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是1999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Edwin Pulleyblank。
本書原題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刊載於AsiaMajor 9(1962):58-144;206-265。漢譯本完成後,承作者蒲立本教授對譯文予以審訂,並且作了若干增補,附於書後。譯者表示深切感謝。為了便於中國讀者的閱讀,譯者根據中華書局的建議對文中音標作了少許改動。而且改動範圍只限於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藏文轉寫、日語轉寫和漢越語轉寫。
序言
符號和縮寫
1.《切韻》系統
2.上古漢語的聲母g和h
3.喉塞音的音值
4.h在西漢的音值
5.舌根鼻音η、ηh
6.η的轉寫
7.圓唇喉音和舌根音
8.6和hw的分佈
9.圓唇喉音、圓唇舌根音與唇音的諧聲關係
10.舌根音和喉音的齶化——介音i/j的來源
11.舌根音齶化的年代
12.舌齒塞音
13.舌齒塞音的齶化
14.捲舌音和介音-l-的失落
15.舌齒擦音
16.*θ->*h-
……
40.鼻韻尾
41.仄聲的鼻韻尾
42.*-η跟*-h或*-η之間的交替
43.唇韻尾
44.唇音在異化作用下的消失
45.對第一部分的附加說明
附錄:(1)匈奴語
(2)寫在《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之後
參考書目
(1)中國古代著作
(2)現代著作和論文
……
蒲立本蒲立本 Edwin George Pulleyblank (1922年-),加拿大漢學家。艾伯塔州卡爾加里人。1942年畢業於艾伯塔大學,主修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參與太平洋戰爭期間情報工作時接觸日本語,私下也在渥太華的卡爾頓學院學習漢語。1946年到倫敦大學攻讀中國語言和歷史。1951獲哲學博士學位,論文《安祿山的家世和早年生活》,然後到日本東京和京都的圖書館進修至1952年。1953年評上劍橋大學漢語教授職位。1955年出版著作《安祿山叛亂的背景》。在《亞非學院院刊》、《通報》和《大亞細亞》發表唐代歷史論文,兼及中亞歷史。
1959年因“受早年對印歐比較語言學興趣的啟發”和“對更好的古典漢語教材的需要”,開始研究漢語的歷史語言學。他從語法入手,1960年在《大亞細亞》發表《早期漢語語法研究(一)》。隨後轉到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構擬,發表《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1962)、《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二)》(1962)、《上古漢語和緬文母音系統的詮釋》(1963)。1966年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出任教授,1968年出任亞洲研究系系主任。在《大亞細亞》發表《晚期中古漢語》(1970)、《晚期中古漢語(二)》(1971)。1973年在《中國語言學報》創刊號發表《關於漢語詞族的一些新假設》、在《亞非學院院刊》發表《關於上古漢語-s的更多證據及其消失的時間》。1974年卸下系主任職位。在《華裔學志》發表《上古漢語的韻尾輔音》(1977-78)。1987年成為榮譽退休教授。
1980年後出版的專書有《中古漢語:歷史語音學的研究》(1984)、《早期中古漢語、晚期中古漢語、早期官話構擬發音的辭彙》(1991)、《一份以中亞婆羅米文書寫的漢語文獻:晚期中古漢語和於闐語發音的新證據》(1993合著)、《古典漢語語法綱要》(1995)。歷年出任的其他職位包括:1980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1993年成為義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通訊會員、加拿大亞洲研究學會會長(1971-74)、美國東方學會會長(1990-91)、美國東方學會西部支部會長(1992-93)、國際漢語語言學學會主席(1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