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山村

仿山村

仿山村位於山東省定陶區仿山鎮境東部,菏(澤)商(丘)公路東側,距定陶區城6公里。全村耕地9.8公頃,人口119人。

由來


仿山原非自然形成的土山,而是一個突兀的人造高阜。周武王滅紂后,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曹國歷代國君為顯示其經濟實力和政治權勢,便將其墓地封高加大,逐漸形成了高阜,彷彿如山,故稱仿山。自曹叔振鐸至曹國的最後一個君王伯陽死後均葬於此。仿山由東、西兩山組成。東山較大,西山較小。曹叔振鐸及其長子和後代多葬於東山。西山是曹叔振擇的次子卞和及其後代的墓地。傳說卞和看破紅塵,不願整日呆在宮中,獨自跑到西山修身養性去了。他死後就葬在西山。他的後代為紀念他,專為他塑了像,並題寫了一幅“七歲宮中為太子,十二修行在西山”的楹聯。

遺址


東山的大王廟系原來曹叔振鐸的祠堂。大王殿是仿山廟群的中心,是為紀念曹國第一位君主曹叔振鐸而修建的祠堂,最早建於隋代,後幾經修復重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該殿精雕細琢,彩繪斗拱,疏郎雄大,出檐深遠,檐角翹指蒼穹,似雄鷹展翅欲飛,大殿共五楹,高11米,寬16米,深8米,總面積128平方米。殿門上方有民間木刻家李延爵雕刻的“西周故國”匾額一塊。大殿正中有曹叔振鐸塑像,神態安詳,表情肅穆,塑像精巧。東西分別塑有楊二郎、哪叱、黃飛虎、蘇蘭忠;金叱、木叱、哼、哈二將。
仿山廟宇成群,石碑如林。起初,曹國陵地建築還很少,到了隋代,在東山之上建曹叔振鐸祠(大王廟),當時規模還不大。據宋代翰林王禹偁撰寫的碑文記載:“廟中有正殿五間,東西廊房二十間,大門、山門、二門各一座。”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鄉民曹修業。增修寢殿五間。明末清初經過多次增修擴建,廟宇逐漸增多,這時已建了玉皇廟關帝廟、百神殿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山西北劉庄人劉亨,見群廟傾圯,幾成丘墟,擬重修,眾以為難事,遂出遊四方,遇大寺宇皆遍覽。至五台山,遇一僧留宿,言及修仿山事,僧言:余有雲牌一面,賜汝募化,功不難成。遂攜歸家,約眾複議重修,隻身持雲碑募化四方,十年不輟,大功竟告成。並栽樹數百株,仿山遂為陶邑名勝。1936年,仿山廟女會首黃呂氏、劉周氏又發動四方善男信女,資助修廟。除修了舊廟宇外,又新建了幾座廟宇。仿山廟經過多次修建,至抗日戰爭前已形成了規模宏大的仿山廟群。此時共有廟宇30座,其他建築16座,共計房屋150餘間。東山由北往南依次為地母廟、百神殿、玉皇廟、十才官廟、後生宮殿、東西廊房、送子堂、官廳、大王殿、老君堂、十閻君殿、泰山廟、觀音廟、關帝廟、馬門、鐘樓、鼓樓、三官廟、龍王廟、哼哈二將廟、東西碑亭樓、包公廟、三清廟、大山門、土地廟、審訊堂廟、東戲樓;西山自北往南依次是三賢女廟、玄帝廟、東西廊房、鐘樓、三皇廟、玉皇閣、白衣廟、火神廟、聖人廟、西戲樓。兩山廟群,東西對峙,北高南低,布局嚴謹,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自成單元,各具特色。其造型分為古典式、類古典和傳統式三種類型,以百神殿、玉皇閣、大王廟、玄帝廟等4座大殿及東西山的殿前卷棚等純古典建築最為典型,這些建築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氣勢嵯峨,尤為狀觀。仿山泥塑的數量之多,技藝之高,在方圓數百里之內,頗負盛名,尤以百神殿內的127尊塑像,最為出名,這些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百神殿前有三塊石坊,是仿山碑林的一部分,正中的一塊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所立,上聯是:古木龍蟠,周德雖衰留故國;下聯是:穹碑鼎立,曹封依舊仰高山,這表明了仿山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左邊的石碑為清道光五年(1825年)所立,正面的上聯是:蜿蜒結龍脈顯披四宇靈風;下聯為:蒼翠學雲根幻作一天化雨。背面的對聯為:曲水環流浪涌石穴駭龍吟,雙峰競秀風過山林警虎嘯。這兩幅對聯表明了曹國封地是藏龍卧虎,鍾靈毓秀的地方。右邊的石碑對聯為:玉宇瓊樓快睹山頭雨霽,鸞迥鳳翥遙看谷口風雲。這幅對聯涵括了“仿山雪霽”和“阿谷停雲”這兩大景觀,在明、清時期,這兩大景觀均為古陶八景之一。
百神殿坐落在東山的最後端,面闊7間,高13米,東西寬30米,深9米,總面積270平方米。該殿系1988年依原先式樣重建,重檐八角,雕樑畫棟,彩繪斗拱,黃瓦蓋頂,金碧輝煌。每到日落西山,晚風習習,風鈴陣陣,更增添了千年古剎的神奇風韻。殿內塑像增至132尊,這些塑像中有神有賢,有佛有道,無一不活靈活現。在神像中有玉皇大帝、風神、雷神等;在聖賢中有孫思邈扁鵲等;道家則有殷郊、殷洪等;在佛像中有釋迦牟尼、大勢至、觀世音的塑像,特別是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尤為引人注目,遊客見其滑稽神態,往往發出暢懷的笑聲。百神殿是我國民間傳統多神論的體現,這麼多神位集於一殿,洋洋大觀,在國內實為罕見。
大王殿有明朝尚書何應瑞手書的“西周故國”匾額一塊。據《定陶縣誌》記載:“在縣西北十二里,層阜隆然,古曹國葬地,積壤之高,彷彿如山。自曹叔振鐸至伯陽二十五代並祠焉。”明朝天啟年間,重修玉皇閣廟碑撰文曰:“以人力做阜,沙磧轅於他方,迄今宛然嶙峋,崇三十丈,連屬十五里,彷彿如山。”因為高阜下層是曹國國君墓,古時亦稱曹墓,因墓高如山,後人都稱之為仿山。
仿山有“阿谷停雲”的美麗傳說。在東、西兩山之間有一道20米寬的峽谷,俗稱阿谷。孔子周遊列國時,專程來此拜謁仿山。孔子來到阿谷泉邊,正巧有一年輕美貌的村姑在泉邊浣紗,孔子便有意試其德行,命子貢前去搭話。子貢上前對村姑說:“我們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準備往楚國去,口裡乾渴,想請你給杯水”。村姑接過杯子,從泉邊舀杯水,放在地上,說:“按禮教男女授受不親,請你自己端吧!”子貢回去告訴孔子,孔子又拿出一把琴,抽掉琴軸,交給子貢,要子貢讓那女子調琴。子貢前去對村姑說:“剛才聽你說話,使我明白許多道理,不過還有件事,請你幫助調調這張琴”。村姑答題:“我是鄉村女子,笨拙無知,不懂音律,怎麼能幫你調琴呢?”拒不接受子貢的琴,子貢感到很沒趣,回去如實告訴孔子。孔子又拿出一塊布,要子貢交給村姑,看她如何表示。子貢前去故意對村姑說:“這塊綿布,本想送給你,可是你卻不肯接受,只好把它放在泉邊,任人撿去好了”。村姑很生氣,指責子貢說:“你是行路之人,卻要三番二次戲耍於我,我是一名女子,怎麼能無緣無故接受你的布呢?你這樣糾纏不休,就不怕落個狂徒的醜名嗎?”子貢聽后,面紅耳赤,閉口無言,回去告訴孔子。孔子很高興,對眾人說:“看來,這個村姑是個懂禮教,品行高潔之人。”《詩經》上說:“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是《詩經周南?漢廣》里的四句詩,意思是說:“南方有高大的樹,不可在下面休息;漢水上有品德高尚的淑女,不可隨意去追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正當孔子與弟子們談論之時,天空突然飄來幾朵白雲,過谷而停,孔子觀后,讚嘆不已,遂曰“阿俗停雲也”。後人有詞贊曰:“雲浮仍是漢時秋,膚寸何心屢結樓。蔽處孤臣莫解愁。想欲從龍還四顧,高擎華蓋待宸旒”。“阿谷停雲”成為了定陶八景之一。
1949年後,仿山的規模依然較大。由於破“四舊”,部分廟宇被拆除,特別是“文革”期間,仿山的廟宇被毀壞殆盡,參天大樹被砍伐一空。1977年12月,仿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逐步得到了恢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踴躍集資,善男信女多方募捐,先後修復了大部分古建築。1995年,仿山被列為定陶縣旅遊開發區。1996年,中共定陶縣委、縣人民政府又投資130多萬元,拓展開挖了100餘畝的仿山湖。1997年,仿山正式被列為道教文化活動場所。2002年,又被列為佛教活動場所。如今的仿山東山自北向南修復了百神殿、玉皇閣、泰山廟、大王殿、東西廊房、山門、包公廟等,西山自北往南有祖師廟、八仙宮、大佛殿等。現興建的仿山旅遊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預計投資2.6億元人民幣,由山東錦繡投資集團投資建設。項目分五期建設,八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