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正功的結果 展開

王正功

南宋寧宗朝廣南西路提點刑獄

王正功(1133-1203),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諱改名。南宋時期人,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一徠生以為官正直清廉而得名,不懼得罪權貴,故雖從20餘歲便步入官場,為官幾十年,也頗有政績,始終未能青雲直上。

嘉泰元年(1201),王正功以地方官身份,宴請桂林中舉的學子。席間,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成為千古絕唱,也使這位耿直的老者躋身文化名人之列。

王正功簡介


徠王正功(1133~1203),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諱改,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宋朝人。勛子。以蔭補將仕郎。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為宜黃主簿,尋改青田。孝宗隆興初,調筠州司理參軍。乾道四年(1168)為荊湖南路轉運司主管帳司。七年,知莆田縣。淳熙七年(1180)通判潮州。九年,簽書武安車節度判官,十一年,改淮南。十四年,主管荊湖北路安撫司機宜文字。光宗紹熙三年(1192)知澧州。寧宗慶元四年(1198)知蘄州。六年,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約齋荊澧集》(《攻愧集》卷一○○《王君墓誌銘》),已佚。

千古絕唱


王正功賦詩
留下桂林山水詩歌千古絕唱的地方是位於市中心的獨秀峰,這絕唱的作者,叫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王正功,評心而論,從官職,從文名上來講,他都不可能與那些文壇泰斗相比。可是,一句千古絕唱,已經足以使這位耿直的老者躋身文化名人之列。
這位寧波籍老人,一生以為官正直清廉而得名,不懼得罪權貴,故雖從20餘歲便步入官場,為官幾十年,也頗有政績,卻不見什麼進步,多次轉任,都是平調微升之類,始終未能青雲直上。60多歲的時候,他在潮州任通判,曾在韓江上修湘子橋,以便民往來,為地方民眾所贊。之後,在慶元六年(1200),又以68歲高齡,到桂林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府事,算是稍事提拔吧。
王正功初到桂林,已是老人新官,照章辦事而已,照理來說,不會有什麼激情了。不久,嘉泰元年(1201),又恰逢值年大比(鄉試之年)。是年,廣西學子鄉試者,共得舉人11名。王正功久聞桂林學子在科舉中常有不俗成績,令人不敢小看。這次鄉試的成績,也使他為學子們高興,便依鹿鳴宴慣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請中舉的學子。
與學子對飲,談些努力學習、報效朝廷的話,少不了要作詩相勉。
王正功在微醺中揮筆而就,作七律二首: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具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勍敵,萬里鵾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詩中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從這酒桌邊傳遍華夏,經久傳唱。
通讀全詩,我們知道,作者的本意並不是在讚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學子們在學業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自己在學業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這句名言,也許是王正功的獨創,也話是信手拈來,引用他人句子,總之是天衣無縫的運用,體現出作者寫詩的才情絕非一般。
由此詩也可知,這句名言本是出自一首科舉詩,說明早在宋朝,中科舉求功名的價值觀,在桂林已經深入人心。
王正功席上賦詩,老當益壯,意氣風發,為舉子們所折服。一位叫張次良的人,將王正功的這兩首詩刻在了獨秀峰南麓的讀書岩上方。選中這裡勒石,恐怕也是為了與讀書岩之名相呼應吧。
賦詩後事
賦此詩后不久,發生了興安縣令放縱兒子打死縣衙小吏案。作為地方主官,王正功秉公執法,將案犯送鄰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興安縣令,違背了官場潛規則,竟被誣告罷官。後來,案情雖已查清,王正功得以恢複名譽,但已無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當了一個廟祝,主管沖佑觀,算是退居二線,在那裡終老。
也許是王正功被罷官的緣故,當事人為了脫離干係,而有意用泥淖蓋住了讀書岩上方的那塊石刻;也許是天長日久,從崖壁間滲出的雨水夾雜著岩縫間的泥沙,遮住了那塊石刻。總之,刻在獨秀峰讀書岩上方的王正功詩,不久就不見天日,以至被人們忘卻了。幸好,名言的影響力量大得驚人,王正功在鹿鳴宴上作的詩,被席間的學子們帶到京城臨安,並且從臨安又流傳到四方。隨著歲月的推移,加之傳頌者文化教養、藝術品位各有不同,全詩被傳頌者們省略或者遺忘了,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坊間流傳千年而不絕於世。
驚天發現
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
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
1983年,兩位年輕的桂林考古工作者在整理獨秀峰崖壁上的石刻時,發現讀書岩上方的崖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與石壁並不為一體。他們輕輕地掀開那層腐殖層,竟然有了意外的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石刻作品。當他們將石壁清潔乾淨,再用嫻熟的技術拓印那幀石刻作品時,發現那腐殖層下掩蓋的,竟是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名句之所在!

永流傳


吟得“桂林山水甲天下”永流傳
■ 唐湘屏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流傳千古、影響海內外的詩句,讓沒去過桂林的人心馳神往。它出自南宋一個叫王正功的官員之手。王正功(1133~1203年),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因避宋孝宗趙眘(讀“慎”音)諱,改名。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他在桂林為官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卻留下了如此厚重的饋贈。
絕句找到主
民國愛國志士吳邁、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著名詩人賀敬之等近現代文人作品中,屢屢出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可這一詩句到底出自哪裡,原作者是誰,曾長期困擾過不少研究者。有人發現,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時任廣南制置使兼靜江府知府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樓記》一文中,寫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清光緒八年(1882年),廣西巡撫金武祥寫了一首《遍游桂林山岩》,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為“山水”。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處,從清末到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說源於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的一音之轉,也有人說它來自金武祥的詩句。直到有一天,一塊石碑的出現,才終止了這場爭論。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峰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時,發現讀書岩洞口的岩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與石壁並不為一體。他們輕輕地掀開那層腐殖層,有了意外的發現:這是一塊自明清以來就沒有被人發現的摩崖石刻。當他們將石壁清潔乾淨,再用嫻熟的技術拓印那幀石刻作品時,發現碑上的兩首詩中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作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提點廣南西路刑獄的鄞縣人王正功。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近八百年的名句,終於重見天日。王正功的這句詩,要比李曾伯的早出約50年。
桂林市政府已將獨秀峰王正功詩作的摩崖石刻複製立於桂林中心廣場,還在桂林杉湖畔為王正功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塑像——這名花甲老人正執筆揮毫,寫下讓桂林山水傳遍天下的詩句——以提醒後人記住這位先賢800多年前弘揚桂林山水與歷史文化的功勛。
佳句出自勸駕詩
其實,“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王正功的一首勸駕詩,而該詩的主題並不是詠嘆桂林山水的。
獨秀峰石碑上刻的兩首詩是這樣的:
(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鄉來人物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覆俱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鯤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碑上還刻著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禮。提點刑獄權府事四明(王正功家鄉一帶有四明山)王正功作是詩,勸為之駕。”從序言可以看出,這兩首七律是勸駕詩。
王正功最先說出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王正功最先說出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勸駕”,勸人任職或做某事,是中國古代官員禮賢下士之舉。勸,勉勵的意思;駕,指推薦人才,願親自駕車相送至京師之意。在《漢書·高帝紀下》中有這樣一段話:“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王正功的“勸為之駕”正是出自該典故。王詩序言的意思是他作為郡守(知府俗稱“太守”、“郡守”),對轄地能考中11位舉人感到高興,特依例設鹿鳴宴,並勉勵他們來年去京師參加會試、殿試,奪取功名。
這兩首詩都著重抒發勸勉之意。第一首詩以山水開頭,第三句意為峨冠博帶的儒生們共同響應明春禮部試(即禮闈,會試),第四句讚譽他們精通道藝,尾聯祝賀他們趕考成功。
第二首前兩句也是描寫山水,頸聯和頷聯主要是祝頌之詞,作者認為舉人們像出征者一樣士氣高昂,他們前程不可限量。在表揚了士子才能,描繪文場酣戰,祝福他們前程遠大之後,王正功傾吐自己的心情。“老眼摩挲頓增爽”,意思是這群英才讓他喜不自禁,雙目增爽。王正功祝願他們如南斗六星一樣,高懸天空,閃閃發光。頌人才之盛的主題,至此得以完成。
兩首詩中,均是起首兩句(甚至一句)寫景,以下篇幅多為說理,如“向來人物固難儔”、“策足誰非道藝流”等等,皆為議論口氣。兩首詩大量運用典故,幾乎字字有來歷。這是宋時“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體現,也表現出宋詩以意勝、重在說理、生新瘦硬的風格。
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絕句,《勸駕詩》和他的作者王正功,就足以傳之不朽了。
為官可圈可點
王正功無論為官還是做人,也都可圈可點。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王正功被任命為潮州通判。潮州的韓江古時並沒有橋。《潮州三陽志·橋道》載:“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了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韓江擺渡之難,百姓無橋之苦。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曾經把86隻船連在一起,放上石塊到船中,再用繩子捆綁固定,造了一座浮橋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王正功到了潮州后,在韓江兩岸增建了橋墩,上面加上巨木連接兩岸,使這座橋成為浮橋與梁橋相結合的橋樑。后經歷代修建,廣濟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樑史上獨一無二的。潮州廣濟橋后被列入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齊名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1988年還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王正功到桂林擔任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權知府事,掌管廣西轄區內司法、刑獄,審問囚徒,複查有關文牘,上報朝廷,舉劾有關人員,並監察地方官吏等。任職期間,王正功忠於職守,秉公執法。興安縣曾發生一場命案,縣令的兒子將得罪他的一名小官員打死,縣令包庇兒子。王正功接報后,立即將縣令兒子逮捕,為防串供,還將案犯送到鄰縣交押。他因此得罪了興安縣令。縣令串通以前被王正功彈劾過的一些貪官污吏,誣告王正功,導致王正功罷官。雖然後來案情大白,王正功卻因為年事已高,無法官復原職。他隨後去福建武夷山當了一名廟祝(寺廟裡管香火的人)。1203年,他在武夷山辭世,享年71歲。
據記載,王正功離別他無限眷戀的桂林時,曾對著部屬和友人賦詩一首,抒發他的離情別緒: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絕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閑中無窘步。
人生如此信可樂,誰向康莊塞歸路。
共醉生前有限杯,澆我胸中今與古。
早知富貴如浮雲,三嘆歸田不能賦。