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西大河的結果 展開

西大河

位於甘肅省金昌市的河流

西大河,是甘肅省金昌市的一條河流,金昌市區的供水基本靠西大河水庫皇城水庫,水的來源都是靠祁連山脈冰川的雪水融化彙集到兩大水庫中,再分流到城市供水管網中,在西大河水庫周圍有豐富的牧場,這裡曾經拍過電影《牧馬人》。西大河水庫建成於1974年,總庫容量680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幹流概況


西大河
西大河
西大河發源於祁連山脈中段的金瑤嶺,源地海拔4350m,在西大河水庫上游水系較為發育,數條支流成扇形分佈一同匯入西大河水庫。河流自西大河水庫至出山口河段,基本上沒有較大支流加入。出山以後成為散流,無固定河床並逐步潛入地下。西大河以上流域屬嚴寒山區,地勢高亢。降水隨地形高度增加,上游山地降水豐沛,蒸發量小,是該河流的主要產流區。西大河出山口處設有插劍門水文站,其1950年設站,控制流域面積811km2。西大河徑流以降水補給為主,有少量融冰化雪補給,多年平均流量5.14m3/s。西大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大洪水主要發生在7、8、9月,甘肅省水利廳設計院曾於1961年,在毛家莊河段做過歷史洪水調查,調查到1905年洪水,其洪峰流量為455m3/s。毛家莊在插劍門水文站下游2.5km處,1956年7月以前水文站在此觀測。
西大河:發源於冷龍嶺,西大河,原名大河口,發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坡堖兒墩。源頭主要支流在多條,以最長的腦兒墩溝為正源。腦兒墩溝(有支流馬折腰溝匯流其中),自冷龍嶺北永昌縣山丹軍馬場境內南端北流,進入永昌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的邊界。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長度31.6公里,流域面積811平方公里,流域高程3391米。年平均流量為4.9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為1.55億立方米,多年最大洪水流量173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3立方米/秒。
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復入永昌縣山丹軍馬場境,北流,至大河壩全長24公里。在大河壩,紅沙河、鸞鳥溝、平羌溝、古松林溝與腦兒墩溝匯流,始稱西大河。集雨面積788平方公里。在軍馬場一場四隊東注入西大河水庫。庫區有古松林溝匯入,至兩半個峽口出庫;有大、小橫溝、窟窿峽,大、中、小黃、冰溝,黑林掌等間歇性溝水又匯入主流。出山口流經新城子、紅山窯、焦家莊等鄉鎮村,與金川河匯流,全長61公里。

水文特徵


多年平均徑流量1.601億立方米,最大豐水年為2.831億立方米,最枯水年為0.96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60l億立方米,最大豐水年為2.831億立方米,最枯水年為0.96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6公斤/立方米,含沙率為i.32公斤/秒,年輸沙量4.1 6萬噸,其中6至9月份占年輸沙量的82.76%。多年平均侵蝕模數51.3噸/平方公里。其洪水形成類型及河道寬度與東大河基本相似。

主要支流


紅沙河(大小烏龍匯流其中),全長16公里;鸞鳥溝,全長16公里;平羌溝(大小平羌溝、東岔、西岔匯流其中),全長20公里;古松林溝(黃湖拉溝、一娃娃山河壩匯流其中),全長15公里。

治理開發


西大河水庫,位於西南部祁連山區西大河兩半個峽口處(古鸞鳥縣城遺址位於大壩左端),距縣城77公里。屬以農業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由水電部西北勘測設計院河西隊設計,經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批准,武威地區聯合永昌山丹軍馬場、八一農場組成水庫工程委員會負責施工。勞力由永昌、軍馬場、八一農場抽調。自1969年3月籌建施工,經五年零七個月,於1974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大壩結構為粘土心牆沙礫殼型的土石混合壩。最大壩高37米,底寬184米,壩頂長294米,頂寬5米;壩頂以上設高l米的防浪牆一道。總庫容680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5430萬立方米,防汛庫容1070萬立方米,死庫容300萬立方米,設計效益近期為31.5萬畝,遠期為40萬畝,實灌22萬畝。
老人頭小(一)型水庫,位於焦家莊鄉杏樹庄村老人頭山下。1959年動工修建。因輸水洞施工質量差,不能發揮效益。直至1964年重新設計擴建加固后才正式蓄水。完成工程量41.58萬立方米,投放工日38.32萬個,用資金40.62萬元。大壩高12米,長180米,底寬87米,頂寬3米。壩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積80平方公里。總庫容109萬立方米,其中調節庫容86萬立方米。效益面積2100畝。

流域


西河灌區:轄新城子鎮,紅山窯鄉,焦家莊鄉的雙磨街、河灘、杏樹庄等27個行政村312個自然村,以及軍馬陰場和八一農場黑土窪分場。控灌面積19萬畝。
四壩灌區:共有管理人員“人,其中國家職工27人。下設8個庫,渠管理站。轄北海子、焦家莊鄉的22個行政村168個自然村以及永昌種羊場、小壩良種場等單位。控灌面積7萬畝。
千砌卵石渠道,永昌縣干砌卵石渠道始於東大河、西大河山水灌區修建(具有就地取材的條件),相繼發展到四壩、金川灌區。從1955年開始至1959年形成高潮,以民辦公助的形式,全縣先後建成干砌卵石干支渠355.7公里。
西大河北乾渠從毛家圈引水,渠線沿西大河老河道北岸平行8.65公里后,向北經高古城、土溝、山頭襯至紅山窯街,全長23公里。渠道設計斷面3公里以上為底寬4米、深1.5米,3公里以下為底寬3米、深1.2米,縱坡均為l/100,最大引水9米3/秒。控制分支4條,各條引水2至3米3/秒,控灌面積1至1.5萬畝。該渠道分兩期施工完成。第一期於1955年5月動工,完成8.5公里,並建成木石結構的西大河臨時渠首;第二期工程於1957年開始,完成14.5公里。全部工程量13.33萬立方米,投入工日9.95萬個,用資金8.76萬元。后因自然破壞嚴重,列為重點整修項目。從1963年9月至1964年8月,整修8.45公里,新增配套建築物10座,完成工程量7.36萬立方米,投人工日14.32萬個,用水泥117噸''鋼材10.24噸,木料25.87立方米,投資15.10萬元,補助糧食11.12萬斤。
西大河水庫一號電站和西大河總乾渠二號電站,分別於1974年和1976年建成,各安裝發電機組2台,每台630千瓦,裝機總容量為2520千瓦,均由山丹軍馬場投資修建並經營。

概況


在四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生存在今永昌縣境內的原始氏族部落,,基本以東、西大河流域中下游為活動範圍。從西漢南北朝,今縣境內曾先後建過鸞鳥、番禾、驪軒顯美、焉支、新彰諸縣。其具體界線雖無從查,但除顯美位於東大河流域烏牛壩河畔(古谷水湖),余均位於西大河流域中、上游。元朝永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