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裱畫的結果 展開

裱畫

裱畫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裱畫應為“裱褙”,亦作“裱背”。指貼在襯墊物上藉以加固或供陳列;特指粘貼(如一張紙)在結實的材料上作為裝訂。即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來裝潢字畫書籍,或加以修補,使之美觀耐久。凡裱褙必兩層,書畫等正面向外者,謂之裱;以無染素紙襯托其背者,稱為褙。

裱褙為中國傳統行業。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裝裱品式分立軸、中堂、對聯、橫披、條屏、鏡片、扇面、手卷、冊頁等。其基本步驟包括托底、修補、大托、晾乾;需經調漿、托背、上牆、加條、裱綾、上軸、加簽等數十道工序。唐太宗重視裱畫,將王羲之書法和歷代名畫指定王行直裝裱,褚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宋徽宗設立畫院,裝裱家為文思院六種待詔之一,中國書畫裝裱技藝自此傳人民間。明清裝裱技藝成為專門行業。

介紹


裱畫
裱畫
又稱裱褙,是中國書畫的一種裝潢藝術。中國裱畫又分為京裱,漢裱和蘇裱三大派系。專業裝裱代表的品牌有百年老字號 榮寶齋、近代北京代表突出的 北京雲天書畫院、雲濤閣 都是傑出的裝裱專家,是目前全國北方裝裱的代表,表率。除了許多令世人驚嘆的代表作,北京雲天書畫院嚴格按照多年形成並逐漸完善的操作程序裝裱字畫,絹用蘇絹,綾用杭綾,對於每一個操作過程,都要嚴格質量,絲毫不能馬虎。比如說托"畫心",必須先細心觀察畫的簡繁、墨色的濃淡,以及紙張(或絹)的特點,考慮其吃水縮水性能,然後再動手托裱。這樣在托裱時就可以避免損傷原畫的墨跡,使畫面保持最佳水墨效果,同時尊重客戶的要求、喜好。如用紙、錦緞或綾子的顏色,根據客戶的喜愛來選擇,裱後作品平整挺括成為一件令人陶醉的藝術品,使作品的意境發揮得淋漓盡致蔣敬生有詩讚之:“藝心藝手須雙全,似護天香人玉欄;敢撿殘山 取剩水.補懸便可起雲煙。”
常言道:三分畫,七分裱。
聽起來,此話似乎說過了頭。但從實際情況看來,也頗有它一定的道理。中國畫,特別是潑墨寫意畫,畫作好后在沒裝裱前是沒法欣賞的,看上去黑糊糊的墨塊,實在不覺得美。所以,就需要有裱畫這一行業來讓名畫煥發光彩。裝裱書畫,是我國具有民族傳統的一門特殊藝術。書畫必須經過精心裝裱才便於欣賞、收藏、流傳,因而,對一幅字畫,裝裱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一幅書畫不管畫得有多麼好,如果裝裱時色彩不協調,這等於將這幅畫置於"死地"。清人陸時化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一幅書畫裝裱不好其嚴重後果可見一斑。從有文字記載看,我國裱畫藝術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宋代,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後,由於我國書畫藝術的發展,以及藝術家、收藏家對於藝術珍品的酷愛與索求,加之能工巧匠對技藝的鑽研交流,使我國的書畫裝裱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在江南,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都很看重蘇州的裝裱,如宋代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就經常和裝裱師傅們一起研究裝裱設計問題,發明了古絹、古紙沖洗補全等技法,因創始於宣和年間,故謂之 "宣和裱",一直流傳至今。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美麗的名畫需要有華麗的外衣來裝飾,來保護,而裱畫師正是專為名畫製作嫁衣的人,一幅古畫,縱使受損程度相當嚴重,在裱畫師手裡,也可以起死回生,這不能不令人佩服裱畫師的高超技藝,就像我們採訪過的裱畫師楊進城說的,一個好的裱畫師,不僅能把畫裱好,還能令失色的畫作更煥發光彩,所以,裱畫是一門考工夫的藝術,並不像補鞋補衣服那麼簡單,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傳統的行業。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歷史


裝裱是一個古老的行業。1973年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以及其後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都在“丁字形帛畫的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的絲帶,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絛帶”。這些具體特徵,展示了書畫裝裱的古老起源。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是唐代張彥遠著的《歷代名畫記》.其中提及:“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嘩始能裝背。”《後漢書》的作者.南宋史學家范嘩,是我國裝裱史上的早期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指定王行直裝裱,褚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可見唐代對裱畫的重視。其時,日本國奈良朝仲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從此,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且在異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五代時.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到了北宋,宋微宗設立畫院,裝裱家列人官職,成為文思院六種待詔之一。在皇家的倡導下,書畫家、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終於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這也標誌著我國書畫裝裱技藝開始傳人民間。特別在明、清五百年間,裝裱技藝成為專門行業.在蘇州、揚州、北京、上海、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先後出現了許多馳名中外的書畫裝裱店鋪。

裱品式


可分為立軸、中堂、對聯、橫披、條屏、通景屏、鏡片、扇面、手卷、冊貝種種,工藝十分繁雜。裱一幅字畫,從調漿、托背、上牆、加條、裱綾、上軸、加簽,要經數十道工序。此外.揭裱、挖補等技術.更非常人可為。因此,學習裝裱很難。學徒三年零一季才算出師。有清代《竹枝詞》贊日:古今書畫名人筆,皆為國粹須珍惜。裱畫司務手段精.裱出屏聯手卷與冊頁。人說三分書畫七分裱,京裱蘇裱分外光;裱出多少大名家,蒙得世人濫燒香。

代表人物


裱褙行中,能人輩出早年間的秦長年、徐名揚、張子元、戴匯昌、都是名功公卿的專家。就是近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傅抱石,文玩鑒賞專家韓少慈、李孟東,也都是裱畫鋪里學徒出身。近日讀有關上海聞人黃金榮公私合營期間寫的自傳,方知他從十七歲起,曾在老城隍廟的一個裱褙鋪甲,規規矩矩地學徒數年.也裱得一手好活。後來覺得屈才,干這行沒有多大出息,才一下子鑽進了巡捕局. 干起“大事業”來了。難怪有人說他在鑒賞書法方面的眼力.比虞洽卿、張嘯林等要高得多。啄來,此公乃是裱褙門裡出身的內行。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於管理收藏保管下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出土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迹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基本步驟


托底

把畫作鋪在木版上,刷上水。

修補

把畫作殘缺的地方修補好,破損的地方用水刷上去,再重新畫好。

大托

再用水大面積地刷上去,大規模地修補。

晾乾

把畫作連同木板豎起來,晾乾。

設備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稱裝裱間):要求:寬暢明亮,清潔整齊,安全方便,溫度與濕度要適中。
(二)掙牆(亦稱大牆,掙板):用於貼平,掙干畫心,裱件和各種裝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風、乾燥。
(三)案台(亦稱裝裱桌):要求:台板木質堅硬,檯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稱晾竿):用於晾乾經過加工的復背紙,色紙以及各種材料等。
(五)拷貝桌:玻璃桌面,內置日光燈,用於揭裱殘破舊畫。
(六)人字梯:用於裱件上、下牆時蹬踩。
(七)排筆:用於托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等。
(八)棕刷:用於托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裱件上牆等。
(九)裁紙刀:用於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於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一)錐針和鑷子:用於方正畫心、挑除雜物等。
(十二)啟子:用於揭啟掙在牆上的裱件及各種材料等。
(十三)油紙(亦稱漿紙、隔糊):用於鑲嵌邊料隔漿糊用。
(十四)砑石(亦稱磨石):用於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蠟板:用於裱件背面砑光時磨擦畫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美工刀、撣子、叉子、噴水壺、籮篩、木鋸、電鑽、鉗子、鐵鎚、銅線、面盆、毛巾、毛筆、顏料、墨汁、調色盤、塑料薄膜等。

主要派系


裱畫
裱畫
中國裱畫又分為京裱,漢裱和蘇裱三大派系。專業裝裱代表的品牌有百年裱畫老字號榮寶齋、近代京裱代表突出的 北京雲天書畫院、寶鋆軒、雲濤閣,各品牌都有傑出的裝裱專家,他們是21世紀京裱的代表。除了許多令世人驚嘆的代表作,北京雲天書畫院嚴格按照多年形成並逐漸完善的操作程序裝裱字畫,絹用蘇絹,綾用杭綾,對於每一個操作過程,都要嚴格質量,絲毫不能馬虎。比如說托"畫心",必須先細心觀察畫的簡繁、墨色的濃淡,以及紙張(或絹)的特點,考慮其吃水縮水性能,然後再動手托裱。這樣在托裱時就可以避免損傷原畫的墨跡,使畫面保持最佳水墨效果,同時尊重客戶的要求、喜好。如用紙、錦緞或綾子的顏色,根據客戶的喜愛來選擇,裱後作品平整挺括成為一件令人陶醉的藝術品,使作品的意境發揮得淋漓盡致蔣敬生有詩讚之:“藝心藝手須雙全,似護天香人玉欄;敢撿殘山取剩水.補懸便可起雲煙。”
在江南,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都很看重蘇州的裝裱,如宋代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就經常和裝裱師傅們一起研究裝裱設計問題,發明了古絹、古紙沖洗補全等技法,因創始於宣和年間,故謂之 "宣和裱",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