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技術的結果 展開

技術

技術在世界知識產權中的定義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1977年版的《供發展中國家使用的許可證貿易手冊》中,給技術下的定義:“技術是製造一種產品的系統知識,所採用的一種工藝或提供的一項服務,不論這種知識是否反映在一項發明、一項外形設計、一項實用新型或者一種植物新品種,或者反映在技術情報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專家為設計、安裝、開辦或維修一個工廠或為管理一個工商業企業或其活動而提供的服務或協助等方面。”這是至今為止國際上給技術所下的最為全面和完整的定義。實際上知識產權組織把世界上所有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科學知識都定義為技術。

定義


一項技術是關於某一領域有效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該領域為實現公共或個體目標而解決設計問題的規則的全部

分類


根據生產行業的不同,技術可分為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
根據生產內容的不同,技術可分為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三葯技術、材料技術、先進位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與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技術。
工具規則
• 工具的使用規則:例如,工具的使用說明書;
• 工具的原理規則:例如,工具的工作原理圖。
• 工具的製造規則:例如,工具的材質要求、物理化學性能的要求、形狀尺寸的要求等參數。
• 工具的檢測規則:例如,工具的精度標準、質量等級、特徵尺寸、功能範圍等。
• 工具的限制性規則:例如,工具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技術的本質


觀其本質,技術的存在取決於人們的需要,並滿足其需要。早期人類創造及使用技術是為了解決其基本需求。而現在的技術則是為了滿足人們更廣泛的需求和慾望,並需要一巨大的社會結構來支撐它。
在今日,此一現象的一重要例子為電話。當電話在發展的過程中,社會變得有想要更可攜設備的慾望。最後,此一慾望產生了對新產品的需求,導致了手機的發明。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通話,不論其身在何處。此一發明改變了人們之間的關係:有些人現今被負更多說明義務及更被依賴,且更少理由不保持連繫。技術的複雜性創造了一個技術與社會間的相互影響。

特性


當技術的使用在現代社會無所不在,一套共同的特性可以用來現代技術上。許多的作者,如McGinn (1991)和Winston (2003)列了下列一些關鍵的特性:
複雜度,指大多現今的工具都很難以了解的特性(即需要一連串對製造或使用的事先訓練)。一些較相對簡單使用,但卻相對困難去理解其來源和製造方法,如餐刀、棒球及高加工食品等。另外也有很難使用且很難理解的,如拖拉機、電視、電腦等。
依賴性,指現今工具多依賴著其他的現代工具,而其他的現代工具又依賴著另外的其他現代工具的事實,不論是在製造、使用上面。例如,車子便有一巨大且複雜的製造及維護工業持撐著。而使用也需要有一複雜的公路、街道、高速公路、加油站、保養廠和廢棄物收集等設備。
多樣性,指相同工具的不同類型和變異。想像今日所存在的眾多湯匙和剪刀。即使是更複雜的工具也通常有許多的形狀和樣式,如建築起重機或車子。
普及性,規模,指現代技術的普及。簡單地說,技術似乎在每一個角落。它支配了現代的生活。另外,規模亦指許多現代技術計劃的範圍,如手機網路、網際網路、飛機航行、通訊衛星及其對地球上人們的影響。

發展


工具包含有單純機械(如槓桿、螺絲和滑輪)和較複雜的機械(如時鐘、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電腦、收音機和太空站等)。通訊的重大進展為紙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一般認為蔡倫是紙的發明者,其所發明的紙為現今所認為的紙,相對於由紙莎草的莖織成的莎草紙。紙在數個世紀之間都還是個奢侈品,直到十九世紀蒸氣造紙機的發明,它可以由紙漿中取出纖維來造紙。一般利用如雲杉木等的針葉樹材。
活字印刷術為一能將同一文字印在多份紙上的印刷裝備。允許單一文字被排列成文字的活字排版於西元1041年至1048年之間由中國的畢升所發明。將活字印刷使用於大量生產的印刷業的第一人為德國金匠,最後成為印刷業者的約翰內斯·古騰堡,他於西元1440年引入活字印刷,並使其普及起來。
工業革命為於18世紀晚期及19世紀初期的一在技術、社會、經濟及文化上的重大改變。它起源於英國,並擴散至全世界。於此期間,基於手工的經濟被機械的產業及製造所替代。它開始於紡織產業的機械化和制鐵技術的發展,以及因運河引進、道路改善及鐵路運輸等而產生的貿易擴張。蒸汽機(燃料主要為煤)的引進及動力機械(主要在紡織製造上)更鞏固了生產量戲劇性的增加。(Meier and Rauch, 2000) 19世紀前兩個年代的全金屬機床發展促進了其他產業更多的生產機械。
積體電路當工具的複雜度增加時,支撐其所需的知識種類也增加了。複雜的當代機械需要一整套有關知識的技術手冊,且還在不斷地增加及改良,其設計者、建立者、維修者和使用者常需要數年一般和特定的訓練來熟練它。甚至,工具會太過複雜,以致需要如工程、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知識的工具、程序及練習來支撐它們。複雜的製造及建築技術及組織被需要以用來建立及維持它們。
整個產業都被用來支撐與發展一下代更複雜的工具。
• 若干與工具相關的本能行為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簡單動作(即簡單技術);
• 若干工具使用的簡單動作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複雜動作(即複雜技術);
• 若干工具使用的複雜動作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超複雜動作(超複雜技術);
• 若干與工具相關的本能思維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簡單思維(即簡單腦力勞動技術);
• 若干工具使用的簡單思維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複雜思維(即複雜腦力勞動技術);
• 若干工具使用的複雜思維有機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超複雜思維(超複雜腦力勞動技術);

簡史


新能源技術
新能源技術
燧石矛頭,約西元前十萬年前技術的歷史和人類一樣久遠。一些主要的工具類型幾乎在每一次舊人類的考古發現中都會被找到,直至巧人的時代。但其他動物也被發覺可以學習使用及精製工具,所以將人類視為唯一會使用及製作工具的動物是不正確的。技術的歷史依順著由簡單的工具及能源(多為人力)至複雜的高技術工具及能源的過程發展。
最早的技術會單純地轉變現有的天然資源(如石頭、樹木和其他草木、骨頭和其他動物副產品)成簡單的工具。經由如刻、鑿、刮、繞及烤等簡單的方式,將原料轉變為有用的製品。人類學家發現了許多早期人類由天然資源所製造出的住所和工具。此一時期稱為石器時代。
鳥是另一種時常會以許多材料建立精緻的窩和簡單工具的動物。通常,它們並不被認為在實作一技術技藝,主要是因為此行為大多來自於本能。但還是有一些偶發性文化轉移的證據,尤其在非人類靈長類之間。已有許多證據證明在除了人類的動物之間,亦有些簡單的技術。
火的使用而然後掌握(約五十萬至一百萬年前(HistoryWorld, 2006))是人類技術演進的轉捩點,提供了一具有許多深遠用途的簡單能源。或許第一次使用火來供加熱是在食物的準備上。其使得植物及動物等食物來源大大地增加,因為它大大地降低了食物的腐敗速度。
火再來擴展到了天然資料的加工上,且允許利用需用火加工的天然資料。(現今找到最古老的拋射武器為用火燒固的木製長矛,約在二十五萬年前)木材和木炭是第一種被使用來能源的物質。木材、黏土和石頭(如石灰岩)是最早用火來塑形和加工的物質,用來製造如武器、陶器、磚和水泥等加工品。持續地改善,創造出來火爐和風箱,及精鍊與鍛造自然金屬的能力。金、銅、銀和鉛為最早可被精鍊出的幾種金屬。勝過石、骨及木製工具之銅製工具的優點很快地展現在早期人類身上,而自然銅的使用則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初期(約西元前八千年)。在自然界里並不存在很大量的自然銅,但銅礦則是很普遍的,有些可以用木材或木炭很容易地製造出來。
輪子約在西元前四千年被發明出來。最後,金屬的製作導致了如青銅和黃銅等合金的發明(約在西元前四千年,稱為青銅時代)。鋼等鐵合金的第一次使用則在西元前一千四百年(鐵器時代)。
其間,人類學會到控制其他類型的能量。所知最早風力的使用為帆船。一裝有帆的書於西元前三千兩百年的埃及壁畫中被發現。從史前時代開始,埃及人大約就在使用“尼羅河的力量”一年一次的洪河來灌溉他們的土地,並漸漸學會經由計劃性地建造灌溉渠道和水池來管理田地。類似地,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人民,蘇美人會來了使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來做為相同的用途。但更多風力和水力(甚至人力)的使用則需要再另一次的發明。
人類改變或控制其周圍環境的手段或活動,是人類活動的一個專門領域。中國在發展技術方面有悠久的歷史。《史記》貨殖傳中就出現了“技術“一詞,意為“技藝方術”。直到宋朝之前,中國的技術水平曾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英文中的技術一詞technology由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和logos(詞,講話)構成,意為對工藝、技能的論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英文中是17世紀,當時僅指各種應用工藝。到20世紀初,技術的含義逐漸擴大,涉及工具、機器及其使用方法,直到20世紀後半期,技術的定義才取的內容。
從人類的早期起,技術就和宇宙、自然、社會一起,構成人類生活的四個環境因素。幾千年來,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面貌。但是,直到19世紀技術才開始了它的飛速發展。在古代,技術和科學是分開的。科學知識專屬於貴族哲學家,技術則由工匠掌握。中世紀后,商業快速發展,社會的經濟交換活躍,促使科學和技術互相接近。到19世紀,技術逐漸以科學作為基礎,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技術的發展史上,愛迪生的巨大貢獻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實驗室,使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推動了二者的發展。
海洋技術
海洋技術
1879年10月21日愛迪生所作的電照明實驗,可以看作現代技術研究 誕生的標誌。20世紀中期以來,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從1939年1月發現鈾核裂變到1945年7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僅有六年半時間。電子計算機出現以後引起人類社會生活各領域的變化則更為深刻。這些技術上的突破所引起的生產力飛躍可以稱為技術革命。
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技術進步也帶來某些不良的影響,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一點正越來越引起全人類的關注。
大致地,可以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引發蒸汽機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直到21世紀的信息時代。同時,技術必須藉助載體才可以流傳和延續傳遞交流。技術的載體分別由能工巧匠、技師、工程師、製造大師、發明大師、科學家、管理大師、信息大師等為代表的高科技高技能人群,圖紙、檔案、各類多媒體存儲記憶元器件、電腦晶元、電腦硬碟等,古代的甲骨文、竹簡、印刷術都是技術進程的標誌性載體。

教育


基於當今技術的複雜性,技術的純實作將需要龐大理解,由許多年的實驗、成功、失敗與一般經驗之中。因此,大量的知識需要由專家負責儲存並傳給下一代。其訓練和教育以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機構、學校、學院和大學等來進行。試想進入如醫學、工程和建築等職業所需要的龐大知識。

產權


當被用於商業行為時,技術可以確保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競爭力。但達到、發明或使用技術的投資成本,稱為知識產權,是非常高的。因此,許多社會(如美國、歐洲、台灣)都會對此一投資給予政府的保護,經由給予專利,一排他性的權利。此一保護能使公司投資在技術上的成本能夠回收,因此可以鼓勵創新。但亦有另一觀點指出,專利的過度保護,反而會使得創新遭到阻礙。

差異


科學、工程與技術的分別並不總是不明確。一般來講,工程放較多的焦點在實際經驗上,科學放較多在理論和純研究上,而技術則介於兩者之間。
大體而言,科學是對自然合理地研究或學習,焦點在於發現(現象)世界內元素間的永恆關係(原理)。它通常利用合乎規則的技術,即一系統建立好的程序規則,如科學方法。
工程為對科學及技術原理合理的使用,以達到基於經驗上的計劃結果。
例如,科學可能會學習電子在導體內的流動。此一知識即可能會被工程師拿來創造工具或設備,如半導體、電腦及其他類型的先進技術。

用法


科學/科學家被當做是一普遍的稱號,並指和新產品和科學項目有關的主題和研究員,如“科學家發明了這個”(不是“工程師發明了這個”),或“感謝科學做成了這”(不是“感謝技術做成了這”)。
工程/工程師則一般是指維持科學項目的事,或改善原本科學產品的人,如“工程師操作了這一機器”(不是“科學家操作了這一機器”)。
技術則比較含糊,但通常是指一真實物件,和能被使用及值得被使用的事物。技術通常不涉及如數學定理等發現,人們一般不會這樣使用,如“我喜歡使用這個新技術”。
技術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練。所謂熟能生巧,巧就是技術。技術遠比科學古老。事實上,技術史與人類史一樣源遠流長。
廣義地講,技術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總和。作為社會生產力的社會總體技術力量,包括工藝技巧、勞動經驗、信息知識和實體工具裝備,也就是整個社會的技術人才、技術設備和技術資料。
法國科學家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給技術下了一個簡明的定義:“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體系。”技術的這個定義,基本上指出了現代技術的主要特點,即目的性、社會性、多元性。
任何技術從其誕生起就具有目的性。技術的目的性貫穿於整個技術活動的過程之中。技術的實現需要通過社會協作,得到社會支持,並受到社會多種條件的制約。這諸多的社會因素直接影響技術的成敗和發展進程。所謂多元性,是指技術既可表現為有形的工具裝備、機器設備、實體物質等硬體;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工藝、方法、規則等知識軟體,還可以表現為雖不是實體物質而卻又有物質載體的信息資料、設計圖紙等。在作為物質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現代技術中,技能已逐步失去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是技術的一個要素。
根據不同的功能,技術可分為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生產技術是技術中最基本的部分;非生產技術如科學實驗技術、公用技術、軍事技術、文化教育技術、醫療技術等,是為滿足社會生活的多種需要的技術。
一般地說,技術的發明是科學知識和經驗知識的物化,使可供應用的理論和知識變成現實。現代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科學的應用”。然而,現代科學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技術,技術的需要往往成為科學研究的目的,而技術的發展又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技術手段。在它們之間是一種互相聯繫、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係。可以預見,它們的聯繫還會更加密切,界限也會變得模糊起來。
但是,科學與技術畢竟是兩種性質不盡相同的社會文化,二者的區別也是十分明顯的。科學的基本任務是認識世界,有所發現,從而增加人類的知識財富;技術的基本任務是發現世界,有所發明,以創造人類的物質財富,豐富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學要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技術則回答“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因此,科學和技術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科學成果一般表現為概念、定律、論文等形式;技術成果一般則以工藝流程、設計圖、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現。科學產品一般不具有商業性,而技術成果可以商品化。現代技術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和商業色彩。

技術史


舊石器時代(公元前250萬年 - 公元前10,000年)
舊石器時代的阿修爾手斧(Acheulean handaxes)
技術的歷史和人類一樣久遠。一些主要的工具類型幾乎在每一次舊人類的考古發現中都會被找到,甚至是巧人的時代。不過,其他動物也被發覺可以學習使用及精製工具,所以將人類視為唯一會使用及製作工具的動物是不正確的。技術的歷史依順著由簡單的工具及能源(多為人力)至複雜的高技術工具及能源的過程發展。人類約在五萬年前開始有行為現代性,使用精製的工具,許多考古學家相信和完整的語言出現有關。
石器工具
人類的祖先早在智人出現的二十萬年前,就已開始使用工具。最早的石器製造方式是在奧爾杜韋文化中,約在二百三十萬年前,最早使用工具的直接證據出現在衣索比亞的東非大裂谷,時間約在二百五十萬年前。這個使用石器工具的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所有的人類歷史都是從約一萬二千年前發展的農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