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

毛囊炎性病變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圓形糠秕孢子菌或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毛囊炎性病變。發病多在30歲左右,女多於男,好發於背、胸、頸、面及肩等處。皮疹多為毛囊性炎症丘疹,直徑2-4毫米,間有膿皰,散在分佈,且對稱。伴有癢感,刺痛或燒灼感,搔抓時,常可出現風團和潮紅徠反應。

簡介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馬拉色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多見於中青年。局部或系統性使用皮質激素或抗生素易促發。

診斷要點


1.癥狀體征
(1)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包,常發生在皮脂溢出的部位,如胸背、頸、肩部。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病程慢。
(2)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常伴有花斑癬、痤瘡、脂溢性皮炎等。
2.輔助檢查
可做組織病理檢查

實驗室檢查


毛囊角栓擠出,加10%氫氧化鉀或10%氫氧化鉀-50%派克墨水后做鏡檢,可見圓球形或卵圓形的孢子和單極出芽的芽孢。

臨床表現


本病男性多於女性,多發生於胸、背、腹、頸部。皮損為毛囊性半球狀丘疹或小膿皰,直徑2-4mm,毛囊口周邊紅暈,自覺癥狀輕,偶感瘙癢。背部、胸前、雙肩彌散性、對稱性、密集但不融合的圓頂狀毛囊紅色小丘疹,部分為毛囊性小膿瘡,有時可擠出粉狀物,疹間皮膚正常,皮疹表面無鱗屑或脂溢性物覆蓋。

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細菌性毛囊炎、痤瘡、痤瘡樣葯疹鑒別。

臨床資料


聽說2000年1月~2002年4月共確診治療22例,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本組22例中,男17例,女5例;年齡18~35歲;
病程:15天至半年。
首次診斷為尋常型痤瘡8例,傳染性軟疣5例,花斑癬、脂溢性皮炎各3例,細菌性毛囊炎2例,急性痘瘡樣苔蘚狀糠疹1例。

診斷方法


用柳葉刀把毛囊丘疹削下,滴一滴50%派克墨水和10%氫氧化鉀液,蓋上玻片,微微加溫,直接鏡檢或油鏡檢查,見圓形或卵圓形帶厚壁的成堆孢子或香蕉狀菌絲,中央呈藍色反光,即明確有糠秕孢子菌。

藥物治療


1徠.內服
①酮康唑:2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0天。
②氟康唑:每日50毫克,連續2--4周。
服用維胺脂膠囊,每日3次
2.外用
1%特比萘芬霜:每日2次。
民間驗方:
龍李藥酒配方:穿山甲5克、烏梢蛇15、克黃蓮30克、紅花30克、白芷60克、黃柏50克、露蜂房3克、花椒80克、白芥子25克,
泡製:300ml60度以上糧食酒密封浸泡。在地窖封存12個月
用法:外用,一日兩次或三次
主治: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治療:(1)口服:伊曲康唑膠囊(商品名:斯皮仁諾),0.2,每天一次,連服7天;(2)局部外用:復方達克寧軟膏,每天2塗次,用2周;二硫化西洗劑(商品名:希爾生),隔日洗一次,用2周。
二硫化西洗劑,商品名:希爾生,隔一天洗患處一次。它性質象洗髮劑,先擠點出來調成泡沫狀,塗在患處,保留2--3分鐘后再洗掉,連續用2周。如果買不到希爾生,可以買:采樂洗劑(化學名:酮康唑洗劑)。

預防措施


1.患者應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不飲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除去誘因,避免搔抓。
2.治療與本病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濕疹、瘙癢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