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鐃歌鼓吹曲·河右平
唐鐃歌鼓吹曲·河右平
李軌,字處則,武威姑臧人。薛舉亂金城,軌聚兵保據河右,自稱河西大涼王。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冬,僭稱帝。不久,擁有河西五郡之地。唐高祖要平薛舉,派使者拜軌為涼王、涼王總管,李軌不願去帝號,仍稱大涼皇帝而不受封。高祖怒。后軌為其部將安興貴、安脩仁執以降,被斬於長安。自起至亡,僅只三年。
澶(dàn 旦)漫:寬而長,指面積方圓。頑:此處指李軌。魁:首領。
崑崙以頹:昆崙山因而傾塌。頹:倒塌
上聾下聰:上聾指李軌,下聰謂其部將安興貴。驁:通“傲”。
讎(chóu 仇):通“仇”。有德:有德之君。
乃潰乃奮:(人們於是)既惱怒又奮起(出擊)。潰:惱怒,奮:奮起、舉起。厥:代詞,指李軌。
一夫則病:誅殺李軌。一夫:指李軌。病:使……受嚴歷懲罰,這裡指處以極刑。
威畏德懷:使動用法,意思是:威嚴令人畏懼,德仁使人感懷。
《唐鐃歌鼓吹曲·河右平》是《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的第七首。《河右平》寫李軌稱帝而為高祖所滅之事,俱頌高祖厚德,其實這時候唐太宗已登基,有功者,太宗也。征討李軌,可謂勢如破竹,而平叛功成以後,又行安撫,“濡以鴻澤,皇之聖”。此篇筆法為一氣承接法,均一貫而到底,不生曲折,不敘旁條,卻有波瀾壯闊、大氣磅薄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