鄩,漢語生僻字,讀音。基本含義為:1.中國春秋時周邑名,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2.古國名,在今中國山東省濰坊市境。3.姓。

鄩的常用組詞為:斟鄩

基本釋義


xún ㄒㄩㄣˊ
● ● 中國春秋時周邑名,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 ● 古國名,在今中國山東省濰坊市境。
● ● 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鄩
周邑也。從邑尋聲。徐林切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鄩 ·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徐林切,音尋。地名。《左傳·襄四年》寒浞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注》北海平壽縣有鄩亭,今萊州濰縣卽斟鄩。又周邑。《左傳·昭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注》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又姓。《左傳·昭二十二年》鄩肸伐皇。《注》鄩肸,周大夫。

知識鏈接


⑴ 鄩:(讀音xun二聲,國名)斟鄩,讀Zhenxun[一聲二聲],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濰坊西南壽光、坊子。《左傳》中《吳許越成》曰:“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古國名)澆殺斟灌(國名)以伐斟鄩(讀音xun二聲、國名),滅夏后相,后緡(讀音min二聲,人名)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古國名),生少康焉。”。另一說:因斟鄩是夏代的首都,靠近洛陽,所以斟鄩應當是偃師二里頭。另一說:中國春秋時周邑名,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⑵ 鄩:劉鄩,密州安丘縣人也,《五代史演義》中人物。幼有大志,好兵略,涉獵史傳,事青州王師範。祖綬,密州戶掾,累贈左散騎常侍。父融,安丘令,累贈工部尚書。
⑶ 鄩:易學知識上有:鄩(火)繹(火)贈(火)鄣(火)轍(火)鄭(火)騭(火)鯔(火)鏖(金)鏰(金)鏢(金)襜(金)。
⑷ 鄩:姓氏,斟尋氏:《史記索隱》云:“《系本》尋作鄩。……張敖《地理記》云:‘濟南平壽縣,其地即古斟尋國。’”其地實在今山東濰坊西南。按:另有鄩邑,在今河南鞏縣西南,今或有學者以此為斟尋故國,其實大誤,《說文》:“鄩,周邑也。”即周大夫鄩肸之封邑,與夏裔之斟尋不相干也。夏滅,留山東為東夷,殷末為紂所滅;一部向北西北,為北狄諸族;一部由西北向西,為西戎,居巴蜀;向南的為越人;一部流楚地,為楚人;還有氏族受周封,為杞等姒姓小國。湯滅夏,殷只佔中原,處於夏人包圍中。故,斟尋氏,由此而來。國學大師潘承祥曰:“鄩,乃斟尋氏之姓本源也。”。
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后遷陽翟。陽城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親信寒浞殺死。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用法搭配


組詞

斟鄩

英語翻譯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