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漢語文字
寒(拼音:hán)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像人墊著、蓋著草待在屋子裡,外邊有冰,本義即寒冷。貧窮的人一般要忍受飢餓和寒冷,因此“寒”有貧困的意思。寒冷使人不適,所以“寒”字引申指悲傷、畏懼、害怕。“寒”字還有卑微、低微的意思,也用來表示冷清。“寒”字還用來形容很難看,或表示不體面,丟臉。如:寒磣。“寒”字在近代還用來表示謙詞。如:寒舍。
寒、冷、涼
田字格中的“寒”字
這三個字意義相近,但有微小區別。從程度上說,寒比涼深,涼是微寒。古代漢語的寒等於現代漢語的冷,古代漢語的冷等於現代漢語的涼。
●寒 hán ㄏㄢˊ
1.冷,與「暑」相對:~冬。~色。~衣。~冽。~帶。~戰。~噤。~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喧。~來暑往。唇亡齒~。
2.害怕:~心。
3.窮困,有時用作謙辭:~門。~傖。~舍。~窗(喻艱苦的學習環境)。~酸。~士(舊指貧窮的讀書人)。
◎ 寒 hán
〈形〉
● ● (會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間是「人」;人的左右兩邊是四個「草」,表示很多;下面兩橫表示「冰」。寒冷是一種感覺,人們雖能感覺到,但是卻看不見。於是古人就採用上述四個形體來創造這個字,人踡曲在室內,以草避寒,表示天氣很冷。本義:冷,寒冷)
● ● 同本義[cold]
寒,凍也。——《說文》
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列子•湯問》注
乾為寒。——《易·說卦》
若不可尋也,亦可寒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傳•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風。——《呂氏春秋•有始》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饑渴寒暑,是事之變。——《莊子•德充符》
寒光照鐵衣。——《樂府詩集•木蘭詩》
心憂炭賤願天寒。——唐· 白居易《賣炭翁》
● ● 又如:寒肅(寒冷肅殺);寒悄(冷氣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鋪);寒噤(由於天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
● ● 貧困[poor;poverty-stricken]。如:寒門薄宦(窮家小吏);寒畯(貧寒的讀書人);寒劣(貧弱無助的人);寒女(貧窮家庭的女孩)
● ● 卑微;低微[petty and low]
吾本寒家。——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又如:寒官(下級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窮(寒微貧窮)
● ● 冷清[desolate]。如:寒山(冷落寂靜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 ● 聲音凄涼[dreary;miserable]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
● ● 又如:寒吟(哀鳴)
● ● 凋零;枯萎[withered]
花寒鸚鵡病,春去杜鵑愁。——張可久《小山樂府》
● ●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 ● 謙詞[my]。如:寒第(對自己家的謙稱);寒門(貧寒的人家。對人謙稱自己的家);寒族(謙稱自己的家族)
詞性變化
◎ 寒 hán
〈動〉
● ● 感到冷[feel cold]。如:寒玉(玉質清冷)
● ● 恐懼;戰慄[fear;dread]
若是王以十成鄭, 梁氏寒心。——《戰國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賦》。注:「寒心,謂戰慄也。」
● ● 特指終止盟約[end;stop]
遂寒前盟。——宋· 王明清《揮塵后錄》
◎ 寒 hán
〈名〉
● ● 寒冷的季節。與「暑」相對[winter]
寒暑易節。——《列子•湯問》
犯寒暑。——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涉寒暑。——明· 劉基《賣柑者言》
● ● 又如:寒暄
● ● 寒天[of cold day]。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 ● 寒夜[of cold night]。如:寒更(寒夜的更點);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聲)
● ● 指由寒邪引起的機能衰退的病症[chill;cold]。如:受了一點寒
● ● 姓
2張
寒
【卷七下】【宀部】胡安切(hán)
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註釋〗①寒: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此凍之別義也。”②茻(mǎng):叢生的草。③薦:草墊。
說文解字注
凍也。
註:凍當作冷。十一篇曰:凍,仌也。冷,寒也。此可證矣。《釋名》曰:寒,捍也;捍,格也。《左傳》寒盟。寒者,尋之反。尋即燅字。
從人在宀下,從茻,上下為覆。
註:此依小徐本,上下皆得雲覆也。
下有仌也。
註:合一宀、一人、二艸、一仌會意。胡安切。十四部。
【寅集上】【宀字部】寒·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竝音韓。《說文》:東也。本作?。從人在宀下,從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寒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陳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葉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葉側鄰切,音真。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戶到,飽飢而衣寒。
會意字,“寒”甲骨文已有之。“寒”的甲骨文由三個部件構成:外部是屋子的側視形(宀,讀作mián);中間是人形;人周圍是四堆草形。辨形審義,字的形體含義是:人躲屋內,蜷卧草上(人的四周堆滿了草),這就把寒意表達出來了。圖中“南宮鼎”和“大克鼎”金文的“寒”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冰塊狀,更突出了天寒地凍的含義;人下增加了腳(“止”),腳是最容易感受寒冷的,所以特別誇張。後來這個字發展至小篆時,“人”下的腳被簡省掉了,室外的冰塊也變為“仌”(“冰”的古字)形了;可“屋裡睡人腳下冰”的形象還依稀看得出來。然而,經過隸變以後,“寒”字形發生了較大變化:圖中的隸書,屋子變為寶蓋頭“宀”;四堆草變為“ ”形。我人變為草堆下的“人”了;冰塊變為“人”下的兩點了。於是,楷書便繼承了這種形式發展為現代的“寒”字。
寒
寒
【寫法】❶上部“宀”窄、扁。下部寬、大。❷“宀”首筆點在豎中線。❸“?”略偏左,罩住兩個點;第二橫在橫中線;右豎在豎中線右側;兩點在豎中線左側,下點略大。
2張
行書
2張
草書
2張
楷書
2張
隸書
2張
篆書
冷、涼
暖、熱、暑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寒 | 山 | 平聲 | 上平二十五寒 | 匣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胡安切 | ɣɑn | |
集韻 | 寒 | 山 | 平聲 | 上平二十五寒 | 匣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河干切 | ɣɑn | |
中原音韻 | 寒 | 陽平 | 寒山 | 曉 | 開口呼 | 全清 | xan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寒山 | 何干切 | ||||||||
洪武正韻 | 寒 | 平聲 | 九寒 | 匣 | 胡 | 全濁 | 河干切 | ɣon | |||
分韻撮要 | 寒 | 陽平 | 第三十干趕干割 | 曉 |
◎ 客家話:[梅縣腔] hon2 [陸豐腔] hon3 [客語拼音字彙] hon2 [東莞腔] hon2 [客英字典] hon2 [海陸腔] hon2 [沙頭角腔] hon2 [寶安腔] hon2 [台灣四縣腔] hon2
◎ 粵語:hon4
◎ 贛語:hon2
寒冷、饑寒、寒砧、寒傖、寒窗、貧寒、大寒、寒磣、膽寒、寒門。
天寒地凍、寒風刺骨、寒冬臘月、一暴十寒、饑寒交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