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

陶淵明所著的五言詩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詩作。此詩寫詩人自己為了生活不辭辛苦“戮力東林隈”的勞動過程,開頭表達了竭力耕種不違初衷的想法,接著寫聞道將有好收成的喜悅心情,再寫到荒山去勞作,從而領略了山中的晨景,最後重申自己始終不渝的歸隱之志。全詩寫景形象生動,栩栩如畫,有力地烘托並體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起伏波動。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自己為了生活不辭辛苦“戮力東林隈”的勞動過程。其勞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貧困的,但詩人卻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安慰。當他看到豐收在望時,想起了自己已經渡過了十年艱苦的農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寫見到下溪田豐收時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他的願望和司田是一致的,這使他很覺得欣慰。看來這“寄聲”與詩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詩人在這裡之所以提到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農耕生活並沒有脫離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並且對社會生產有積極的意義。這是陶淵明農業社會理想和務實精神的表現。接下去就寫詩人怎樣雞一叫就到荒山去勞作,從而領略了山中的晨景。“飢者歡初飽”,這是多麼深切的生活體驗,沒有親身嘗過飢餓的味道,就不知這“歡初飽"是怎麼回事。正是為了求得一飽,他才天不亮就去勞動:進山是隨著山勢和河谷的迂迴划船前進的。山裡很荒涼,聽得見猿的哀啼。凄涼的夜風隨著殘夜逝去了,鳥兒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來。這是一個多麼寂靜清冷的早晨,令他想到自己十年的農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著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華這時陶淵明已五十歲了,老之將至,他怎能不感慨萬分。詩的最後一句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遙謝荷榛翁,聊得從君棲”,致意並追隨古代隱居躬耕的先哲。詩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樣,這就是他固窮守節,雖老死田野也終不反悔的原因。
這首詩比陶淵明前期的田園詩更真實地反映了詩人農耕生活的實際情形,同時也說明,陶淵明的務農,並不只是作個樣子而已。特別是在後期,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了,餓肚子是常有的事,只有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賴以生存。這時他的田園詩中紀實的成分就多了,而不像前期那樣情趣盎然,那樣富於浪漫。可是他並不抱怨生活的艱辛,在述其艱苦之中仍然時時表現出對生活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是詩人在田舍中收穫時所作,當時陶淵明五十二歲。詩人自歸田以來,已經度過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勞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貧困的,但詩人卻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安慰。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一名潛(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劉宋時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說宜豐人)。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曾為武昌郡守。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卒於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