「士之不託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後托於諸侯,禮也;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蓋自是台無饋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僕僕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后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萬章下·第七章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曰:「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小人所視。』」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萬章下·第八章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萬章下·第九章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