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時自陽山徙掾江陵

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

《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十二句為第一部分,寫韓愈由衡山北上,正懷北歸興緻,不料遇暴風所阻,路隘糧絕,一時無法可想,企盼天晴,偏天又下雨;后八句為第二部分,寫作者渴盼雲開日出、掛帆遠航、駛向人生目標的心愿。這首詩具體、形象地描寫了險惡的天氣、環境;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凄苦心情;刻畫詭奇,寄託悱側,造意可愛。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韓愈此詩寫給摯友,詩意親切有味。妙在由景寫來,而於末四句別有寄託。韓愈由衡山北上,正懷北歸興緻,不料遇暴風所阻,路隘糧絕,一時無法可想,企盼天晴,偏天又下雨。這首詩具體、形象地描寫了險惡的天氣、環境;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凄苦心情。情景交融,如歷真境,不是親歷其境,親嘗其苦,又有升華的妙筆,是不會寫得這樣好的。可謂使尋常之境,刻畫詭奇,寄託悱惻,造意可愛的神妙佳構。蓋古人常以浮雲蔽日象徵奸臣蒙蔽皇帝,韓愈又自認遭貶謫乃受小人拖累,所以希望“暫開霽”,並祈願熬過此關,別無所求。外在景緻與內心窘境密切貼合。詩中借表現阻風於洞庭的羈愁,而暗寓對己身遭遇的不滿情緒。
旅途生活常有陰風苦雨相阻隔,人生征途坎坷艱辛亦自難免。克服阻隔,戰勝坎坷的根本活力就在於信念。此詩正是以自然風雨隱喻人生風波,抒發作者渴盼雲開日出、掛帆遠航、駛向人生目標的心愿。這首詩既狀風雨之形,又敘朋友之誼,既訴阻隔之苦,又抒日出之思,筆調揮灑自如,意味雋永深長。

名家點評

民國·蔣抱玄:寫得不即不離,自具神妙。(《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創作背景


此詩為永貞元年(805年)十月,韓愈赴江陵途中過洞庭湖,遇大風被阻於湘水注入洞庭湖左側的鹿角山時所作。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云:“避風太湖,七日鹿角”,可知被阻共七日,遂與張署有唱和之作,而這首詩是作者寫給摯友張署的贈詩。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文公”。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造詣極高,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寫作極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進學解》、《順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